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十三五”物联网工程专业建设规划一、背景分析(一)“十二五”时期专业建设取得的成绩1. 制订与完善专业培养方案多次组织物联网工程系教授、教师进行物联网工程培养方案的讨论,根据“物联网工程专业教学研究专家组”设定的课程体系,领会教育部“关于实施卓越工程师教育培养计划的若干意见”,遵循工程教育专业认证的成果导向理念,建立既有国际化特色,又结合中国国情,体现学校在交通、汽车等三大行业特色的培养体系。
课程设置上突出学生工程应用能力的培养,适当加大工程应用能力培养方面的课程内容,加强实践教学和科技创新活动。
根据专业特点和市场需求,合理设置人文社会科学类课;加强实践环节和毕业设计(论文)环节的要求;为学生在校内、企业参与实践活动、科技创新活动设置特别学分。
2.专业建设规划与成效物联网工程是新兴专业,国内并无成功经验可以借鉴,物联网工程系结合我校特点,在物联网工程专业建设初期,制定了如下专业建设规划:1)建设物联网技术研究中心。
包含包括四个实验室:互联网与移动计算实验室、嵌入式系统与应用实验室、传感网络实验室、智能计算实验室。
2)制定并持续完善物联网工程专业课程体系与本科生培养方案。
在制定物联网专业培养方案时,积极参与国内物联网专业建设研讨会,在吸收兄弟院校优点的基础上,牢牢把握物联网专业培养方案的核心是通信专业、计算机专业、传感专业知识的融合,以课程来融合三个专业知识,而不是将三个专业知识进行简单凑合。
在设置专业课程时,结合我校优势专业,突出交通、物流应用背景。
3)组建教学团队,增强师资力量,进行精品课程和规划教材的建设。
物联网工程专业已建立感知、网络传输、物联网应用、基础理论4个教学团队。
团队将在专业发展、学科建设、学术研究、教学计划的制定、课程建设、教学改革、教材建设等方面形成一个有机的整体,充分发挥学科带头人和中青年骨干教师的作用,注重学术团队建设。
在团队建设和发展中,要以骨干教师为核心、以专业方向为目标、以发展特色为重点、以课程体系为线条,形成科研和教学的双重团队。
已经出版《物联网工程技术》、《计算机网络》、《无线传感器网络原理及方法》、《RFID原理与应用》等规划教材。
4)建设校企联合的实践教学培养模式,培养适合企业需要的物联网专业人才。
已经和多家企业签订校企合作协议,首批物联网工程专业毕业生已经在这些企业完成实习教学环节。
近四年来,物联网工程专业教师承担了一批国家级、省部级重点科研项目和企业联合项目。
被SCI、EI、ISTP收录论文百余篇,申请专利及软件著作权20余项,获得了省部级以上科技奖励4项。
物联网工程专业依托学科建设的优势,努力改善教学实验条件。
成功申报“交通物联网湖北省重点实验室”,是计算机科学与技术学院首个省部级重点实验室;初步建成了“物联网技术研究中心”,研究中心由嵌入式系统与应用、传感网络、互联网与移动计算、智能计算4个本科教学实验室组成,另外还包括智能家居、车联网、智能机器人、智能航标、智能网表等多个实训室;与教育部教育管理信息中心合作,建立了“全国物联网技术应用专业人才实训基地”。
形成了良好的科研、教学环境,在解决理论与工程实际问题、科技技术成果转化和建立广泛的学术合作与交流等方面取得了显著的成效。
3.课程建设规划与实施由于物联网工程是一门新兴专业,内外无成功经验可以借鉴,我们前期进行了大量准备工作,制定了相关课程的教学大纲、实验大纲。
在课程规划上,根据“物联网工程专业教学研究专家组”设定的课程体系,首先是通用型的基础类课程,基础类课程为一般高校中信息类专业、通信类专业、计算机应用类专业的通用基础课程,该类课程是物联网应用、开发及研究的基础知识,是物联网专业不同应用方向的共同基础。
