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文档之家› (元明清)古代文学 名词解释

(元明清)古代文学 名词解释

元明清——古代文学——名词解释:*说话:在宋代城市的大众娱乐场所“瓦肆”中,有一种以讲故事、说笑话为主的活动,即“说话”。

“说话”分为四家,即小说、讲史、说经、合生。

*话本:就是说话人说话的底本,它包括讲史和小说两大类。

前者是用浅近的文言讲述历史上的帝王将相的故事;后者指的是用通行的白话来讲述平凡人的故事。

原只是师徒相传的“说话”的书面“记录”,并非让人看的书面著述。

它原为口头文学,所以是口语体,且口气是针对听众的;我们今天所能看到的小说话本,多已经过下层文人加工润色,已是可供阅读的话本小说了。

*宋杂剧:唐代已有“杂剧”之名,是歌舞小戏、参军戏的通称。

宋代开始广泛采用这个名称,包括化装人物以演述故事之类的各种戏剧性表演,因此又叫“杂戏”,但主要用以指称滑稽戏。

其特点就是“全用故事,务在滑稽”。

*元散曲:是金元时期流行乐曲的曲词,元人称为“乐府”或“今乐府”,是一种新兴诗体。

它是相对剧曲而言的。

旧称有科白、有故事情节、装扮起来演唱的为剧曲,清唱的为散曲,是词的通俗唱法。

包括小令与套数,特点是趋俗性,重情,好写隐逸,谐謔调笑。

(或):在元代,散曲一般称为乐府或词,有小令和套数两种基本形式。

小令是单支的曲子,又叫“叶儿”,按不同的宫调曲牌创作,曲调不同,字数和句式也不一样。

套数又称套曲,由两支以上同宫调曲牌的曲子联缀而成,曲牌间的联系有一定的顺序,曲词须一韵到底,结尾时有“煞调”或“尾声”。

作为一种起源于民间新声音乐文学,散曲具有生动活泼、通俗易懂的恃点,“文而不文,俗而不俗”,成为当时极为流行的雅俗共赏的新诗体。

*元杂剧:以宋杂剧和金院本为基础,融合宋、金以来的音乐、说唱、舞蹈等艺术样式而形成的戏曲艺术,并在唐、宋以来词曲和讲唱文学的基础上,产生了韵文和散文相结合的、结构完整的文学剧本。

