安徽江淮十校2019届高三第二次联考语文试题注意事项:1.答卷前,考生务必将自己的姓名和座位号填写在答题卡上。
2.回答选择题时,选出每小题答案后,用铅笔把答题卡对应题目的答案标号涂黑。
如需改动,用橡皮擦干净后,再选涂其它答案标号。
回答非选择题时,将答案写在答题卡上。
写在本试卷上无效。
3.考试结束后,将本试卷和答题卡一并交回。
一、现代文阅读(36分)(一)论述类文本阅读(本题共3小题.9分)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l-3题。
如何以普遍的规范来协调个体之利与整体之利?这一问题在传统文化中便展开为义利之辨。
辨析义利,是儒家的重要特点,而儒家对义利关系的看法,又对中国传统价值观产生了深远的影响。
根据儒家的观点,义作为当然之则,本身便有至上的性质:“君子义以为上。
”这里确认的首先是义的内在价值。
后来的宋明理学进一步通过义与天理的沟通,时义的内在价值作了论证:“义者,天理之所宜。
”“理”具有普遍必然的品格,义所以具有至上性,即在于它体现了“理”的要求。
义一旦被赋于内在价值,便同时成为评判行为的主要准则。
如果行为本身合乎义,则即使它不能达到实际的功效,也同样可以具有善的价值,所谓“惟义所在”,便表明了这一点。
事实上,儒家往往将义(当然之则)理解为一种无条件的道德命令,并把履行道德规范(行义)本身当作行为的目的。
这种看法带有明显的抽象道义论的性质。
不过,“义以为上”的观念在培养崇高的道德节操等方面,也有不可否认的意义。
中国历史上,“惟义所在”的律令,往往具体化为“富贵不能淫,威武不能屈”的道德追求,并出现了不少舍生取义的志士仁人。
就此而言,道义的原则确实可以给人以正面的价值导向。
肯定“义”的内在价值,当然并不意味着完全否定“利”在社会生活中的意义。
事实上,儒家并不绝对弃绝功利。
孔子到卫国,并非仅仅关心那里的道德风尚如何,相反,倒是开口便盛赞该地人口众多。
当他的学生问他“既庶矣,又何加焉”时,孔子明确回答:“富之。
“庶”(人口众多)和“富”在广义上均属于利的范畴。
按儒家之见,利并不是一种绝对的恶,从社会范围来看是如此,就个人而言也是这样。
“富而可求,虽执鞭之士,吾亦为之。
”即使圣人,也不能完全不讲利:“圣人于利,不能全不较论。
”不过,利固然不可一概排斥,但利的追求始终必须处于义的制约之下。
正是在这个意义上,儒家一再强调要“见利思义”,如果不合乎义,则虽有利亦不足取:“不义而富且贵,于我如浮云。
”相对于义,利始终处于从属的地位。
一般来说,利首先与个人或特殊集团相联系,而个人(或特殊集团)之利往往并不彼此一致,因此,如果片面地以利作为行为的唯一准则,就不可避免地将导致社会成员在利益关系上的冲突,“若切于好利,蔽于自私,求自益以报人,则人亦与之力争,故莫肯益之,而有击夺之者矣”,与利不同,“义”超越了个人的特殊利益,具有普遍性的品格,唯其如此.故能对特殊的利益关系起某种调节作用。
历史地看,儒家突出“义”的普遍制约,反对唯利是求,这对于避免利益冲突的激化,维护社会的稳定,确实具有积极意义。
然而,“以义制利”的要求与“义以为上”的观念相结合,往往又导致了对功利意识的过度压抑。
功利意识的过分压抑,则常常容易弱化社会的激活力量。
从这方面看,儒家以道义原则抑制功利原则,又明显地有负面的导向作用。
(摘编自张岱年<中国文化概论》)1.下列关于原文内容的理解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3分)A.义体现了具有普遍必然品格的“理”的要求,所以具有内在价值。
B.义一旦被赋于内在价值,合乎义的行为就可以具有善的价值。
