根据我国近年来青少年犯罪情况,常见的青少年一般刑事犯罪动机,可以概括为以下九种。
(一)财务动机
所谓财务动机,就是满足衣食住行等方面物质需要,而引起的犯罪动机。
不少青少年,为了满足自己的物质需要,竟不择手段进行盗窃,抢劫甚至伤害,杀死他人,这在司法实践中是最常见的。
(二)报复动机
报复也是一种很普遍的强有力的犯罪动机。
报复动机不仅能导致严重危害社会的犯罪,而且产生的犯罪手段往往异常残酷,诡秘狡诈。
轻则为一小时争端,而顿起报复之心,实施殴打,伤害等暴力行为;重则造成惨不可闻的恶性案件,如报复恋爱对象的杀人碎尸案,报复领导的持枪杀人案,甚至报复社会的反革命爆炸案等。
可见,报复动机是一种破坏性很大的犯罪动机。
报复动机通常与犯罪人的否定情绪特征联系在一起,如仇恨,愤怒和忌妒等。
换言之,这集中否定情绪发展到一定程度,就会形成报复动机,强烈时则造成犯罪行为。
(三)性动机
人类为了延续生命的需要而有性的本能。
所谓“饮食男女,人皆有之”。
在青春时期,随着性机能的发育,就产生性的冲动和异性间的相互吸引。
性的需要有不可忽视的生理性因素。
然而,人类的性需要与动物的性需要有着本质的差别:人类社会男女性爱还带有丰富而深刻的社会性精神因素,即爱情。
而且,这种爱情在男女性爱中起着重要的作用。
当然,爱情有自己的道德和法律标准。
那种不顾社会的道德和法律规范,把人类的性需要降低到动物水平——单纯的性本能表现,就容易成为犯罪动机,导致性犯罪。
违法犯罪青少年性犯罪动机的形成一般具有两种情况:一种是在不良影响下,潜移默化地是主体形成了不良的性需要;另一种是由于缺乏控制力和抵制力,在强烈的客观诱因的作用下,一下子就产生了性犯罪的动机。
(四)忌妒动机
忌妒是一种排他心理,往往在缺乏道德修养和心胸狭隘的人身上较为严重。
忌妒的产生有各种原因,他人的声誉,地位,学识,财富,爱情和幸福等,都能导致某些人滋生忌妒心。
在某种诱因的作
用下,这种忌妒心发展到强烈时,就会变成犯罪动机。
由于忌妒动机而导致诽谤,伤害和杀人,多见于某些青年的恋爱,婚姻的纠纷中。
如某地一青年,携女友外出,途中碰到了女友的一位男同学,那女青年就与男同学交谈起来,而该男青年站在旁边,顿时忌妒心大发,拔出小刀朝男同学刺去,造成对方的伤害。
有时,忌妒动机还可以酿成恶性事件。
(五)虚荣心动机
自尊心是人的一种重要的社会性需要。
这种自尊需要,不是先天就有的,而是后天发展形成的。
绝大多数的人在社会上都希望自己受到他人的尊重,享有一定的荣誉,受到相当的信任,一旦当自尊心受到侵犯时,就会产生一种愤怒仇恨的情绪。
因而,当这种自尊需要身份强烈,而且由于认识和情绪方面的特征,青少年的自尊需要往往带有片面性。
在缺乏正确教育的情况下,这种自尊心会变成一种虚荣心。
不少青少年因为听到一句不顺心的话,看到一个不顺眼的动作,就自以为是挫伤了“自尊心”,由此而大打出手,甚至伤人杀人。
(六)“友情”动机
人是社会的动物,人与人之间的交往是人类十分重要的一种需要。
在交往过程中,人们之间会产生友情。
在青少年中间,友情对他们有特别重要的意义。
由于青少年认识水平的局限性和容易产生偏激情绪,因而他们对友情的理解往往会陷入片面性。
特别在一些不良青少年中间,友情被歪曲,误解成“哥们义气”。
许多违法犯罪青少年,常常就是出于“友情”动机,为了“哥们兄弟”的“友情”,竟然残酷杀害了素不相识,无冤无仇的人,事后却连被害人的姓名都不知道,这是“友情”动机导致青少年犯罪的典型事例。
(七)好奇心动机
现代心理学理论指出:“好奇心是人累行为最强烈的动机之一。
”所谓好奇心,就是在个体碰到新奇的事物或处在新的外界条件下,促使个体注意,操弄等行为的一种内在力量。
好奇心的强弱与所遇到的事物或外部环境的新奇性和复杂性有密切的关系。
通常,所遇到的外部环境的新奇性和复杂性的程度愈强,则使个体产生的好奇心也愈强。
青少年的好奇心比中老年的好奇心强烈的多。
而且,青少年还会不顾一切,不计后果的满足自己的好奇心。
因此,在不良影响的作用下,青少年的这
种好奇心就会产生畸形发展,严重的就会走上犯罪道路。
(八)戏虐动机
违法犯罪青少年由于道德水平低下,精神生活贫乏,往往会觉得生活空虚,穷极无聊,他们出于追求刺激的需要,会产生戏虐的动机,常常不计后果,臵道德和法律于脑后,最终酿成犯罪行为。
这类戏虐动机,在生活中亦称作为“恶作剧”,有的恶作剧会产生严重的后果。
(九)恐惧动机
恐惧是一种个体面临危险时企图摆脱危险时
的心理状
态。
心理学理论认为,人在恐惧时会产生一种逃避行为,这种行为具有应激性,针对着构成威胁的刺激物。
司法实践中证明,恐惧在一些不良青少年身上有时会变成犯罪动机,致使犯罪行为的发生。
不少违法犯罪青少年,在恐惧来临时,不假思索和不择手段的走上了违法犯罪的道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