现代文学归纳
1.文学研究会:1921年1月,在北京成立。
主张“研究介绍世界文学,整理中国旧文学,创造新文学”,创作方法上强调写实主义。
发起人有周作人、朱希祖等。
2.创造社:1921年7月成立于日本东京。
最初成员有郭沫若等,他们创办了《创造》等刊物,初期主张”为艺术而艺术”,强调文学创造的直觉与灵感,比较重视文学的美感作用,作品大都侧重自我表现,表达内心的矛盾和对社会的反抗情绪。
创造社的文学活动以1925年五卅为界,后期提倡“表同情于无产阶级”的革命文学,思想明显“左”倾。
3.河畔诗社:1922年在杭州成立。
湖畔诗人是沐浴五四精神而成长起来的,个性解放思想是他们诗歌创作的基石。
他们将爱、婚姻自由,几乎当做了个性解放、自我完善的全部内容。
爱情诗是他们对中国诗歌的主要贡献。
成员主要有应修人、汪静之等。
4.新月诗派:1926年4月《晨报》副刊《诗镌》创刊,标志着新月诗派的形成。
代表人物有闻一多、徐志摩等。
他们大都留学欧美,受欧美文化的熏陶以及五四后中国的现实情况的影响,他们倡导新格律诗,对中国新诗的发展产生重大的影响,
5.语丝社:《语丝》周刊创办于1924年11月,文学倾向与文学研究会差不多。
多发表针砭时弊的杂感小品,倡导幽默泼辣的“语丝文体”。
成员有周作人、林语堂等。
6.鸳鸯蝴蝶派:鸳鸯蝴蝶派是发端于20世纪初叶的上海“十里洋场”的一个文学流派。
他们最初热衷的题材是言情小说,写才子和佳人“相悦相恋,分拆不开,柳荫花下,象一对蝴蝶”,并因此得名而成为鸳鸯蝴蝶派。
1914年鸳鸯蝴蝶派早期最有影响的杂志《礼拜六》出版后,也被称为“礼拜六派”。
7.郁达夫成名作《沉沦》,其特点:出版时轰动一时,毁誉参半。
褒之者认为他真实地抒写了青年的时代病,开创了小说的新体式,标志着“自我小说”的兴起;贬之这则认为它是淫秽、是不道德的文学。
小说大胆描写了这个受五四思潮的洗礼而觉醒的现代知识青年“性的要求与灵肉的冲突,以及由此产生的变态心理,表达了当时青年人深沉的时代郁愤,激起巨大的共鸣。
8.鲁迅的小说集:《呐喊》、《彷徨》、《故事新编》。
鲁迅在文学史上的意义:鲁迅
是中国现代小说的奠基人。
一方面,鲁迅的文学价值是由他的创作动因决定的。
他不仅仅是为了文学而创作,他的文学创作是为了改造国民的劣根性,是为了重塑和振兴民族精神,是为了推进中华民族现代化的历史进程,他将文学作为改造中国社会的根本途径,他的创作是真正的为人生而艺术。
另一方面,鲁迅决不只是一个作家,从根本上更是一个思想家,这就决定了他作品的思想深度与众不同。
这种深度来自他丰富的生活经历以及浓厚的文化修养。
少年时代的鲁迅经历了家道中落,使他饱尝世间的冷脸白眼,体悟到人生真相。
青年时代的他广为接纳中外文化,弃医从文,确立人生志向。
他背负巨大的传统负担,对传统历史和文化有深刻的了解,亲身经历了重大的社会变革,对现实有清晰的认识,这些都决定了鲁迅的文学成就不同于和远远高于其他作家。
9.问题小说:问题小说的滥觞在1918到1920年间,是充满各种矛盾的社会现实和写实派作家上下求索的创作心态相碰撞的产物,也是五四启蒙精神和作家的人生思考相结合的产物。
题材十分广泛,有家庭之惨变、婚姻之痛苦、女子之地位、教育之不良等题材。
代表作家有许地山、庐隐等。
10.乡土小说:是来自乡村,寓居在京沪等都市的游子,目击现代文明和宗法制农村的差异,带着对故乡的和童年的回忆,用隐含乡愁的笔触,将乡间的生死、泥土的气息移到纸上。
是当时的创作界具有刚健、清新、质朴之气,又由于带有对各地乡情民俗的纪实和描写,显示了鲜明的地方色彩,从整体上呈现出比较自觉而可贵的本土化追求。