C.孔子在卫国,开口便盛赞人口众多,表明他不关心那里的道德风尚。
D.人人都片面地追求利.将会导致社会成员在利益关系上的冲突。
2.下列对原文论证的相关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3分)A.文章使用了总分的结构,先提出问题,然后按照义利的先后顺序分别展开议论。
B.文章通过论证义的价值和利的价值,有力论证了“义利之辨”这个中心论点。
C.文章在论证义的价值时,先论证义的内在价值的合理性,后论证义的社会价值。
D.文章在论证利的价值时,使用了说理论证、举例论证、引用论证的论证方法。
3.根据原文内容,下列说法正确的一项是(3分)A.将义理解为一种无条件的道德命令,并把行义当作行为的目的,这给人以正面的价值导向。
B.肯定“义”的内在价值,并非就视利为恶,而是不排斥对利的追求,甚至鼓励人们追求利。
C.义在调节个体和整体之利上能起到作用,使得它具有普遍品格,超越了个人的特殊利益。
D.过分强调“义”,则可能会导致对功利意识的过分压抑,这其实不利于社会的健康发展。
(二)文学类文本阅读(本题共3小题.15分)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4—6题。
卜白袁良才民国时期的上海,凭一张纸名满天下且赚得盆满钵满的,只有《申报》。
《申报》副刊《自由谈》更是牛气冲天,在上面发稿的多是鲁迅、郁达夫、茅盾、叶圣陶等这样的超级大腕。
文豪扬眉吐气,编辑、记者先生也神气活现,洋气十足。
但凡事都有例外。
卜白就是个例外,不,简直是个另类。
他是《申报》的资深编辑,却土得掉渣,土得冒烟儿。
瘦高个儿,白净无须,常年着一袭青布长衫,足穿黑色方口布鞋,架着一副琇琅圆形近视眼镜,讲一口江南土语。
在报社,他专司划版、校对,有时副刊缺边少角的,主笔大人就会说一声,卜先生,您给补一点白吧。
卜白二话不说,展纸挥毫,须臾立就:或杂谈,或轶闻,或小幽默,或诗画配,虽短小得可怜,却鞭辟入里,妙趣横生,无不是锦绣文章。
不少读者就是冲着卜白的补白文章,才订买《申报》的。
其补白文字,政治、经济、文化,天文、地理、历史.无所不包,涉笔成趣。
依其姓名谐音,人送雅号“补白大王”。
别小看了补白,实则大有学问,弄不好会闯下大祸。
九一八事变,东北沦陷,国人悲愤。
有位大学马校长给《时事新报》发去一首小诗《哀沈阳》:“告急军书夜半来,开场弦管又相催。
沈阳已陷休回顾,更抱佳人舞几回。
”主笔安排作补白之用,不想惹怒了少帅,差点派兵砸了报馆。
怪才必有怪癖。
他嗜茶。
西湖龙井、碧螺春、太平猴魁,他宁愿饿肚子也要设法买来饮。
有好事者悄悄作了统计,卜白每天饮茶能饮掉五瓶热水,可见嗜茶之深。
但他很少如厕,你说怪也不怪?据说卜白是陈寅恪的高足,国学功底不可作等闲观,咋甘当划版、校对、补白的微贱活儿?没人去问,也没人说得清。
但卜白似乎全不在意,甚至还有些乐此不疲。
一天,主笔大人对卜白说,卜先生,您也该给自己的人生补补白啦。
卜白会意,三十好几的人,竟酡红了脸,期期艾艾道,不急,不急。
事业未就,何以家为?主笔不由分说,扯着卜白的青布长衫袖口说,别把自己生生弄成套中人,以后同仁该改叫你别里科夫先生了。
走!我陪您去见一位女士,我太太已候在那里了。
卜白见到那位神情忧伤的女士,得知她男人是谢晋元的部下,在淞沪战役中为国捐躯了,撇下孤儿寡母.卜白竟爽快地应承了这桩婚事,主笔夫妇大感意外,又惊又喜。
卜白一段话让女士为之涕泪交流:我虽一介书生,亦当为抗战效绵薄之力。
让我为你这个抗日英烈之家补白吧!再说,你的娘家福建安溪有好茶“铁观音”呢!卜白没啥业余爱好,除了饮茶,就是看看京戏,尤其迷梅兰芳的戏,一来二去,结识了梅兰芳,成为票友。
