沪教版中考语文试卷姓名:________ 班级:________ 成绩:________考试须知:1、请首先按要求在本卷的指定位置填写您的姓名、班级等信息。
2、请仔细阅读各种题目的回答要求,在指定区域内答题,否则不予评分。
一、基础运用(21分) (共4题;共21分)1. (8分) (2019九下·长春开学考) 名句积累与运用。
(1)夕日欲颓,________。
(陶弘景《答谢中书书》)(2) ________,________。
朔气传金柝,寒光照铁衣。
(《木兰诗》)(3)东临碣石,以观沧海。
________,________。
(曹操《观沧海》)(4) ________,________。
谈笑有鸿儒,往来无白丁。
(刘禹锡《陋室铭》)(5)《黄鹤楼》一诗中,诗人以传神之笔,描绘登楼远眺之美景,衬托出黄鹤楼远眺汉阳,俯瞰长江的挺拔气势的诗句是:________,________。
(6)在范仲淹的《渔家傲·秋思》中,“________,________”两句突出表现了边塞将士因功业未建,虽思乡而不能归的复杂心情。
(7)《使至塞上》抓住沙漠中的典型景物进行描绘,境界阔大,气象雄浑,整个画面雄奇瑰丽,被赞为“千古壮观”的名句是:________,________。
(8)“鞠躬尽瘁,死而后已”,这句话体现了我们作为生命个体为事业,为民众,为国家完全和彻底的献身精神。
我们今天常引用龚自珍《己亥杂诗》中的“________,________”来对这种精神进行诠释和褒扬。
2. (4分)(2019·南浔模拟) 阅读下面语段,完成任务。
①生命之所以美丽,是因为生命的底yùn中,始终流动着人类对世界最纯粹的良知与渴望。
“美在深情”,浓mǒ也罢,淡妆也罢,总归逃不过一个真字。
真zhì的感情弥足珍贵,它不仅能令生命饱满,更可触及灵魂,从而成为历代文人墨客追求与赞颂的永恒主题。
②阅读优秀古诗文,穿越字里行间,我们可以感受作者的苦乐悲欢,领略生命之美丽。
作品中有“窈窕淑女,________________”(《诗经·关雎》)的美好爱情,有“钟子期死,伯牙破琴绝弦”(《吕氏春秋·伯牙绝弦》)的不朽友情,有“愿为市鞍马,从此替爷征”(《木兰诗》)的拳拳亲情;我们可以感受“________________,萧萧班马鸣”(李白《送友人》)的潇洒,感受“微斯人,吾谁与归?”(范仲淹《岳阳楼记》)的惺惺相惜,感受“溪云初起日沉阁,________________”(许浑《咸阳城东楼》)的苍凉,感受“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陆游《游山西村》)的豁然,感受“竹杖芒鞋轻胜马,谁怕?________________”(苏轼《定风波》)的超脱,感受“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宋派《送东阳马生序》)的苦中有乐之论。
【答案】(1)根据拼音,写出第①段中相应的汉字。
yùn mǒzhì底________浓________真________(2)根据提示,默写第②段中的古诗文名句。
①窈窕淑女,________。
(《诗经·关雎》)②________,萧萧班马鸣。
(李白《送友人》)③溪云初起日沉阁,________。
(许浑《咸阳城东楼》)④________,________。
(陆游《游山西村》)⑤竹杖芒鞋轻胜马,谁怕?________。
(苏轼《定风波》)⑥________,________。
(宋派《送东阳马生序》)(3)解释第②段中划线字的意思。
