当前位置:文档之家› (.)唐璞教授个人简历

(.)唐璞教授个人简历

唐璞教授个人简历唐璞,男,1908年11月17日(农历10月24日)出生于山东青州北城,满族。

1920年毕业于青州北城一区小学,1926年毕业于山东省第十中学,1930年毕业于济南高中。

1930年9月到1931年9月就读于东北大学建筑系,“九·一八”事变后,转入南京中央大学建筑系。

1934年,毕业于南京国立中央大学建筑系,获工学士学位。

大学毕业后,1934年任南京市工务局设计科技术员,1936年任巩县兵工厂建筑课课长,后任泸州二十三兵工厂建筑课课长。

1941年,创办天工建筑师事务所,唐璞教授担任天工建筑师事务所所长,总建筑师;1946年,天工建筑师事务所解散。

1947年任京汉铁路管理局工务处正工程师。

解放后,曾任厂工人代表会主任委员及胜利折实公债推选委员会委员。

继之泸州成立总工会,派唐璞教授任秘书,后被调入西南大区建筑工程局。

新中国成立后,1950年唐璞教授在西南建筑公司设计院任总建筑师、副总工程师。

1951年在西南工业专科学校建筑科任兼课教师,1952年在重庆建筑工程学校建筑专业任教。

1954年任中国西南建筑设计院总建筑师。

1956年任中国建筑学会理事。

“肃反”运动后唐璞教授任重庆市建筑学会副理事长。

1957年以中国建筑师代表团代表身份赴苏联和罗马尼亚访问考察。

1959年唐璞教授任四川省建筑学会副理事长。

1963年任四川省建筑学会建筑创作委员会主任委员并兼任四川省建筑学会建筑物理委员会主任委员。

1965年唐璞教授被选为第三届全国人大代表。

文革期间受到错误对待,直到1978年,唐璞教授才予以平反。

1979年唐璞教授调至重庆建筑工程学院任教。

1981年任建筑系主任,之后还兼任建筑设计研究所所长及总工程师。

同时,他还是中国建筑学会理事,四川省土木建筑学会副理事长,重庆建筑学会副理事长,四川省建筑学会建筑创作委员会主任委员。

1983年任四川省建筑学会顾问。

1985年唐璞教授以77岁高龄从建筑系领导岗位上退休留用。

1986年任重庆市建筑学会名誉会长,并获四川省人民政府授予从事科技工作50年以上的荣誉证书。

1987年其论文被国际建协UIA第16次代表大会选中邀请出席大会并宣读论文。

1987年获中国建筑学会授予从事科技工作50年以上的荣誉证书。

1988年被聘为《中国大百科全书》建筑、园林、城市规划编辑委员,并撰写“太阳能建筑”条目。

他在1986年—1990年间每年论文均入选国际建协UIA大会论文。

1990年唐璞教授获西南设计院授予的创建、发展、奉献30年的荣誉证书。

国务院为了表彰唐璞教授为发展我国教育事业做出的突出贡献,特决定从1993年10月起发给政府特殊津贴并颁发了荣誉证书。

1996年中国当代艺术界名人录编委会编委认为唐璞教授因贡献突出,成就卓著,被授予荣誉奖状。

1999年英国剑桥国际人物传记中心IBC审核认为唐璞教授在20世纪中有杰出业绩,被授予荣誉奖状和奖章,并聘任为IBC顾问委员会委员。

2000年美国人物传记研究院ABI认为唐璞教授已被选为20世纪成绩卓越者,并被授予荣誉职位和奖状。

2000年唐璞教授还被英国皇家联盟科学院授予荣誉博士学位。

唐璞教授是九三学社社员,曾获得九三学社四川省委的荣誉证书。

1956年—1959年任重庆市特邀政协委员。

1959年—1962年任四川省第二届人大代表。

1963年—1966年任第三届全国人大代表。

1983年—1986年任四川省政协委员。

唐璞教授在七十多年的建筑生涯中,设计的作品约有八十余项,发表的学术论文有五十余篇。

另外,唐璞教授还在国内率先对“建筑声学”、“山地住宅建筑”、“蜂窝建筑体系”和“太阳能在建筑上的应用”等四个领域进行了开拓性的研究。

他出版的个人专著有《山地住宅建筑》、《中国建筑师唐璞》和《别墅设计及蜂窝建筑》。

退休之后的唐璞教授,一直活跃在建筑创作、理论研究及教学的第一线,著作丰硕,桃李满天下。

他活到老学到老干到老,于2005年2月2日仙逝,享年99岁。

-唐璞先生二三事洪铁城在温哥华飞北京的航班上,我一直在孤独地思念着唐璞老先生,因为前不久在西藏开会时听建设部原外事司长李先逵教授说起唐璞先生已于去年仙逝,我惊愕十分。