一次,梅兰芳在天蟾舞台演《贵妃醉酒》,观者如堵,一票难求。
卜白却接到了梅兰芳专门差人送来的戏票。
卜白急急地赶到剧场,戏正待开演,梅兰芳的嗓子突然发不出声音了,在后台急得团团转!卜白听闻,急急如风地挤进后台,对梅兰芳说,救场如救火!你在台前演,我在台边唱,合作一曲双簧。
梅兰芳将信将疑,台下的观众已作哄叫闹起来,梅兰芳只得上台去。
“海岛冰轮初转腾,见玉免,见玉兔又早东升。
那冰轮离海岛,乾坤分外明……”剧场顿时响起暴风雨般的掌声。
整场戏下来,梅兰芳的表演与卜白的唱腔念白浑然一体,俱臻妙境,竞无一名观众识破此中玄机。
事后,梅兰芳特意答谢.卜白又是一句,急人所难,君子不可不为,补白亦大快事也!民国三十八年初夏,解放军的隆隆炮声响彻大上海域郊,吴淞口外。
汤恩伯率重兵扼守上海。
《申报》选派战地记者,“大笔杆子”们虽西装革履,却顿失绅士风度,不是低头狠劲抽烟,就是把咖啡喝得嘴里一半、地上一半。
卜白饮了一口铁观音,一抹嘴,石破天惊地说,我去!有一天,上海市民突然从《中报》上看到一则快讯:国民党淞沪警备司令部副司令刘昌义中将率部投诚,为解放军打开进入上海中心城区的大门。
谁也没想到,这竟是卜.白平生最“得意之作”。
多年后,卜.白在自己的回忆录中写道,我是中共隐蔽战线的一名战士,策反敌人弃暗投明,是我对军事斗争的一种补白!解放后.l-白扭任宣传文化部门的高级领导,直至积劳成疾,英年早逝。
卜白留下遗嘱:丧事一切从简,请把我安葬在普通百姓的基地之侧,为逝者补白。
卜白,姓卜名白,一生补白。
(选自《小小说月刊》2017年8期,有删减)4.下列对小说相关内容和艺术特色的分析鉴赏,不正确的一项足(3分)A.小说开头介绍故事发生的时代背景,点出了《申报》刊物,著名的作家鲁迅、郁达夫、茅盾、叶圣陶等人物,这佯的表述使得小说具有较强的真实性。
B.“怪才必有怪癖”。
卜白每天饮茶能饮掉五瓶热水,在主笔大人的撮合下答应了与在淞沪战役中为同捐躯的谢晋元部下遗孀的婚事等事件就是明证。
C.卜白是《申报》的资深编辑,同学功底不可等闲视之。
小说用卜白爱看京戏的业余爱好和梅兰芳合演双簧,印证了“人不可貌相”这句俗语。
D.小说对卜白的人物描写方法多佯,既有对他的性格特征的概括介绍,也有对卜白的衣着等外貌描写,同时还有动作描写、语言描写、神态描写。
5.人们依其姓名谐音,送卜白雅号“补白大王”,请根据小说内容,简要概括“补白”的有关情节。
(6分)6.小说使用了历史上的真人真事,例如《申报》副刊《自由谈》,鲁迅、郁达犬等大腕,因此有人认为是散文而不是小说,你怎么看?请简要分析。
(6分)(三)实用类文本阅读(本题共3小题,12分)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7—9题。
材料一:中非关系指巾华人民共和国与非洲各国之间的对外合作关系。
中国和非洲有着浓厚的传统友谊和良好的合作关系,经受住了时间和国际风云变幻的考验。
2015年12月10日,中国国家主席习近平在举行的中非合作论坛约翰内斯堡峰会开幕式上发表了题为《开启中非合作共赢、共同发展的新时代>的致辞,中方愿在未来3年内同非方重点实施“十大合作计划”。
2018年7月23日,国家主席习近平再次开启“非洲之行”,出访塞内加尔、卢旺达、南非、毛里求斯四个非洲国家。
中国帮助非洲建设了一批公路、铁路、机场、港口------2017年5月31日通车的蒙内铁路是落实中非“十大合作计划”的重要成果,也是中非“三网一化”和产能合作的标志性工程。
肯尼亚总统乌胡鲁·肯雅塔在视察蒙内铁路建设时说:“蒙内铁路将带领肯尼亚开启工业化进程,实现经济转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