元杂剧又称北杂剧,是在诸宫调和金院本基础上发展起来的成熟的戏剧形式,由“四折一楔子”构成。

折是音乐单位,一折里用同一宫调的一套曲子,四折也就是四大套曲子,可选用四种不同的宫调。

楔子的篇幅较短,一般放在第一折前交代剧情,起“序幕”的作用,也可放在折与折之间,起过渡承接作用。

在表演上由一人主唱,如在以正旦为主的戏里,只由正旦一人独唱到底,其他角色都不唱,只有宾白,这是从诸宫调里由女演员或男演员一作独唱的形式转化来的。

*小令:散曲的一种形式,单独的一支曲子,称为小令。

*套曲:散曲的一种形式,由几支同一宫调的曲子联缀而成的表演一个故事,称为套曲。

套曲也称"套数"、"散套",由同宫调的三支以上只曲组成,也可"借宫",一般套末应有尾声,全套必须一韵到底。

*《录鬼簿》:元钟嗣成著。

《录鬼簿》大约成书于元至顺元年(约公元1330年),记录了自金代末年到元朝中期的杂剧、散曲艺人等80余人。

有生平简录、作品目录,甚至带有自己思想痕迹的简评,如把关汉卿列在首位,对郑德辉颇有微辞:“惜乎所作,贪于俳谐,未免多于斧凿。

”后来作过两次修订,扩充为2卷,所录152人,作品名目400多种,书中人物分为七类。

*金院本:院本是金朝特有的名称,意思是“行院之本” 。

行院就是戏班,院本的原意指当时戏班演员创作演出的剧本,也指按这类剧本进行演出的一种戏剧样式。

*诸宫调:是一种说唱文学,主要流行于宋金时期,它是相对于限用一个宫调的说唱形式而言。

用同一宫调的曲牌组成套曲,再用若干宫调的套曲组成组成长篇,间以说白,来演唱故事。

(虽非戏曲,但是后来元杂剧剧曲组合规则则直接沿用诸宫调.(或):所谓诸宫调,就是流行于宋金元时期的一种讲唱文学。

是在鼓子词和赚词的基础上发展起来的,用同一宫调的曲牌组成套曲,再用若干宫调的套曲组成长篇,间以说白,来演唱故事。

据传,其首创者是北宋末年的民间艺人孔三传。

《西厢记诸宫调》是现存唯一部完整的诸宫调作品。

*南戏:与北曲杂剧相对而言,是南曲戏文的简称,特指宋元时期南方地区流行的戏曲形式,又叫戏文、南词等.(或):南戏又称南曲戏文,原来是一种地方剧种,因为它流行于浙江温州(温州古名永嘉)一带,所以又称为“温州杂剧”或“永嘉杂剧”。

它在形成和发展过程中吸收了大曲、诸宫调、滑稽戏等民间说唱技艺,以及元杂剧表演故事的形式。

元灭南宋统一全国并未使南戏消亡,在南北文化交流中,它的故事题材和演唱艺术又受到北杂剧的影响,并逐步成为一种较为成熟的戏剧样式。

它内容多以家庭为主,曲调轻柔婉转,以管乐伴奏为主,剧中各个角色可以分唱或合唱,一部戏没有固定的场次限制,每出戏也不要求通押一韵,也不限用同一宫调中的曲牌。

因此,与杂剧相比,它要灵活得多。

南戏在体制上较为自由,曲牌运用比较随便,剧本常以人物上场、下场分为若干段落,每一段落即为一场。

表演不拘一恪,各类角色均可歌唱。

戏剧结构的时空辕换相当灵活。

*平话:即讲史话本。

元代的讲史话本多标名为“平话”,大约取其主要用平常口语讲述,一般不加以弹唱的缘故。

“平”还有评论之意,说话人讲述历史故事时往往加以评说,所以后人又把“平话”称为“评话”。

平话大多根据各种正史、野史和民间传说改编而成,浅显的文言和白话两种语言并用,穿插诗词,把庞大复杂的历史事件编成情节联贯的长篇故事。

只交待大概情节,不做过细的描写,具有提纲性质。

这便于说话人登台献艺时,根据各自的演说才能去发挥或增减。

*传奇:名称源于唐人裴铏的短篇小说集《传奇》,后用以指称唐宋文人所作文言短篇小说,再后宋元南戏、北杂剧、以及说唱艺术如诸宫调等,由于多取材于唐传奇,故也被称为传奇。

明传奇则是在宋元南戏基础上,兼取北曲杂剧的成果发展而成。

*四大传奇:即“四大南戏”,是元末明初南戏的代表,也是民间长期流传的作品。

《荆钗记》、《刘知远白兔记》、《拜月亭记》和《杀狗记》这些剧本既贴近民间,又显示出文人对南戏写作的渗透,提高了南戏在戏坛上的地位。

尤其在情节安排、人物塑造和语言等方面取得了诸多成绩,对后来的南戏以及传奇创作影响深远.*历史演义小说:以讲述历史故事为主,由宋元讲史话本发展而来。

其主要情节、人物均有史传根据,但其中细节描绘、景物渲染、人物性格等,均系作者参照野史杂记和民间传说等敷衍而成,有大量虚构、想象部分,并带有作者的思想倾向和感情色彩。

*章回体小说:章回小说是中国古代长篇白话小说的别称,其特点是分回标目、分章叙事、情节繁复、内容通俗、语言晓畅、文备众体、模拟说话艺术等。

或:是中国古典长篇小说的唯一形式。

章回,指在小说中标明回目,分章叙事。

它的渊源主要出自宋元讲史话本。

*拟话本:明代中叶以后,随着话本小说的流行,一些文人在润色、加工宋元明旧篇的同时,开始有意识地模仿“话本小说”的样式而独立创作一些新的小说,这类白话短篇小说称之为“拟话本”,从鲁迅起,一般又将“三言”之后的白话短篇小说都归属于“拟话本”一类。

冯梦龙编选的《三言》和凌濛初的《二拍》明代拟话本的代表作,是中国古代白话短篇小说的宝库。

*“童心说”:晚明时期李贽提出的文学思想,具体论述在于其《童心说》里。

所谓“童心”,即是“绝假纯真,最初一念之本心“,”绝假纯真“即不受道学等外在”闻见道理“的蔽障和干扰,“最初一念”实则指人本然的私心,童心说认为文学必须真实坦率地表露作者内心的情感和人生的欲望。