基础类课程之上,物联网教育体系将物联网专业教育划分为“传感采集控制”、“传输网络”、“系统应用”三个内容,是物联网本科生教育必须涵盖的内容。
此分类基于对物联网产业的层次化理解,物联网作为一个宏大的产业,并不是一个简单的领域,其最终应用应为一个复杂的网络,下层是与物理世界联系的纷繁复杂的数据采集方式,中层将数据以各种接入方式进入互联网等各种通讯网络,使数据自由迅速的流动,而在应用端高层是各行各业的专家和用户智能的对数据进行远程、智慧地使用。
“传感采集控制”主要培养学生学习和掌握现有的和未来可能发展的各种传感数据采集方式以及传感数据采集设备、传感及控制设备的设计和开发,学生完成课程后能够根据实际应用环境设计、开发、使用、维护不同的物联网节点、数控设备等。
“传输网络”主要培养学生学习和掌握数据和设备的通信、网络传输、数据接入等方面的内容,学生完成课程后能够根据实际应用环境设计、开发、使用、维护在各类通信系统中组织传感和控制信号的应用设备等。
“系统应用”主要培养学生学习和掌握物联网技术在不同应用领域上层的应用设计、数据安全、系统集成、数据使用等能力,学生完成课程后能够根据实际应用领域和应用实例设计、开发、使用、维护全面的物联网行业的应用系统等。
根据市场需求,学习兄弟院校的物联网工程的培养计划和广泛调研的基础上,我们设置了“物联网软件”和“感知与控制”两个专业方向,以保证系统深入地全面培养学生的专业知识和技能。
教师依据专业方向对学生的课程选修给出建议,在总共17个学分的选修课程中,要求软件方向选择8个学分,感知与控制方向:选择9个学分。
避免学生出现大量选择一个方向内的课程,造成知识的不全面。
在专业建设过程中,强调培养学生的实践动手能力的培养,核心专业课程加强实验与实践学时,为三门核心课程开设了专门的实验课程,为嵌入式系统应用B实验、计算机网络原理实验、物联网组网实验。
由专业老师以小班开课的形式,在实验室讲授,强调培养学生实践动手能力。
同时整个培养计划中实验学时占课程总学时的27.3%。
取消了原有课程设计环节,开设专门的实践课程和实训环节。
实践课程由不同的任课老师以小班的形式,用实际案例为内容,通过课堂讲授和学生实验相结合的方式,掌握项目核心技术的实现。
实训环节为集中3周的时间,老师提供相关资源和指导,引导学生在实验设备上实现具体项目。
全方位的培养学生的工程实践能力。
在课程任务安排方面,对教学计划中原来“计算机科学与技术”和“软件工程”专业没有的新开课程,我系在培养计划确定后就安排负责教师,在教学计划的编写和设备购买中,充分调动老师的积极性,组织多次师资培训,让新开课程能够顺利达到教学质量的要求。
学生对课程的评价分都在85分以上。
4.实践教学物联网工程专业目标是培养具有创新能力的高级工程技术人才。
在整个培养环节中,应该以市场需求为导向,以职业需求为目标,以综合素养和应用知识与能力的提高为核心。
物联网工程专业的实践教学在整个课程体系中占有重要地位,该实践教学涵盖嵌入式系统开发与设计、无线传感器技术、网络技术、RFID技术、物联网安全、物联网控制基础、智能家居等核心课程,从培养学生的创新意识、工程意识、工程兴趣、工程能力或者社会实践能力出发,对实践教学环节进行整体、系统的优化设计。
强调理论性与应用性课程的有机结合,突出案例分析与实践研究。
从物联网的感知层、网络层和应用层设计实践教学体系。
物联网工程专业综合实践体系所涵盖的内容如图1所示。
图1 物联网工程专业实践课程体系物联网工程专业的实验和实践教学在整个课程体系中占有重要地位,计算机学院物联网工程专业培养计划中实验实践教学学时占总学时的比例约为34%。
