总结心理学考研七大实验分析心理学专业一直是一个比较神秘且令众人向往的一个专业,比如小编当年也是特别想学心理学,可惜阴差阳错啊~而心理学考研的考生学心理学的目的则是为了深入研究人类心理现象及其影响下的精神功能和行为活动的,为了能是对人类活动进行描述、解释、预测和影响行为。
今天我们一起去看看心理学著名的七大实验。
▲心理学七大实验之感觉剥夺实验感觉剥夺是指将志愿者和外界环境刺激高度隔绝的特殊状态。
在这种状态下,各种感觉器官接收不到外界的任何刺激信号,经过一段时间之后,就会产生这样或那样的病理心理现象。
在加拿大蒙特利尔海勃(Hebb)实验室所进行的感觉剥夺实验。
受试者在感觉剥夺试验七天后,出现了经典的病理心理现象:①出现错觉、幻觉,感知综合障碍及继发性情绪行为障碍;②对刺激过敏,紧张焦虑,情绪不稳;③思维迟钝;④暗示性增高;⑤体诉多,各种神经症症状;另外,美国心理学者的“感觉剥夺试验”,也说明一个人在被剥夺感觉后,会产生难以忍受的痛苦,各种心理功能将受到不同程度的损伤,经过一天以上的时间才能逐渐恢复正常。
这说明人们日常生活中,漫不经心地接受各种刺激,以及由此而形成的各种感觉是很重要的。
感觉剥夺实验也证明了广泛联系的观点。
认为世界是广泛联系的,那么人的成长和成熟,也必然建立在尽可能多的和外界接触的基础上。
只有更多地感受到和外界的联系,并加强和改进这些联系,人才可能更多地拥有力量,更好地发展,人的心理和思想境界也才能最优。
广泛联系是心理潜能激发的第一步。
广泛联系对孩子更为重要。
很多家长对孩子过于关心,生怕各种意外和疾病,也怕孩子吃苦,把孩子放在比较好的环境中,如温室的鲜花。
他们没有想到,这反而限制了孩子的成长。
或者引起了心理的不健全,或者使孩子眼界狭小,心胸狭隘。
这个实验表明:大脑的发育,人的成长成熟是建立在与外界环境广泛接触基础之上的。
只有通过社会化的接触,更多地感受到和外界的联系,人才可能更多地拥有力量,更好地发展。
▲心理学七大实验之期待效应皮格马利翁效应(PygmalionEffect),也有译“期待效应”,由美国著名心理学家罗森塔尔和雅格布森在小学教学上予以验证提出。
暗示在本质上,人的情感和观念会不同程度地受到别人下意识的影响。
人们会不自觉地接受自己喜欢、钦佩、信任和崇拜的人的影响和暗示。
美国哈佛大学的著名心理学家罗森塔尔曾经做过一个教育效应的实验。
他把一群小老鼠一分为二,把其中的一小群(A群)交给一个实验员说:“这一群老鼠是属于特别聪明的一类,请你来训练”;他把另一群(B群)老鼠交给另外一名实验员,告诉他这是智力普通的老鼠。
两个实验员分别对这两群老鼠进行训练。
一段时间后,罗森塔尔教授对这两群老鼠进行测试,测试的方法是老鼠穿越迷宫,结果发现,A群老鼠比B群老鼠聪明才智得多,都先跑出去了。
其实,罗森塔尔教授对这两群老鼠的分组是随机的,他自己也根本不知道哪只老鼠更聪明。
当实验员认为这群老鼠特别聪明时,他就用对待聪明老鼠的方法进行训练,结果,这些老鼠真的成了聪明的老鼠;反之,另外那个实验员用对待笨老鼠的办法训练,也就把老鼠训练成了不聪明的老鼠。
罗森塔尔教授立刻把这个实验扩展到人的身上。
1968年他和和雅各布森(A.L.Jacobson)教授带着一个实验小组走进一所普通的小学,对校长和教师说明要对学生进行“发展潜力”的测验。
她们在6个年级的18个班里随机地抽取了部分学生,然后把名单提供给任课老师,并郑重地告诉他们,名单中的这些学生是学校中最有发展潜能的学生,并再三嘱托教师在不告诉学生本人的情况下注意长期观察。
