古代倭寇之祸源于元末天下大乱说倭寇入侵,那真是从元朝中期至明朝末年,一笔绵延了二百多年的血债。
血债的源头还在日本,从元朝中期开始,中国正“天下一统”的时候,日本却进入了内战不休的“战国时代”,“天皇”成了摆设,诸侯们割据一方相互攻打,本身又穷外带战乱,土匪强盗们更“放了羊”,就有大批海盗们结伙每年到中国沿海打家劫舍,这些人就是“倭寇”,他们穷凶极恶,每到一处皆大肆烧杀抢掠,到元末的时候中国也天下大乱,各处起义四起,元王朝疲于应付,海防自然也顾不上,倭寇们每次打劫也就越发“占便宜”,便宜占多了,不少日本诸侯也眼红,纷纷组织自己麾下的正规军来中国沿海“发财致富”,中国沿海的海盗们也纷纷与之勾结。
于是从元末开始,倭寇侵扰的规模与破坏力都连年扩大,几乎到了越演越烈的地步。
台湾自然也难幸免,台湾岛位于日本列岛南部,对于倭寇来说本身就是“近水楼台”,起先台湾“原住民”多,经济比较落后,外带元王朝在澎湖地区有“巡检司”,经常能截击倭寇海盗船队,“油水少”又“风险大”,倭寇起先也就很少来。
后来元末大乱,原本驻在“澎湖巡检司”的元朝军队,被陆续调往内地平叛,所谓“巡检司”早就名存实亡,此时中原内地战乱不休,不少沿海居民纷纷迁至台湾避乱,人多了经济也渐渐繁荣,“油水多”又“风险性”低,倭寇就渐渐来得多了。
《元史》上关于倭寇第一次侵扰台湾的记录,是元朝至正十三年(公元1353年),数千倭寇窜犯澎湖列岛,毁弃元朝“巡检司”在当地的要塞工事,劫掠大批钱粮扬长而去,此后倭寇对台湾的侵扰便日渐频繁。
到了元朝末年,倭寇的“开工点”又发生了变化,此时中国北方连年战乱外加自然灾害,“抢劫利润”大大降低,富庶的福建,广东等省份成了倭寇首选,而台湾,却是倭寇进入福建,广东沿海的必经之地,如此一来台湾又遭起了“二茬罪”,倭寇来的时候遭一遍抢,倭寇在广东福建抢完了,返航的时候还不忘了再到台湾抢一把,有时候倭寇在广东福建碰了壁,更要回头在台湾“捞一票”。
台湾,因此既成了倭寇入侵道路的“中转站”,又是倭寇劫掠的“重灾区”。
因为大明王朝建立了,“倭寇问题”却更复杂了,东南方面,被朱元璋平定的张士诚,方国珍,明玉珍等元末割据势力,都有大批残部流落海外,他们盘踞在东南沿海的海岛上,坚持和大明王朝为敌,这些当年参与和朱元璋争天下的“枭雄”们,而且却成了杀人越货的海盗。
偏偏他们又与倭寇们相互勾结,甚至有不少人后来移居日本,其中比较著名的,有张士诚的旧部刘通,陈友定的旧部金子隆等人。
这群人常年生活在东南沿海,对东南沿海各处的人口,地貌,城镇分布,都可以说了如指掌,更兼戎马半生见过大阵仗,作战经验丰富,而今摇身一变当了“二鬼子”,那更是相当富有敬业精神,每次倭寇抢掠,他们都积极响应,辛勤带路不说,碰到明军更杀红了眼朝上冲,掩护“日本友人”撤退,可谓是抢劫在前,分钱在后,相当的有“国际主义精神”。
明朝洪武二年(公元1369年),刘通就曾作为向导,引着数千倭寇在苏南,浙东一带大肆抢掠,史载“大掠五府,饱掠而去。
”更可恨的却是金子隆,此人早年就是元朝“澎湖巡检司”的一名水手,在澎湖列岛和台湾岛都曾生活过多年,台湾的一草一木几乎都烂熟于心。
后来跟着陈友定打水战,历经数战练出了卓越的海战本领。
他的故主陈友定是被朱元璋杀掉的,对明王朝自然是切齿仇恨,后来逃亡到日本,摇身一变当了“二鬼子”,不但积极的领着“鬼子进村”,更帮倭寇训练水师研发火器,特别是他对于福建,澎湖,台湾岛的地貌情况非常熟悉,经常领着倭寇来此袭扰,每遭遇明军攻击,他更是坏招迭出,数次牵着明军的鼻子走,帮助倭寇全身而退。