在李贽看来,要保持“童心”,使文学存真去假,就必须割断与道学的联系;将那些儒学经典大胆斥为与“童心之言”相对立的伪道学的根据,这在当时的环境中有它的进步性与深刻性。

(或)“童心说”明李贽在文学方面提出的观点,他继承司马迁的“发愤著书”说和王充反虚伪、求事实的传统,提出要求恢复人的自由自觉本性,他在《焚书》卷三《童心说》说:“夫童心者,绝假纯真,最初一念之本心也。

”强调作家保持未被假道学熏染过的真见解、真感情和独立人格。

*玉茗堂四梦:汤显祖的四部传奇。

《紫钗记》(由早年所写《紫箫记》改作),《牡丹亭》、《邯郸记》、《南柯记》,合称《玉茗堂四梦》。

又称为临川四梦,因汤显祖为江西临川人故得名。

*《今古奇观》:明代拟话本选集,是一部从“三言”“二拍”里选出来的话本集。

编选者姑苏抱瓮老人,其真实姓名不详,成书于明末。

(或):“姑苏抱瓮老人”见“三言”与“二拍”“卷帙浩繁,观览难周”(《今古奇观序》),故从中选取40种成《今古奇观》。

后三百年中,它就成为一部流传最广的白话短篇小说的选本。

*三灯丛话:是明代三部文言小说的合称。

包括瞿佑的《剪灯新话》、李昌祺《剪灯馀话》以及邵景詹的《觅灯因话》。

瞿佑的《剪灯新话》和李昌祺的《剪灯馀话》是明代文言短篇小说的代表作。

*唐宋派:明代嘉靖年间的文学流派。

代表人物王慎中、唐顺之、茅坤和归有光等。

其中以归有光成就最高。

他们力矫七子之弊,主张学习欧阳修、曾巩之文。

既推尊三代两汉文的传统地位,又承认唐宋文的继承发展。

他们批评复古派一味抄袭模拟,主张文章要直写胸臆,具有自己的本色面目。

但他们把道看成是文的源泉,道盛则文盛。

这种观点束缚了创作。

同时也削弱着他们文学主张的影响力*公安派:晚明文学领域一个具有相当影响的文学派别,主要人物有袁宗道、袁宏道、袁中道。

他们认为文学是发展的,“古何必高,今何必卑”,以“性灵说”作为文学主张的内核,提出“独抒性灵,不拘格套”,推崇文必贵质,重视小说戏曲的文学价值,在创作上反对摹拟,自然流露个人真性情,语言流利洁净,提倡平易近人的文学语言,要求解放文体,但有些作品过于率直浅俗,只注重个性性灵的抒发,缺少广阔的社会背景,在内容上局限率直浅俗,过分俚俗化。

(或):公安派:明代万历年间的文学流派。

由于其代表人物袁宏道、袁中道、袁宗道兄弟三人系湖北公安人,故得此名。

明代文学流派。

其主要文学主张是:一、反对剿袭,主张通变;二、独抒性灵,不拘格套;三、推重民歌小说,提倡通俗文学。

公安派在解放文体上颇有功绩,但他们创作题材愈来愈狭窄。

其仿效后人评论公安派文学主张的理论意义超过他们的创作实践。

*“南洪北孔”:即清初著名洪升和孔尚任, “南洪北孔” 清代初年,剧坛出现了洪升和孔尚任两位著名的剧作家。

洪升创作的剧作《长生殿》和孔尚任创作的剧作《桃花扇》代表了古典戏曲创作的两座高峰,堪称传奇剧本中的双璧,因为洪升是南方浙江钱塘人,孔尚任是北方山东曲阜人,他们也享有了“南洪北孔”的美誉。

*三言”的编著者冯梦龙,“三言”即《喻世明言》、《醒世恒言》、《警世通言》。

“三言”每部四十卷,计一百二十卷,一百五十万字。

“三言”是冯梦龙的编纂之作,只有一部分是自己创作;“三言”每篇的篇名为单句,与“二拍”代表了我国古代白话小说的高峰,也开创了拟话本小说的新时期。

*“二拍”的编著者凌濛初,“二拍”即《初刻拍案惊奇》与《二刻拍案惊奇》。

“二拍”仿“三言”体例,每卷四十篇。

“二拍”基本上是凌濛初一人创作;“二拍”的篇名为一联,这是凌濛初有意区别于冯梦龙“三言”的地方。

相关主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