8个月后,当他们回到该小学时,惊喜地发现,名单上的学生不但在学习成绩和智力表现上均有明显进步,而且在兴趣、品行、师生关系等方面也都有了很大的变化。
这一现象被称为“期望效应”,后来人们借用古希腊神话中皮格马利翁的典故,称这种现象为“皮格马利翁效应”。
启示:首先,期望要合情合理。
合理就是要符合国家、社会、学校和个人的需要,符合时代的潮流,对社会和个人的发展具有积极的作用。
其次,期望要具有可行性。
这里的可行性是指符合行为主体的主客观条件,即具有实现的可能性。
如果从客观上讲是合理的,而主体行为上是不可能的,那么这种期望还是不能转化为主体需要,更不能内化为主体动力。
第三,期望要具有挑战性。
只有那些具有挑战性的,超出于原有水平,但通过努力可能达到的期望,才有吸引力,才有激励性。
可望而不可即的或随手可得的期望都是不可取的,俗话说:跳一跳可摘到的桃子最甜。
第四,期望要内隐。
教育者的期待不应当是赤裸裸的“现金交易”,而应当是温情脉脉的感化;不应当是口头上的说教,而应当是满怀期望,含而不露地潜入学生的心灵。
大喊大叫只会激起学生的逆反心理。
第五,期望要持久。
期望要有信心、决心和耐心,即使一时看不出明显的效果,也不要灰心丧气。
须知学生领会,接受师长的期望,需要一个过程,在活动中作出成绩,也需要时间,任何急躁情绪,都将适得其反。
第六,不要把期望变成负担。
▲心理学七大实验之情绪实验古代阿拉伯学者阿维森纳曾把一胎所生的两只羊羔置于不同的外界环境中生活:一只小羊羔随羊群在水草地快乐地生活;而在另一只羊羔旁拴了一只狼,它总是看到自己面前那只野兽的威胁,在极度惊恐的状态下,根本吃不下东西,不久就因恐慌而死去。
医学心理学家还用狗作嫉妒情绪实验:把一只饥饿的狗关在一个铁笼子里,让笼子外面另一只狗当着它的面吃肉骨头,笼内的狗在急躁、气愤和嫉妒的负性情绪状态下,产生了神经症性的病态反应。
实验说明:恐惧、焦虑、抑郁、嫉妒、敌意、冲动等负性情绪,是一种破坏性的情感,长期被这些情绪困扰就会导致身心疾病的发生。
一个人在生活中对自己的认识与评价和本人的实际情况越符合,他的社会适应能力就越强,越能把压力变成动力。
▲心理学七大实验之晕轮效应晕轮效应又称“光环效应”,是指当认知者对一个人的某种特征形成好或坏的印象后,他还倾向于据此推论该人其他方面的特征。
本质上是一种以偏概全的认知上的偏误。
晕轮效应愈来愈多地被应用在企业管理上,其对组织管理的负面影响主要是体现在各种组织决策上。
晕轮效应最早是由美国著名心理学家爱德华·桑戴克于20世纪20年代提出的。
他认为,人们对人的认知和判断往往只从局部出发,扩散而得出整体印象,也即常常以偏概全。
一个人如果被标明是好的,他就会被一种积极肯定的光环笼罩,并被赋予一切都好的品质;如果一个人被标明是坏的,他就被一种消极否定的光环所笼罩,并被认为具有各种坏品质。
这就好象刮风天气前夜月亮周围出现的圆环(月晕),其实呢,圆环不过是月亮光的扩大化而已。
据此,桑戴克为这一心理现象起了一个恰如其分的名称“晕轮效应”,也称作“光环作用”。
相关实验心理学家戴恩做过一个这样的实验。
他让被试者看一些照片,照片上的人有的很有魅力,有的无魅力,有的中等。
然后让被试者在与魅力无关的特点方面评定这些人。
结果表明,被试者对有魅力的人比对无魅力的赋予更多理想的人格特征,如和蔼、沉着,好交际等。
美国心理学家凯利以麻省理工学院的两个班级的学生分别做了一个试验。
上课之前,实验者向学生宣布,临时请一位研究生来代课。
接着告知学生有关这位研究生的一些情况。
其中,向一个班学生介绍这位研究生具有热情、勤奋、务实、果断等项品质、向另一班学生介绍的信息除了将“热情”换成了“冷漠”之外,其余各项都相同。