在倭寇内部,他成了身兼向导,军事科技顾问,狗头军师的“复合型人才”,根据《明史》和《明实录》记载,朱元璋在位的头二十年间,倭寇对明王朝沿海的大规模袭扰共有七次,其中五次皆发生在福建,广东地带,全是拜此人所赐。
而台湾,则成了倭寇入侵的固定“中转站”,根据当时明朝“闵浙巡抚”汤和的奏报,倭寇每次侵扰福建,广东地区,中间必然会去台湾,澎湖列岛补充淡水粮食,而这些地方兵少势孤,又兼移民众多,着实成了倭寇唾手可得的“肥肉”。
这个金子隆后来索性改了日本姓,改姓为小山,可他当“鬼子”也不甘寂寞,又介入了日本九州当地倭寇内部的争权事件,在内耗中被一刀宰了,“汉奸”当到如此地步,实在是比较“敬业”。
“汉奸”玩完了,但倭寇的侵扰没有停,台湾还是“中转站”兼“重灾区”,广东,福建等省份也因此受害颇深。
对倭寇,朱元璋自然深恶痛绝,福建,广东,浙江,苏南等屡遭倭寇侵扰的地区,更是大明王朝赋税粮米的主要来源,是当时中国的“钱袋子”。
“钱袋子”成天被倭寇动不动抢一把,颜面无光不说,国计民生更是大问题。
为解决问题,朱元璋是软硬办法用尽,朱元璋苦出身,做皇帝前南征北战,陈友谅,张士诚,元王朝,一个个强大的对手统统干掉。
区区倭寇岂能容忍。
洪武四年(1371年),六年(1373年),八年(1375年),十五年(1382年)朱元璋曾四次召集文武群臣,商讨征伐日本倭寇的问题,有些老将军非常积极,比如大将周德兴就建议“集水师于澎湖,乘北风而进,旦夕可灭倭奴也。
”但开国名将李文忠等人担心胜败未知,且贸然开战,更可能造成国家混乱。
文臣韩宜可则拿出元王朝征伐日本失败的“前车之鉴”。
武将的反对朱元璋并不太理会,可他最重视“历史的教训”,对照权衡再三,朱元璋终于还是把这口气硬生生的憋回去。
憋着气的朱元璋也曾想“外交解决”,这时候日本内战暂停,国家分裂成了南北两个政权,即日本的“南北朝”时代,洪武二年六月(1369年),朱元璋两次派使者出使日本南朝,面见日本“南朝”的“掌权人”怀良亲王,斥责他纵容倭寇,此时日本“南朝”正遭“北朝”进犯,不愿多树敌人的怀良立刻认怂,对以往的侵略罪行表示“真诚忏悔”,不但送还了被掳百姓七十多人,更捆绑了多名“战犯”送到南京交朱元璋治罪,“南朝”刚认栽,次年七月倭寇又经台湾窜犯福建,军民死伤数千人,朱元璋再次派使者“抗议”,怀良却推卸说这些倭寇是“北朝”来的。
后来日本“北朝”也与朱元璋“建交”,但倭寇侵扰并没有停,洪武八年(1375年)明王朝与日本“北朝”建交后,之后十二年,相继发生了洪武十三年倭寇侵扰海南,洪武十五年倭寇侵扰福建,洪武十九年倭寇侵扰广东广西的三次大规模入侵事件,三次入侵的“中转站”,又全是台湾岛。
每逢明朝派使节“最强烈抗议”,日本人就故伎重演,北朝推卸责任给南朝,南朝推卸责任给北朝,直把明王朝当了“冤大头”。
要打,有元王朝的“历史的教训”,打不得,要外交解决,有日本南北朝“唱双簧”,耍你个团团转,打不行,不打更不行,咋办?朱元璋这几十年的“憋气”也不是没成果,二十年来明王朝休养生息,国力大大富强,早已飞建国初期可同日而语。
但农民出身的朱元璋到底还是“农民思维”:农民家老闹贼,那就扎篱笆铸墙养家丁护院,至于闹倭寇嘛……当然还是扎篱笆了,在整个中国东部沿海扎一个大大的篱笆,养一群精装的兵,看你小鬼子进的来不?从朱元璋登基开始,“扎篱笆”工作就在有条不紊的进行,到洪武二十年(公元1387年),明王朝在北至辽东半岛,南至广西北部湾的漫长海岸线上,一共设置了五十八个卫,八十九个所,安置战舰两千多艘,精锐部队三十万人,在整个的中国东部沿海,打造出了一条当时世界上最坚固的海上防线,从明朝洪武五年开始,沿海明军就陆续有了歼灭倭寇的战报,明朝洪武十年以后,倭寇对浙江,山东,辽东地区的入寇,也多以失败居多。