①绝:________②市:________③微:________(4)中国文化里,朋友关系有不少特定称谓,下列最契合钟子期与伯牙的一项是()A . 刎颈之交B . 忘年之交C . 知音之交D . 竹马之交3. (3分) (2018七上·长春期中) 下列各句中,加下划线词语的解释有误的一项是()A . 她憔悴的脸上现出央求般的神色。
(形容人瘦弱,面色不好)B . 那朵红莲,被那繁密的雨点,打得左右欹斜。
(倾斜,歪斜)C . 他总是微笑起来,而且将头仰起,摇着,向后面拗过去,拗过去。
(执拗)D . 雨已经化了妆,它经常变成美丽的雪花,飘然莅临人间。
(来到,来临)4. (6分) (2019七下·柳州期末) 班级举行“孝亲敬老”系列活动,共有以下四个活动项目:(1)请根据活动主题,在下列选项中选取相应的活动内容,把序号填写到上面括号内。
()A . 给父母做一份爱心早餐B . 写回忆父母养育之恩的征文C . 周末去敬老院做义工送温暖(2)在第④项活动中,同学们对《木兰诗》的活动主题有了争议,到底是表现对国家的忠,还是表现对父母的孝?下面是两种意见的交锋记录表请你结合这首诗的内容,写出支持第二种意见的理由。
(60字左右)(3)通过探讨你认识到忠与孝国与家其实是相辅相成密不可分的,借用孟子的话来表达就是“天下之本在国,________,家之本在身”。
二、阅读理解(49分) (共6题;共49分)5. (6分)(2019·余姚模拟) 阅读诗歌,回答问题。
江乡故人偶集客舍(唐)戴叔伦天秋月又满,城阙夜千重。
还作江南会,翻凝①梦里逢。
风枝惊暗鹊,露草泣寒虫。
羁旅长堪醉,相留畏晓钟。
【注】①翻:义同“反”。
(1)这是一首写与故人相逢会聚的诗。
标题中“________”一字点明这次相聚实出意外,诗中“________”一词暗示了相聚地点是在京城长安。
(2)有人认为这首诗伤感多于惊喜,你赞同吗?请任选一联,简要分析。
6. (14.0分) (2015七上·南山期末) 阅读下面选文,完成下列各题。
【甲】虽有佳肴,弗食,不知其旨也;虽有至道,弗学,不知其善也。
是故学然后知不足,教然后知困。
知不足,然后能自反也;知困,然后能自强也。
故曰:教学相长也。
(节选自《礼记·学记》)【乙】王冕者,诸暨人也。
七八岁时,父命牧牛陇上,窃入学舍,听诸生诵书;听已,辄默记。
暮归,忘其牛,父怒挞之。
已而复如初。
母曰:“儿痴如此,曷不听其所为?”冕因去,依僧寺以居。
夜潜出坐佛膝上,执策映长明灯读之,琅琅达旦。
佛像多土偶,狞恶可怖,冕小儿,恬若不知。
(节选自《宋学士文集》)(1)解释下面句中加下划线的词。
①不知其旨也________ ②教学相长也________③窃入学舍________ ④执策映长明灯读之________(2)翻译下列句子。
①知不足,然后能自反也②暮归,忘其牛,父怒挞之(3)【甲】【乙】两文均与“学”有关,但两文表达的方式和表达的主题明显不同,试结合原文具体分析;并结合自身实际谈谈【乙】文对你的启发。
7. (8.0分)阅读下文,回答问题。
烽火台的诉说①人类为了生存下去,就需要共同抵御洪水、野兽等灾害和天敌,这时就少不了彼此沟通和协作。
在远古时期,由于没有文字,人们之间的信息交流主要是靠声音和肢体静享;在我国的殷商时期,出现了“击鼓传声”的通信方式;后来人们开始兴建烽火台,出现了用火竞争烟雾传递信息的办法。
②今天,人们在游览雄伟壮观的万里长城时;依然可以看到修建在制高点上、形似碉堡的方形建筑,那就是烽火台。
不过,烽火台的历史要比长城还要久远。