代表作家有许杰、王鲁彦等。
11.梁启超的三个革命论:“诗界革命”、“文界革命”、“小说界革命”都是由梁启超提出来的。
“诗界革命”是要求诗要意境新,语句新,还要以古人之风格入之。
“文界革命”要求打破桐城派古文藩篱,推广平易畅达的新文体。
力求借鉴日本和西方的思想内容和语言形式,创造出一种“新文体”。
“小说界革命”是强调了小说对于社会改革和社会进步的积极作用,提倡将小说创作纳入资本主义社会改革的轨道,并为小说作出新的分类,为新小说的创作题材揭示了广泛而现实的内容范围。
12.初期白话诗代表作是胡适的《尝试集》。
小诗派代表人物是冰心,新月诗派代表人物是闻一多。
象征诗派的代表人物是李金发。
13.郭沫若的成名作《女神》,戏剧创作方面的以三个女性形象为对象的戏剧分别
是《聂嫈》、《王昭君》、《卓文君》。
五四话剧实验“爱美剧”。
14.闻一多新诗史上的地位是因为他是新格律诗理论的倡导者。
他对新诗的绘画美、建筑美与音乐美的倡导于成功实践,使新诗走出了“绝对的自由”的散文化误区,为新诗发展提供了新的途径与经验。
他的作品有《红烛》、《死水》。
这两本集子呈现出中国现代知识分子深沉、激越的民族意识和爱国情感。
《红烛》中的《红豆篇》是闻一多的爱情诗,虽有深挚之情但是基调较为凄楚。
15.周作人散文的前后风格:五四前后及20年代谈时事的杂文风格是浮躁凌厉,后期,20年代他称之为“美文”的艺术性散文的风格是平和冲淡的。
16.左联,中国左翼作家联盟。
几大重大的论争:
<1>文学基于普遍人性的论争,这是左联成立前后的重要论争内容,批判对象是新月派及其所宣传的人性论。
梁实秋以新人文主义的立场,坚持文学乃是基于固定的普遍的人性,提出文学史没有阶级性的。
然而鲁迅认为文学只有通过人,才能表现“性”,然而一用到人,又在阶级社会里,即不能免掉所属的阶级性。
<2>关于文艺自由的论战,论争发生在胡秋原和左翼作家之间。
胡秋原认为文学与艺术至死也是自由的,民主的。
将艺术坠落为政治的留声机,那是艺术的叛徒。
然而瞿秋白则坚持文学为政治服务的观点。
这场论争的焦点在于文艺与政治的关系。
17.京派:以北方的北平为中心,坚持五四人文精神,认同人与自我的价值。
代表作家有沈从文、废名等。
京派小说家在艺术上标举健康和纯正,反对“文以载道”的简陋。
18.海派:区分于鸳鸯蝴蝶派的拥有“现代质”的海派,是指站在现代都市文明和商业文化的立场上来打量上海,用现代上海人的口气讲述上海故事的文学流派。
具有世俗化的特点,代表作家张资平。
19.新感觉派:是30年代海派文学中重要的一支,活跃于20年代末至30年代前半期的一个现实主义小说流派。
主要阵地是《无轨列车》、《新文艺》等刊物,主要作家有施蛰存、黑婴等。
20.五四文学革命:政治领域,激烈的社会革命取代了温和的维新;在经济方面,沿海的城市在西方殖民过程中开始工业化的过程,资本主义生产方式在移植的过程中形成;在文化领域,现代进程首先表现为现代文化的生产机制逐步建立,具
有现代思想的新型知识阶层逐渐长成并进而成为推动社会进步的一支重要力量。
五四文学革命的直接背景和动力是五四新文化运动。
文学革命发生的起源是胡适在《新青年》上发表的《文学改良刍议》,之后陈独秀也发表一篇《文学革命论》,进而文学革命正是开始了。
主张:反对文言,提倡白话,反对旧文学,提倡新文学。
影响:带来文学观念、内容、语言载体、形式各方面的革新与解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