深深的歉疚,顿时在心头弥漫开来。

我居然没有及时得知噩耗,实在的罪过!唐璞是我国近现代史上第一代建筑师,1908年生于山东青州,满族人,重庆建筑大学著名教授。

说实在的,我与唐老先生既无同乡之谊,也无同窗之情,但是我们的交往却远胜同乡同窗。

记得那是1985年12月初在广州召开的全国繁荣建筑创作座谈会,我与唐璞教授等26人因论文入选成为出席会议的正式代表。

有一天我跟唐教授在会议休息时相识了。

握手时,我仔细地端详了他,矮矮的个子,很墩实,秃脑门的圆脸上戴着一副黑架子眼镜,上唇蓄着胡子,微微的笑容,十分的温厚儒雅。

隔日分组讨论时我又有幸与唐教授同一组,年近八十的他,在沙发上蜷缩着胖墩墩的身子,一刻不停地埋头用小本子记录着他人发言,相当认真而专注。

同济大学罗小未教授、西北建筑设计院张锦秋总建筑师、北京市建筑设计院马国馨建筑师等,都在同一组。

我相信他们都能回忆起这一幕情景。

事后我常常给朋友、学生们讲起唐璞教授这种活到老学到老的精神,大家无不为之感动。

次年十月,我应《世界建筑》杂志社等单位邀请,到重庆建筑工程学院参加“走向世界,为国争光”座谈会。

会议安排一是各地参加国际性建筑方案竞赛得奖的建筑师介绍创作经验,二是几位著名专家作报告。

唐璞教授是其中一位作报告的专家。

他的报告题目是《辩证法、系统论、民族文化特色三结合的建筑教育》。

当时我极为震惊,震惊的是一个年近八十的老人,居然会作如此新潮前卫的报告。

之后,我与他进行了小谈,世人都言年纪大的人思想保守,脑筋僵化,开口闭口老调重谈,然而这一世俗的不无偏颇的观点在唐老身上找不到一点印证。

让我至今感动的还有一件事。

那次会议最后一天我回到房间,抬头见房门上贴着一张小信笺,上写着:“……请明天中午到寒舍吃饭……”第二天我与同济大学卢济威先生去重庆郊县,赶回学校已是下午二点多钟。

我正为着不能按时赴约该如何解释而犯愁,想不到又见房门上重贴了一张小信笺,上写着:“……我本留下赴会的学生成城、江泽泉陪您一起用餐,想不到您没赶上,而他们改了车次的火车票不能再改了,所以他们归他们走,还盼您回来后能光临我家……”刹那间我感到无地自容。

