作业指导书目录1 仪器设备使用操作方法编写要求 (12)1.1目的 (12)1.2适用范围 (12)1.3依据: (12)1.4 工作职责 (13)1.5工作程序 (13)2试验原始记录填写要求 (15)2.1 目的: (15)2.2 适用范围: (15)2.3 依据: (15)2.4工作职责: (15)2.5工作程序: (16)3试验报告填写要求 (18)3.1 目的: (18)3.2 适用范围: (18)3.3 依据: (18)3.4 工作职责: (18)3.5 工作程序: (19)4质量审核报告编写规定 (22)4.1 目的: (22)4.2 适用范围: (22)4.3 依据: (22)4.4 工作职责: (22)4.5 工作程序: (23)5评审报告编写规定 (26)5.1 目的: (27)5.2 适应范围: (27)5.3 依据: (27)5.4 工作职责: (27)5.5 工作程序: (27)6文件的编写及存档要求 (29)6.1 目的: (29)6.2 适用范围: (29)6.3 依据: (30)6.4 工作职责: (30)6.5 工作程序: (30)7试验设备运行检查实施办法 (34)7.1 目的: (34)7.2 适用范围: (34)7.3 依据: (34)7.4 工作职责: (34)7.5 工作程序: (34)8环境条件监控细则 (36)8.1 目的 (36)8.2 适用范围 (37)8.3 依据 (37)8.4 工作职责 (37)8.5 工作程序 (37)9试验细则和依据 (38)10工程试验检测实施细则 (41)10.1 总则 (41)10.2 水泥试验检测 (41)10.2.1 水泥细度检验 (41)10.2.2 水泥标准稠度用水量、凝结时间、安定性检验 (43)10.2.3 胶砂强度检验 (47)10.2.4水泥比表面积检测 (51)10.3 细集料 (54)10.3.1 筛分试验 (54)10.3.2 含泥量的检测 (58)10.3.3 泥块含量的检测 (60)10.3.4 细集料堆积密度及紧装密度试验 (62)10.3.5 云母含量的检测 (65)10.3.6 细集料的坚固性检测 (66)10.3.7 有机质含量的检测 (69)10.3.8 细集料的密度及吸水率 (71)10.3.9 细集料的含水率检测 (76)10.3.10细集料砂当量检测 (77)10.3.11细集料表观密度试验 (82)10.3.12膨胀率的检测 (84)10.3.13压碎指标 (85)10.3.14矿粉筛分试验 (88)10.3.15矿粉密度试验 (90)10.3.16矿粉亲水系数试验 (92)10.3.17矿粉塑性指数试验 (94)10.3.18矿粉加热安定性试验 (95)10.4粗集料 (96)10.4.1筛分检测 (96)10.4.2粗集料密度及吸水率试验(网篮法) (99)10.4.3粗集料含泥量及泥块含量试验 (104)10.4.4粗集料密度及吸水率试验 (107)10.4.5 粗集料堆积密度与空隙率的检测 (112)10.4.6 针片状含量的检测 (116)10.4.7粗集料压碎值试验 (118)10.4.8粗集料坚固性试验 (121)10.4.9粗集料针片状颗粒含量试验(游标卡尺法) (125)10.4.10粗集料有机物含量试验 (127)10.4.11粗集料含水率试验(烘干法) (129)10.4.12粗集料含水率快速试验(酒精燃烧法) (130)10.4.13粗集料磨耗试验(洛杉矶法) (132)10.4.14粗集料软弱颗粒试验 (136)10.4.15粗集料吸水率试验 (138)10.5 钢筋力学及钢筋焊接性能检测 (140)10.5.1抗拉强度、伸长率的检测 (140)10.5.2 冷弯性能检测 (142)10.5.3 钢筋焊接外观检查 (143)10.5.4 钢筋焊接抗拉强度检测 (146)10.5.5 钢筋焊接弯曲性能检测 (148)10.6水泥混凝土及砂浆 (149)10.6.1水泥混凝土拌和物稠度 (149)10.6.2 水泥混凝土拌合物凝结时间 (153)10.6.3 水泥混凝土立方体抗压强度 (156)10.6.4 水泥混凝土抗弯拉强度 (158)10.6.5 水泥混凝土抗渗性 (161)10.6.6 水泥混凝土配合比设计 (163)10.6.7 砂浆配合比设计 (170)10.6.8水泥混凝土拌合物表观密度 (171)10.6.9水泥混凝土试件制作与硬化水泥混凝土现场取样 (174)10.6.10砂浆立方体抗压强度试验操作规程 (181)10.7 土工试验检测实施细则 (183)10.7.1 含水量试验 (183)10.7.2 密度试验 (185)10.7.3 击实试验 (191)10.7.4 颗粒分析 (196)10.7.5 比重试验 (199)10.7.6 界限含水率试验 (202)10.7.7粗粒土和巨粒土的最大干密度 (206)10.7.8承载比 (206)10.7.9土的膨胀性 (208)10.8沥青 (210)10.8.1 沥青的相对密度和密度 (210)10.8.2沥青针入度 (216)10.8.3沥青延度 (222)10.8.4沥青软化点 (225)10.8.5沥青蜡含量 (228)10.8.6沥青与粗集料粘附性 (234)10.8.7薄膜加热后质量损失及残留物性质 (238)10.8.8沥青标准粘度 (240)10.8.9乳化沥青蒸发残留物含量 (242)10.8.10乳化沥青筛上剩余量 (242)10.8.11乳化沥青与矿料的粘附性试验 (245)10.9沥青混合料 (248)10.9.1沥青混合料中矿料级配检验 (248)10.9.2沥青混合料试件制作方法 (248)10.9.3压实混合料密 (255)10.9.4马歇尔稳定度 (268)10.9.5理论最大相对密度 (273)10.9.6沥青混合料中沥青含量 (277)10.9.7沥青混合料组成设计 (281)10.9.8沥青路面芯样马歇尔试验 (290)10.10水 (292)10.10.1 PH值测定 (293)10.10.2氯离子测定 (298)10.10.3硫酸根测定 (300)10.11公路工程现场检测 (302)10.11.1路面几何尺寸 (302)10.11.2路面厚度 (307)10.11.3压实度 (311)10.11.4平整度 (331)10.11.5水泥混凝土强度 (337)10.11.6抗滑性能 (344)10.11.7沥青路面渗水系数 (352)10.11.8回弹弯沉 (355)10.12桥涵检测 (361)10.12.1水泥混凝土强度 (361)10.12.2几何尺寸 (368)10.13无机结合料 (368)10.13.1无机结合料稳定土的含水率 (368)10.13.2无机结合料稳定土击实 (370)10.13.3无机结合料稳定土无侧限抗压强度 (380)10.13.4稳定土中水泥或石灰剂量的测 (387)10.13.5有效氧化钙的含量 (393)10.13.6有效氧化镁的含量 (397)10.13.7有效氧化镁和氧化钙简易测定 (401)10.13.8室内抗压模量 (403)10.13.9粉煤灰细度 (403)10.13.10粉煤灰烧矢量 (405)11大型在用仪器设备的操作规程 (407)液压式压力试验机 (407)型液压万能试验机 (408)数显式针入度计 (409)沥青粘度计 (410)沥青软化点测定仪 (411)WE-600B液压式万能试验机操作规程 (412)电子静水力学天平操作规程 (414)TYE-2000型压力试验机操作规程 (417)自动混合料拌和机操作规程 (418)电动多用脱模机操作规程 (420)电脑沥青针入度仪操作规程 (421)标准恒温水浴操作规程 (422)震击式标准振筛机操作规程 (423)马歇尔稳定度测定仪操作规程 (424)离心式沥青混合料分离仪操作规程 (428)水泥细度负压筛析仪操作规程 (430)水泥稠度及凝结时间测定仪操作规程 (431)沸煮箱操作规程 (432)标准电动击实仪操作规程 (434)水泥净浆搅拌机操作规程 (435)电热恒温干燥箱(101、202型)操作规程 (436)型电动抗折机操作规程 (438)光电液塑限测定仪操作规程 (439)恒温恒湿养护箱操作规程 (440)振动台操作规程 (441)行星式水泥胶砂搅拌机操作规程 (442)水泥胶砂试体成型振实台操作规程 (443)静水力学天平操作与保养方法 (444)路面材料强度试验仪主机使用与保养方法 (445)涂层测厚仪操作方法 (446)自动岩石切片机使用 (447)磨平机使用 (448)锚杆拉力计使用方法 (449)混凝土保护层测定仪使用方法 (450)12样品制备的操作方法 (451)1 仪器设备使用操作方法编写要求1.1目的为了保证正确的使用、操作仪器设备,防止因仪器使用不当或违章操作影响试验工作质量。
1.2适用范围适用于全体试验人员按作业指导书正确使用仪器设备。
1.3依据:本中心实验室《管理手册》1.4 工作职责4.1实验室主任负责组织编写本实验室在用仪器设备使用操作方法,并贯彻实施。
4.2试验人员负责编写本工作岗位在用仪器设备使用操作方法和具体执行。
4.3实验室负责人负责操作方法的审核,技术负责人负责批准实施。
1.5工作程序5.1为保证试验工作的顺利进行,各实验室负责人应对本实验室所有在用仪器设备编写操作方法,并保证其现行有效性和准确执行。
5.2 操作方法由各实验室负责人根据工作岗位组织试验人员编写,由实验室负责人审查定稿。
5.3 操作方法应主要根据仪器设备使用说明书、试验规程和规范、标准等有关规定编写。
要求步骤明确、重点突出、简明扼要,关键性操作不能遗漏,具有可操作性。
5.4 操作方法编写的基本要求:5.4.1 操作方法的名称名称的确定:根据实际情况可采用下列形式之一:a.直接采用仪器设备名称(必要时可在仪器或设备名称前冠以准确度等级或规格型号等)b.计量器具和试验设备配合使用的,可采用组合命名方式。
c.样品(试剂)的制备和处理操作可采用样品名称。
主要内容有以下几下方面(具体编写时根据情况灵活掌握)5.4.1.1操作方法1、使用前的检查;主要包括:设备状态标志、环境条件、线路连接情况、电源开关和操作旋转位置、外围辅助设施等。
2、使用前的准备工作;主要包括:预热、恒温、清洗、设备状况调整等。
对仪器设备可能直接影响试验结果的准备工作必须着重指明。
3、操作步骤:根据试验方法规定、要求按步骤编写,重要操作程序不得遗漏,叙述可以简明扼要突出重点,有关主要记录和数据处理程序一并列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