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文档之家› 水稻杂交育种的实践与思考

水稻杂交育种的实践与思考

摘要:分析了杂交育种在现阶段水稻育种中的地位,同时就现阶段如何认识和应用杂交育种的方法进行探讨,继续发挥杂交育种在作物改良中的重要作用。

关键词:水稻;杂交育种;实践
现代水稻育种中系统选育、杂交育种、理化诱变、远缘杂交、组织培养、基因工程、分子标记辅助育种等手段普遍用于育种实践,但乐于被育种家采用的育种方法主要还是杂交育种。

纵观20年江苏省水稻育种历史,大部分水稻优良品种都是采用杂交育种方法选育成功的。

因此,在过去、现在和将来,杂交育种仍是水稻新品种选育、品种改良的重要方法之一。

1 杂交育种方法的技术优势
1.1 杂交育种产生的后代遗传背景丰富 杂交育种通过单交、复交、回交、聚合杂交等多种手段,能扩大遗传背景,丰富变异类型,容易选育产量潜力高、稻米品质好、综合性状优的品种。

如武育粳3号就是复合杂交选育的,两个单交母本选用了北方早粳中丹1号,父本79-51和扬粳1号都是曾经在苏南较大面积栽培的晚粳稻。

该品种自推广后一直是江苏省及邻近省份的主栽品种之一,1998年成为我国年推广面积最大的常规稻品种,面积为426万hm2,武育粳3号无疑是江苏省粳稻育种的重大突破。

1.2 杂交育种通过基因重组、互作、互补、积累,在后代容易产生优良性状 杂交育种可以通过基因重组将不同亲本的优良基因集中于新品种中。

同时,不同显性基因互作或互补也产生新性状,因为互作的基因在两亲本上,通过杂交可使互补基因相互结合而产生新性状。

基因积累有时也能产生超亲性状,对数量性状来说,由分散在双亲中的微效多基因累积在后代中引起,也就是超亲育种[1]。

1.3 杂交育种方法灵活多变 组合配置、杂交方式、
水稻杂交育种的实践与思考
王俊仁 周凤明 吕宏飞 沈会生 滕志英 李建芹 扬国友 张安存(江苏省大华种业集团有限公司,南京210002)
的研究机构提纯生产,不能由棉花种子公司自行生产。

棉花商品种子的扩繁,采用棉花商品种子质量认证制度,委托满足条件的师团进行,确保棉花生产种子质量。

这种“育、繁、推、销”一体化的管理体系可以保证棉花推广品种少而精,更有助于实行单种、单收、单销,同时还可以防止棉花品种的混杂退化,延长棉种的使用寿命。

抓质量,创品牌 在市场经济运行机制下,种子产业化面临的竞争主要体现在品种质量和品牌等方面。

首先要狠抓棉花种子质量。

一是从决策管理者到生产经营者都要树立起这一意识,即质量就是生命,切实抓好每一关,各尽其责;二是要提高种子质量管理水平,棉花原(良)种场一定要严格按照棉花原种的生产技术操作规程,必须实行“一场一种”制,搞好隔离繁殖与提纯复壮等相关工作,在田间选择、棉种子收购与机械加工过程中做到全程质量监控;三是要提高育种的技术高度,充分利用科研所的技术优势,如生化技术和分子标记技术等高新科学技术的运用,势必为种子质量的提高提供坚实的保障。

其次要实施棉花种子品牌战略。

具体做法包括种子基地的建设,特色棉花品种的打造;树立良好的公司形象,加强服务管理;加强宣传工作,通过各级师团连队的报栏、宣传栏,相关的平面媒体和新媒体的运用,专家咨询和田间示范等形式扩大棉花品牌宣传,扩大社会的认知度。

参考文献
[1] 陈淑君.种子管理工作中的问题及建议.中国种业,2005,9:32
[2] 龙艳.对《种子法》品种审定制度的修改建议.中国种业,2011,12:17-19
[3] 黄其振.国际种业的发展与中国种业战略对策:种子工程与农业发展.
北京:中国农业出版社,1997:168-197
[4] 周关印,郑文俊.我国棉种技术创新及产业化对策.中国农学通报,2002,18(3):82-84,114
[5] 霍学喜,石爱虎.我国种业发展的理论框架与政策分析.经济问题,1997,5:30-33
[6] 洪明秀.中国种子产业化发展的主要对策:种子工程与农业发展.北京:中国农业出版社,1997:208-234 (收稿日期:2012-03-20
)。

相关主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