我奔唐老教授住的“东村101栋”而去。

重庆建工校园布局在丘陵地段,从专家楼去他家,要走老远的坡路。

老先生这把年纪三番两次到我房间换信笺,该是多么不易呀。

我一边赶路,一边又生愧意。

匆匆找到三单元4室,轻叩门扉,即刻听到里面有人走动。

开门见一瘦小而清秀的老太太,我想肯定是唐老夫人,就冒味地问候。

她应声把我带到客厅,唐老先生从里间迎出来,匆匆寒喧三两句,便海阔天空地聊了起来,然后他又匆匆忙忙地拿出几篇稿子,说这是他研究生的毕业论文,那是他自己的新稿提纲。

好像根本不存在年龄相差三十多岁,唐老教授把我当成老朋友老同事老相识一样厮磨不息。

然后,他说,晚上我们两个人喝酒。

进了小餐厅,一圆桌摆满了菜。

他拧开一瓶泸州老窖,推杯换盏,不一会便喝完了。

他很兴奋,又拿起一瓶泸州老窖准备打开,我慌忙用手按住说:“不喝了,再喝我要醉了。

”唐老说:“你能喝我陪你喝,千万别顾我年纪大而停下。

”他满脸红光地对着我:“给你讲个小故事。

我六十岁时在无锡参加会议,晚餐喝过酒,完了一个人上街遛达,看到写着‘无锡热酒’的幌子在风中飘动,我禁不住走进馆子坐下要了一壶。

一壶酒啊,多说三斤少说两斤哩!”我慌忙站起来作揖着说:“甘拜下风,甘拜下风!”就这样停下不喝了。

不喝了怎么走出唐老家的门,怎么样回的专家楼,至今也想不起来了。

估计当时我已喝醉了。

后来我与唐璞教授一直没机会见面,但是书信往来不断。

他在中国西南山地建筑研究上独树一帜。

1994年的《中国当代建筑师——唐璞》,是我任丛书第一副主编时为他策划在中国建筑工业出版社出版的。

后来他又出了《山地住宅建筑》一书,而且经常不断地有论文被UIA(国际建协)选中。

自认识开始,几乎每一年都给我寄由他自己亲手制的贺年卡。

他的书法极为概括简约,像他的为人为学,朴实无华,深入浅出。

唐璞教授广闻博学,治学严谨,老而弥坚,用自己思想的火花,照彻了中国西南大地建筑界的一隅。

唐璞教授,无华的人生,高峻的节操,令我终身受益,更令我此生难忘。

-忆唐璞先生谢吾同我进大学时,唐璞老教授是在任系主任。

我至今清楚地记得在新生见面会上唐老对我们的慈善而充满激情甚至慷慨激昂的鼓励。

之后发言的还有一位年逾70身体健朗的中文老教授,出口诗文成章,把我们的思乡之情(已近中秋)与发奋之心说到了心坎上。

我们似乎一下就对重建工建筑系有了自豪感,对学建筑规划铆足了劲,虽然我们上大学时许多人对建筑学专业并不了解。

唐老主持建筑系时,撑起学术大旗,策略性地积极组织鼓励教师参加国内外设计大赛并频获高奖,使重建工建筑系在文革后不久即宏开局面,进一步在全国以至国际奠定了新的声望。

多年后我在MIT留学时,在图书馆还看到了有关的介绍。

刚进校时对我们产生较大影响的有广州珠江帆影和成都火车站、香港顶峰塔等工程的中标或获奖以及77、78级老大哥们在全国大学生设计竞赛的丰收,感觉到建筑系充满活力生机盎然,学术空气浓厚。

唐老还亲自指导我们年级的一些同学参加UIA国际设计竞赛并获两项高奖。

唐璞先生1908年出生于山东青州,1930年考入东北大学建筑系,师从梁思成先生。

1931年“九一八”事变东北沦陷后,与张鎛、费康等五位同学(被称为“东北五虎将”)在童寯教授支助下入关,先辗转到清华大学土木系借读,因清华当时还没有设置建筑学专业,又于1932年转入南京中央大学建筑系插班就读(原班上有张玉泉等五位同学),1934年毕业,因成绩优秀留校任教。

1941年创办天工建筑师事务所,1954年任西南建筑设计院总建筑师,受到毛主席接见。

文革后的1979年,年逾70的唐老被建设部委以重任从西南院调到重建工建筑系任系主任、教授。

他又积极引进一些人才,使建筑系学术上颇为活跃。

唐璞教授一生致力于中国建筑特别是山地建筑创作理论与实践探索,成就卓著。

早在1986年夏,我们响应国家建设部“星火计划”在剑门关做规划时,就听剑阁县政府人员谈到唐老先生在他们那里讲学期间品酒赋诗挥毫,被众人索要书法而直写到晚12点多,1988年在江油做李白纪念体系规划时,听到书界前辈盛贊唐老的草书。

记得赵长庚先生说过唐老年轻时有20年少林工夫,听后令我肃然起敬。

1990年我研究生毕业刚参加工作,即应唐璞教授要求被校长安排为唐老的助手帮助他整理其学术成果包括复绘其过去建筑设计方案的表现图,这对我来说算是两全其美,一是得以系统了解唐老一生的学术追求与思想及其丰富的人生经历,另一是我得以单独拥有一间宿舍。

相关主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