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文档之家› 沥青路面工程施工作业指导书(z)

沥青路面工程施工作业指导书(z)

沥青路面施工作业指导书为了提高沥青混凝土施工的规范性,进一步加强施工过程控制,突出沥青混凝土施工的细节管理,使参加工程施工的管理人员和操作人员真正明白在项目施工实施过程如何从细节入手管理和如何达到施工操作的规范化,实现沥青混凝土施工质量水平的提高,在现有施工工艺的基础上对关键工序及细节操作要求按本作业指导书执行。

一、施工准备1、按照集团公司生产会议的部署,提前对本月需施工项目的技术要求进行熟悉,根据集团公司施工计划安排,做好沥青混凝土主要材料的储备、采购招标及进场准备事宜。

2、根据集团公司施工计划安排,提前进行现场踏勘,了解工程进度、施工的具体位置、工程量大小及交通状况,从而计划、组织、确定该工程施工所需的原材料,机械设备、运输车辆、运输线路及初步的施工安排,包括配合比设计、施工顺序及进度计划等。

同时,对相关施工设备进行检修,确保生产计划的正常进行。

3、沥青混凝土施工前,提前与路面施工单位沟通相关问题,索取技术交底,路基施工单位的技术交底直接针对道面公司项目经理部,并经办理签字手续后生效。

4、路基施工单位技术交底的主要内容包括:建设单位全称、合同工程名称、道路里程、路宽及路面结构、道路纵横坡、路拱曲线、变坡点桩号、沥青混合料集配类型、沥青标号等级、添加剂名称、路面的功能性试验要求、涉及路面的设计变更等(附设计变更复印件)。

同时道面公司项目技术负责人对交底内容按上述要求和设计文件逐一对照落实,避免由于路基施工单位交底不全面或出现的错误而造成违背设计文件或合同约定的情况出现。

5、道面公司项目技术负责人根据经过核实符合设计文件的路基施工单位的技术交底对本项目部质检、试验、设备、施工、劳务队等人员做详细的技术交底,试验人员根据交底内容经监理工程师对原材料见证取样后送建正公司委托其进行配合比设计及试验工作。

二、配合比设计配合比设计过程严格遵守并履行见证取样制度和监理程序,目标配合比的设计、计算、试配及生产配合比的验证、调整全权由建正公司负责。

生产配合比确定后经建正公司检测员、项目经理、项目检测员、拌合楼操作员同时签字后生效执行,任何人不得随意改变配合比。

建正公司负责根据实际使用的材料进行目标配合比设计,然后通过二次筛分确定生产配合比,通过对按照生产配合比拌合的沥青混合料的马歇尔试验确定施工标准配合比,经设计确定的标准配合比在施工中不得随意变更。

当材料发生变化时,应及时调整配合比,使沥青混合料的质量符合要求并保持相对稳定,必要时重新进行配合比设计。

1、目标配合比设计阶段。

按照工程实际使用的材料计算各种材料的用量比例,优选矿料级配,确定最佳沥青用量,符合配合比设计技术标准和配合比设计检验要求,以此作为目标配合比,供拌和机确定各冷料仓的供料比例、进料速度(通过皮带转速控制冷料仓的流量)及试拌使用。

2、 生产配合比设计阶段。

通过二次筛分进行矿料配比计算,确定各热料仓的供料比例,供拌和机控制室使用。

同时选择适宜的筛孔尺寸和安装倾角,使供料仓的比例大体平衡,并取目标配合比设计的最佳沥青用量和最佳沥青用量±0.3%两个沥青用量进行马歇尔试验和试拌,通过室内试验及从拌和机取样试验综合确定生产配合比的最佳沥青用量。

设计流程如下:生产配合比设计流程3、生产配合比的验证阶段。

按照在生产配合比进行试拌合格后,对沥青混合料取样进行马歇尔试验。

当各项技术指标符合要求时,由此确定生产用的标准配合比。

标准配合比的矿料合成级配应接近工程设计级配范围的中值,若经检测的沥青混合料的矿料级配、马歇尔技术指标不符合要求时,应及时调整配合比,使沥青混合料的质量符合要求并保持相对稳定,必要时重新进行配合比设计。

4、配合比设计过程的具体要求(1)在进行目标配合比时,各种集料必须储备充足,对进场材料分别取样、单独筛分,确定级配变异性不大后,采用四分法分成4份,各自进行配合比设计。

(2)必须执行JTGF40—2004附录B中的B.4.3条要求在目标配比中设计出粗中细3条级配进行试验。

(3)生产配合比设计时,从拌和楼取样时应将拌和楼各热料仓的材料先放出一部分后,按从大到小粒径顺序依次放样取料,取样时拌和楼产量与风门开度应与规模施工时一样。

间歇式拌和机的振动筛规格必须与矿料规格匹配,最大筛孔宜略大于混合料的最大粒径,其余筛的设置应考虑混合料的级配稳定。

(4)生产配合比设计时的级配与目标配合比设计级配应接近,生产配合比与目标配合比的马歇尔试件的体积性质指标一致。

(5)试件成型温度:应由沥青的粘温曲线确定,在缺乏沥青粘度测试条件时,温度成型参照值为:普通沥青开始击实温度为150±2.5℃,改性沥青开始击实温度为163±2.5℃,试模应按规定预热。

沥青加热温度不得高于沥青混合料击实温度。

(6)沥青混合料试件密度试验方法:原材料中粗细集料采用毛体积相对密度,填料采用视密度,沥青采用25℃水温条件下的相对密度,面层沥青混合料统一用表干法的毛体积密度。