实践教学分为课程实验(包括独立开课实验和课程实验)、课程设计、实训实习和毕业设计四类,这些教学环节重在夯实学生的理论基础,提升学生的动手能力。
上述四类实践教学的实验项目设计的实验类型包括:演示型、验证型、综合型、设计研究型、创新型,体现渐进的要求,同时实验项目的设计要求具有综合型、有一定规模的工作量、具有开放性等。
物联网工程专业实训基地的建设包括两部分:(1)校内实训基地,主要针对课程设计、综合或典型工程案例实训、综合设计等,包括云计算实验实训室、智能家居实训室、车联网实训室、智能机器人实训室、智能航标实训室、智能网表实训室。
(2)校外实习基地,主要面向物联网工程专业的毕业实习,目前已建立了3个校外实习基地,分别为:无锡中软国际实训基地、成都华迪实训基地、长沙中软国际实训基地等。
5. 教学实验改革近4年来,在教学质量改进建设中,获校级、省部级及以上优秀教学成果、教材奖等7项,其中1部“十一五”国家级规划教材,1部校级“十二五”规划教材立项,1部教育部计算机基础教指委立项教材,省高等学校教学成果二、三等奖各1项,校级教学成果一、三等奖各1项,详见表1所示;获批教学改革研究课题共18项,其中省级3项,校级17项,详见表2所示;实施教学方法及考核方式改革试点课程项目7项,详见表3所示。
表1 近4年获校级、省部级及以上优秀教学成果、教材奖情况表2 近4年教学改革研究课题一览表表3 教学方法及考核方式改革试点课程项目6. 教材建设武汉理工大学物联网工程专业作为教育部首批获准开设的新型战略性产业。
物联网工程专业作为一个全新的专业,其理论体系尚未健全,各高校的物联网学科建设和课题体系还在不断完善中。
部分专业课在开设时,没有相关的教材和参考书,因此任课教师在上课时采用自编讲义或者自编教材。
物联网工程专业近3年已经出版的教材如表4所示。
主编的教材封面如图2所示。
表4 2011.09——2014.05教材建设情况一览表图2 已经出版的教材封面图7. 学生获奖成果实践获奖情况物联网工程专业自从2010级开始招生,从2011年起,物联网专业学生在国内各类竞赛活动中获得了64项奖励,如表5所示。
表5 2011-2015年物联网工程专业学生获奖情况统计表8.优秀毕业论文物联网工程专业2014-2015年省级优秀毕业论文如表6所示。
表6 2011-2015年省级优秀毕业论文(二)国际国内形势分析(分别从国家、地区以及行业经济建设和社会发展需求、人才需求、本专业在国际与国内布局和排名等方面论述。
)物联网(Internet of Things,IoT)是通过传感设备,按约定的协议实现人与人、人与物、物与物全面互联的网络,其主要特征是通过射频识别、传感器等方式获取物理世界的各种信息,结合互联网、无线通信网等网络进行信息的传送与交互,采用智能计算技术对信息进行分析处理,从而提高对物质世界的感知能力,实现智能化的决策和控制。
物联网是新一代信息技术的重要组成部分,物联网前景非常广阔,它将极大地改变我们目前的生活方式。
基于物联网技术崛起的背景,考虑到专业人才培养对物联网技术发展的重要意义,教育部于2010年3月发出了《关于战略性新兴产业相关专业申报和审批工作的通知》。
《通知》指出:在“国家决定大力发展互联网、绿色经济、低碳经济、环保技术、生物医药等关系到未来环境和人类生活的一些重要战略性新兴产业”的背景下,“加大战略性新兴产业人才培养力度,支持和鼓励有条件的高等学校从本科教育入手,加速教学内容、课程体系、教学方法和管理体制与运行机制的改革和创新,积极培养战略性新兴产业相关专业的人才”,是“满足国家战略性新兴产业发展对高素质人才的迫切需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