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文档之家› 浅论和平共处五项原则

浅论和平共处五项原则

浅论和平共处五项原则
目录
摘要 (2)
一、和平共处五项原则的基本内涵 (2)
二、和平共处五项原则的发展演变 (3)
三、和平共处五项原则的现实意义 (4)
注释 (5)
参考书目 (5)
摘要:和平共处五项原则是由中国政府提出,并与印度和缅甸政府共同倡导的在建立各国间正常关系及进行交流合作时应遵循的基本原则。

半个世纪以来,“互相尊重主权和领土完整、互不侵犯、互
不干涉内政、平等互利和和平共处”五项原则不仅成为中国奉行独立自主和平外交政策的基础,而且也被世界上绝大多数国家接受,成为规范国际关系的重要准则。

本文主要论述和平共处五项原则的基本内涵、发展演变及现实意义。

关键词:和平共处五项原则国际关系准则
正文
一:和平共处五项原则的基本内涵
和平共处五项原则是一个相互联系、相辅相成、不可分割的整体。

互相尊重主权和领土完整、互不侵犯、互不干涉内政这三项是处理各国政治关系的最基本的行为准则。

互相尊重领土主权是指一个国家按照自己的意志独立自主地处理内部和外部一切事务而不受其他国家
干涉的权利,是国家的根本属性和独立的根本标志。

主权国家有选择本国社会政治制度、独立自主地决定本国对内对外政策、管辖本国公民及事务的权利。

领土完整则是主权国家存在的物质基础。

各国主权一律平等,应充分享有领土不受侵犯、内政不被干涉的权利。

互不侵犯是指国家间不得以任何理由和借口使用武力去侵犯别国的主权独
立和领土完整。

互补干涉内政是指任何国家不得通过政治、经济、军事、文化等手段干涉别国内部事物。

平等互利是指国家不论大小、贫富、强弱,一律平等,在国际交往中,不得以大欺小、倚强凌弱,是指导各国经济、贸易关系的基本原则。

各国应在平等的基础上,开展经济合作和贸易交流,互惠互利。

和平共处是目标,而前四项原则是实现和平共处的根本基础和前提条件。

只有遵循前四项,才能实现和平共处。

和平共处五项原则符合《联合国宪章》的宗旨和原则,高度地概括了国际关系的基本准则。

二、和平共处五项原则的发展演变
1、和平共处五项原则的提出
1953年12月31日,周恩来在同印度政府代表团谈话时,提出了国家之间和平共处的五项原则:互相尊重主权和领土完整,互不侵犯,互不干涉内政,平等互利和和平共处。

1954年4月29日,中、印两国在北京签订的《中印关于中国西藏地方和印度之间的通商和交通协定》中写入了这些原则。

1954年6月28日,中国周恩来总理和印度尼赫鲁总理在新德里发表声明,重申了这五项原则,并指出,“在我们与亚洲以及世界其他国家的关系中,也应该适用这些原则。

如果这些原则不仅适用于各国之间,而且适用于一般国际关系之中,它们将形成和平与安全的坚固基础。

”①同年6月29日,中、缅两国总理在发表的联合声明中也确认了这些原则。

2、和平共处五项原则的发展演变
和平共处五项原则中的两项措辞以后稍有改变,在亚非会议周恩来总理的发言中,“互相尊重领土主权”改为“互相尊重领土主权完整”;1954年的中印两国联合声明中,“平等互惠”改为“平等互利”。

印度尼西亚于1955年4月在万隆举行了有29个国家和地区参加的万隆会议,会上发表了《关于促进世界和平与合作的宣言》,其中包括了这五项原则的全部内容。

1957年,时任中国国家主席毛泽东在莫斯科宣布,“中国坚决主张一切国家实行和平共处五项原则”。

1970年25届联大通过的《关于各国依联合国宪章建立友好关系及合作的国际法原则宣言》明确把和平共处五项原则包括在内。

1974年,邓小平在特别联大上再次强调国家之间的政治和经济关系“都应建立在和平共处五项原则的基础上”。

1970年25届联大通过的《关于各国依联合国宪章建立友好关系及合作的国际法原则宣言》明确把和平共处五项原则包括在内。

1988年,邓小平提出以和平共处五项原则为准则,建立国际政
治经济新秩序的主张。

20世纪80年代以来我们奉行的和平共处五项原则有了新的内涵。

第一,平等的观念应成为实现国际关系民主化和法制化的基础。

国家有大小、贫富、强弱的不同,但在法律上是平等的,都有权平等参与国际事务。

民主与平等原则,应在国际关系中加以提倡和履行。

第二,树立互信、互利、平等和协作的新安全观。

以对话增信任,以合作促安全,国家间的问题,应通过对话和平解决,不应动辄诉诸武力或以武力相威胁。

第三,应尊重世界的多样性。

不同文明间首先要相互尊重,和谐共处。

各国应采取开放的态度,相互取长补短,共同进步。

第四,应积极提倡多边主义。

在全球化和信息化时代,各国相互依赖加深,任何国家都难以完全凭借自身力量维护安全。

打击恐怖主义、保护环境、控制传染性疾病、防范金融风险,都需要多边合作。

多边主义是应对人类共同挑战的一条有效途径。

要充分发挥多边机制的作用,通过国际合作,处理各种威胁与挑战。

第五,应追求人类社会的可持续发展。

当今世界发展问题依然相当严峻,南北差距仍在拉大,贫困现象更加突出。

世界是一个相互联系的整体,应该开展互利合作,使全球化进程朝着互利、共赢的方向发展。

三、和平共处五项原则的现实意义
历史证明,今天无论生活在任何国度中,作为社会主义的人民群众,渴望发展,渴望过上体面的、有尊严的生活,而这样的理想只有在和平的条件下才有可能。

历史也证明,多样性是今天世界的基本特征,民族国家将长久地作为国际行为的主体而活跃在国际舞台上,丰富多彩的国际社会需要遵循一个共同的准则,来规范彼此的关系,这个规范不是别的,只能是和平共处。

历史也证明,在今天的世界上,任何一个国家都不可能自外于国际社会及体系而获得自身的繁荣和富强,关起门来搞建设肯定是不行
的。

顺应世界多极化的趋势,应对经济全球化的机遇和挑战,加强各个国家之间的合作与交流,实行全方位的对外开放,将国家关系置于和平共处的道义基础之上,是唯一正确的选择。

历史还证明,面对越来越多的全球性问题,加强国家间的合作与协调,增进相互交流与沟通,按照统一规则,采取共同行动,已是大势所趋。

平等对话,充分协商,和平谈判,是解决国际冲突、维护国家安全的正确途径;互利合作,共同发展,是开发利用国际资源、维护国家利益的切实保障。

只有坚持和平共处五项原则,才能建立和平、稳定、公正、合理的国际新秩序;只有坚持和平共处五项原则,才有可能解决当今世界和平与发展这两大战略任务。

诞生于20世纪的和平共处五项原则,超越了社会制度、意识形态和发展道路的差异,开创了处理国际关系的新时代。

在新的世纪,我们充分认识和平共处五项原则的伟大意义,从战略的高度,用长远眼光,将其运用于国际关系的更广阔范围中,必将极大地推动世界和平和人类文明向着更美好的方向发展。

注释
①《周恩来外交文选》北京,中央文献出版社1990年版
参考书目
(1)h ttp://期刊文库
(2)h ttp://百科、文库
(3)h ttp://2004年06月15时08:09解放军报。

相关主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