③一般来说,我国历史上的烽火台是在西周时期出现的。
据史料记载,在周朝时,中央与各诸侯国都在边疆或通往边疆的道路上每隔一定距离就修筑一座烽火台。
烽火台上堆满了柴草,哨兵一旦发现有外族入侵,便点燃柴草以烽火报警。
各路诸侯见到后,就会派兵蒋来接应,同御外敌。
④说到这里,很多人都会想起《东周列国志》中一个很有名的故事——烽火戏诸侯。
故事片说的是荒淫无度的周幽王自从得到美人褒姒之后,便整天想尽办法来博得褒姒开心一笑,可美人一直无动于(zhōng)。
有个近臣献计说,当年先王为了防备西戎入侵,在骊山之巅建有20余处烽火台,每当有贼寇侵犯时,烽火台便点火示警,火光、烟雾直冲霄汉,甚为壮观。
附近诸侯见此情景,无不发兵相救。
这些年为,天下太平,已多年不见烽火点燃,如果君王偕王后同游骊山,夜举烽火,这时诸侯援兵必至,至而无寇,王后必笑无疑。
昏庸的幽王居然听从了这位近臣的馊主意,其下场我们都知道了,周幽王命丧西戎刀下,褒姒也在劫难逃。
西周从此走向了灭亡之路。
⑤西周的灭亡并不意味着以烽火通报军情的历史就此终结。
相反,到了汉代,烽火台的建设规模更大了,使用规则也进一步完备了。
用土木筑成的被称为“烽燧”的烽火台,在边陲重镇和交通要道上随处可见。
今天,在新疆库车县境内,还留存着一座汉代烽燧,其雄伟的气势可使我们约略窥见当时烽火通信的盛状。
那时,烽火台的使用也有了较为完备的规则。
白天发现有外敌入侵时,哨兵就在烽燧上燃起柴草或狼粪,其烟直上不散,远远地就能被人看见,人们称之为“狼烟”或“烽烟”;夜间则点燃柴草,以火光报警。
点燃的烽火还可以悄悄告诉你一些简单的信息:放一道烽火,表示入侵者在500人以下;放两道烽火,则表示入侵者在500人以上。
⑥在古代,烽火总是与战争联系在一起,烽火出现,便意味着战争来临。
南朝吴均有诗句“羽檄起边庭,烽火乱如萤”,大意是说军情文书从边疆传来,报警的烽火像萤火虫一样乱飞;唐代大诗人杜甫的《春望》中也有“烽火连三月,家书抵万金”的名句。
这些都是当时紧张气氛的生动写照。
⑦之所以在战争中使用烽火,是因为它传递信息的速度很快。
汉武帝时,大将卫青和霍去病率大军出征匈奴时,就以烽火作为进军信号。
据《汉书》记载,仅一天时间,烽火信号便可以从当时的河西(今甘肃省)传到辽东,途经千余里。
⑧用烽火报警的通信方式一直延续了多个朝代,直至清朝末年。
随着电报、电话等现代通信方式的出现,古老的烽火通信终于销声匿迹,退出了历史舞台。
(取材于陈芳烈的作品)(1)根据拼音,在田字格中正确、规范、美观地填写汉字,并解释这个词语。
无动于zhōng________释义:________。
(2)结合全文,简要说说我国“烽火通信”方式从出现到消亡的过程。
(3)第⑤段和第⑦段中两个划线的词语分别体现出说明文语言的什么特点?请加以分析。
①悄悄告诉:________。
②据《汉书》记载:________。
(4)第⑥段和第⑦段的顺序能否调换?为什么?请结合其内容加以分析。
(5)作者在说明过程中或讲述故事,或引用诗句,请任选一个方面,举例分析其作用。
8. (3分)阅读名著,回答问题。
【甲】“难道就因为我一贫如洗、默默无闻、长相平庸、个子瘦小,就没有灵魂,没有心肠了?……我的心灵跟你一样充实!……我不是根据习俗、常规,甚至也不是血肉之躯同你说话,而是我的灵魂同你的灵魂在说话,就仿佛我们两人穿过坟墓,站在上帝脚下,彼此平等——本来就如此!”【乙】“天理昭昭不可诬,莫将奸恶作良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