而学生们并不知道。
两种介绍间的差别是:下课之后,前一班的学生与研究生一见如故,亲密攀谈;另一个班的学生对他却敬而远之,冷谈回避。
可见,仅介绍中的一词之别,竟会影响到整体的印象。
学生们戴着这种有色镜去观察代课者,而这位研究生就被罩上了不同色彩的晕轮。
在上世纪70年代,著名社会心理学家RichardNisbett也论证了“光环效应”这个案例。
Nisbett和Wilson希望调查听课的学生是如何评判讲师的(Nisbett和Wilson,1977)。
学生们被告知这是一项对于评价老师的研究。
他们还特别被告知,实验对于不同的评价是否依赖于学生和某一讲师接触的多少感兴趣。
这纯粹是一个谎言。
实际上学生们被分为两组,他们会分别看两段关于同一位讲师的不同视频。
而这位讲师正好有很重的比利时口音(这和实验室是很有关的)。
其中一组学生看了这位讲师和蔼而友好地回答了一系列的问题。
第二组学生看了同一位讲师用冷酷而疏远的语气回答了同样的问题。
实验让我们明确,到底哪一种人格更讨人喜欢是十分明显的。
在其中一种人格中讲师显得热爱教学和学生,而在另一种人格中他看上去更像是一个完全不喜爱教学的权威人物。
在每组学生看完视频之后,他们被要求给这位教师的外表、特殊语言习惯,甚至还有他的口音(特殊语言习惯在两段视频中是一样的)打分。
与光环效应相一致,看到讲师“和蔼”形象的学生认为他更有吸引力,他的语言习惯更令人喜爱,甚至他的口音也更加有魅力。
这并不奇怪,因为它支持了之前关于光环效应的研究。
晕轮效应不但常表现在以貌取人上,而且还常表现在以服装定地位、性格,以初次言谈定人的才能与品德等方面。
在对不太熟悉的人进行评价时,这种效应体现得尤其明显。
名人效应是一种典型的光环效应。
▲心理学七大实验之延迟满足实验延迟满足实验是发展心理学研究中的经典实验,这个实验用于分析孩子承受延迟满足的能力,所谓的延迟满足,就是能够等待自己需要的东西的到来,而不是想到什么就要什么。
“迟延满足”实验过程大致如下:实验者发给4岁被试儿童每人一颗好吃的软糖,同时告诉孩子们:如果马上吃,只能吃一颗;如果等20分钟后再吃,就给吃两颗。
有的孩子急不可待,把糖马上吃掉了;而另一些孩子则耐住性子、闭上眼睛或头枕双臂做睡觉状,也有的孩子用自言自语或唱歌来转移注意消磨时光以克制自己的欲望,从而获得了更丰厚的报酬。
在美味的奶糖面前,任何孩子都将经受考验。
研究人员在十几年以后再考察当年那些孩子现在的表现,研究发现,那些能够为获得更多的软糖而等待得更久的孩子要比那些缺乏耐心的孩子更容易获得成功,他们的学习成绩要相对好一些。
在后来的几十年的跟踪观察中,发现有耐心的孩子在事业上的表现也较为出色。
也就是说延迟满足能力越强,更容易取得成功。
从发展心理学的角度来看,三岁看大,十岁看老。
幼儿时期就可表现出一定的能力。
▲心理学七大实验之从众效应所谓从众,是指个体受到群体的影响而怀疑、改变自己的观点、判断和行为等,以和他人保持一致。
阿希实验就是研究人们会在多大程度上受到他人的影响,而违心地进行明显错误的判断。
阿希请大学生们自愿做他的被试,告诉他们这个实验的目的是研究人的视觉情况的。
当某个来参加实验的大学生走进实验室的时候,他发现已经有5个人先坐在那里了,他只能坐在第6个位置上。
事实上他不知道,其他5个人是跟阿希串通好了的假被试。
阿希要大家做一个非常容易的判断---比较线段的长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