打游击战的倭寇,真碰上正规军的明军,硬碰硬打当然不是对手,像过去那样“打一枪换个地方”,这条防线修的面面俱到,换个地方照样挨揍,朱元璋苦心修起的“篱笆”,貌似是无懈可击了。
不对,还是有一个漏洞的—-台湾。
因为朱元璋的篱笆是沿着海岸线修的,但台湾却是一个岛,朱元璋的篱笆扎的再紧,也不能跨过大海,把台湾岛也“包”进去。
这下就让倭寇找到漏洞了,再来中国开工的时候,别的地方不去,先去台湾岛和澎湖列岛,明朝要是防备的严实,就先窝在岛上看看情况,明朝稍有松懈,就趁机进兵捞一票,反正台湾岛上有居民有粮食,倭寇千把人,给养补充能供得上,耗个十天半月没问题,退一步说,就算是进不了中国沿海,临走在台湾捞一票也值了。
这就麻烦大了,澎湖虽有明朝的“巡检司”,但兵少势孤,用以自保都难,哪有能力攻击倭寇?请求战友增援?小心中了倭寇的“调虎离山”,你沿海的船队刚出动,说不定人家就乘虚而入了,往台湾调兵?台湾当地人口稀少,增了兵粮食给养供应都困难,不说岛上百姓要勒紧裤腰带,单是来来回回的运粮食,这成本核算可就亏大了。
洪武十八年,十九年,倭寇连续两年窜犯福建,都是用的这招,先扎在台湾,然后找机会在福建“叼一口就跑”,来来回回的在福建与台湾岛之间搞起了折返跑,直把当地明军折腾得疲惫不堪,特别是洪武十九年(1386年)七月,倭寇以台湾岛为基地,在福建沿海连续转悠了一个月,数次声东击西,相继抢掠了漳州,泉州,福州,兴化,厦门等地,赚得盆满钵满后方才扬长而去。
战报传到明朝都城南京后,气的朱元璋暴跳如雷,破口大骂当时的闵浙巡抚汤和:“开国功臣,竟奈何不得区区倭奴”。
可骂完了还是要解决问题,说汤和无能这是气话,仗打成这个怂样,一是倭寇太狡猾,二也是台湾这个“漏洞”太难补。
所以,朱元璋再次“农民思维”:难补,那就不补了。
不就是篱笆扎不着吗,那你别在篱笆外面,搬到篱笆里面来不就行了?当然,不止朱元璋这么想,此时明王朝内部许多“名臣”也这么想,比如后来当过“皇太孙”朱允炆老师,又当过大明王朝兵部尚书(国防部长)的黄子澄,此时虽只是个翰林院编修,却是位卑未敢忘忧国,此时也大胆上书言事,认为“小琉球汉夷杂居,孤悬海外,守之徒耗钱粮,不如迁其民以收抗倭之效也。
”正中朱元璋“农民思维”下怀。
说中了就办事,洪武二十年(1387年)下旨:澎湖巡检司裁了,兵撤了,人都强制拆迁了,快裁快撤快拆,不让鬼子抢走一粒粮。
几代台湾移民的财产,房屋,粮食全毁了,台湾“一夜回到解放前了。
”当然,身为苦出身的开国皇帝,朱元璋也很理解移民们的难处,迁至福建安置的台湾移民,家家给地给房子,“拆迁费”也发的足,明朝初期朱元璋重手肃贪,敢贪污民脂民膏的贪官污吏也稀少,总之还算是日子过得去了。
当然,台湾“被搬家”,在当时只是朱元璋抗倭战略里的一环,这个整个的“战略”就是今人所熟悉的明朝“海禁”,为了防备倭寇入侵,明王朝禁绝了一切民间的海外贸易往来,严禁沿海边民出海,以防与倭寇勾结。
同时强化官方贸易,特别是与日本之间的“朝贡贸易”,把两国的经济往来,作为逼迫日本限制倭寇的外交手段。
值得一提的是,虽然台湾移民们纷纷“被搬家”,但明朝此举,并非是今天某些学者论证的那样“放弃台湾”,台湾当地的“原住民”高山族,诸多部落纷纷接受了明王朝的册封,《明实录》纪录过的泰雅,阿雅登部皆曾入京朝贡,明王朝都是“以土司之礼待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