(7)普通沥青混合料的理论最大相对密度要用未重复加热的新鲜混合料充分分散后(不得将粗集料破碎)进行平行试验。

改性沥青混合料的理论最大相对密度采用计算法确定。

三、中间交接验收路面基层中间交接验收由道面公司项目经理部负责,并对中间交接验收结果双方签字确认。

1、根据集团公司的生产安排,结合现场踏勘情况,提前和路基施工单位沟通,确定中间交接验收的时间。

中间交接验收的内容:基层断面高程、平整度、纵横坡、外观质量、施工范围的清扫质量、施工范围是否存在障碍物及基层表面是否出现干缩或温缩裂缝等。

2、中间交接验收完成后,各参加验收部门对存在的问题汇总后,以各方签字的书面形式反馈给路基施工单位。

如不符合施工规范的要求,待路基施工单位对存在的问题整改并自检后重新验证,合格后方进行沥青混凝土施工作业。

四、乳化沥青乳化沥青是将粘稠沥青加热至热熔状态,经机械的强力搅拌作用,使沥青以细微液滴(粒径2-5甲)状态分布在含有乳化剂的水溶液中,成为水包油(O/W)状的沥青乳液。

(一)乳化沥青原材料的质量控制1、沥青:沥青是乳化沥青中的基本成分,在乳化沥青中占30-50%。

沥青的选择应根据乳化沥青在路面工程中的用途而定。

一般来说,几乎各种标号的沥青都可以乳化,相同油源和工艺的沥青,针入度较大者易于形成乳液。

根据我司使用沥青的情况和乳化沥青的用量,制备乳化沥青的基质沥青采用90#A、B级沥青。

2、水:水是沥青分散的介质,其硬度和离子性对乳化沥青的形成和稳定性有较大影响,一般要求水不应太硬。

3、乳化剂在乳化沥青中所占的比例较低(一般为千分之几),但对乳化沥青的生产、储存及施工起关键作用。

乳化剂一般为表面活性物质,称为表面活性剂,有天然产物和人工合成制品,现主要采用人工合成的表面活性剂。

我司选用交通部推广的阳离子型乳化剂。

4、稳定剂:为了改善沥青乳液的均匀性,减缓沥青微粒之间的凝聚速度,提高乳液的稳定性,增强与石料的粘附能力,常在乳液中加入一定的稳定剂,掺加稳定剂还可能降低乳化剂的使用量。

稳定剂分为有机和无机两类,选用何种类型待生产试验确定。

(二)乳化沥青的加工生产与质量1、乳化沥青的加工设备为乳化沥青成套设备。

加工生产工艺:重交沥青---加热到130度---加入乳化剂、稳定剂和水---高速剪切---乳化沥青成品。

2、质量控制与检测1)加工生产前对原材料的质量进行控制,检测基质沥青的质量和水的硬度,阳离子乳化剂、稳定剂进场必须随货附合格证和质量检测证明。

2)对加工成套设备进行检查,确保加工过程运行正常可靠。

3)严格控制基质沥青加热温度(135℃-140℃)、水温(65℃-70℃)、乳化剂掺加量(8-12kg/1T水)、稳定剂(0.3%—0.5%)的剂量及沥青和水溶液的比例(一般为1:4左右)。

其中乳化剂、稳定剂的掺加剂量及沥青和水溶液的比例须经试验确定。

4)严格控制水温和沥青温度,温度过高或过低都将直接影响沥青的乳化效果,温度过低,沥青的流动性不好,易堵塞;温度过高,又易使水汽化而影响生产。

5)定期标定温控装置、计量装置,确保温度控制和各组分掺加量的准确计量。

6)加工的成品乳化沥青的质量应符合《公路沥青路面施工技术规范》(JTG F40-2004)的规定,现场试验员应对乳化沥青的加工质量按规范要求进行检测,合格后方能投入使用。

7)为避免乳化沥青长期存放容易离析的现象发生,乳化沥青的加工生产应根据本次工程的实际需用量严格控制,已经离析变质的乳化沥青不得使用。

(三)乳化沥青的撒布1、乳化沥青采用沥青撒布车撒布,按设计要求的撒布量一次均匀撒布,并渗入基层一定的深度,不得在表面流淌和形成油膜;有遗漏时,进行人工补撒,未渗入基层的多余透层油应清除。

撒布量按照拟撒布面积和撒布车出油量控制。

2、撒布前确保基层干燥、清洁无尘土,使表层集料颗粒部分外露。

当基层完工时间较长,表面过分干燥时,应对基层清扫后少量洒水,并使表面稍干后撒布。

乳化沥青撒布后应不致流淌,且应待其充分渗透、水分蒸发后方可铺筑,自撒布至沥青层铺筑不得少于24h。

3、撒布乳化沥青时,配专人对沿线道牙用彩条布遮盖防护,避免对道牙等附属设施造成污染。

4、气温低于10℃时,大风或即将下雨不得洒布乳化沥青;严禁车辆、行人在撒布乳化沥青后的路面通过。

五、沥青混凝土施工(一)原材料进场检测沥青混合料所需的(改性)沥青、粗集料、细集料、填料、纤维、抗剥落剂等原材料必须严格按照《城镇道路工程施工与质量验收规范》(CJJ1-2008)或《公路沥青路面施工技术规范》(JTGF40-2004)的相关技术要求进行试验检测。

砂石大宗地方材料须经现场实地考察并取样试验合格后确认,凡进场材料必须提供合格证明并按规范要求的频率进行复试,不合格材料一律按退场处理。

其中进场沥青的检测坚持“逐车检测,合格卸车”的原则,不得以供应商提供的检测报告代替复试。

现场检测员的原始记录中必须注明沥青标号等级、进场时间、车号、供应商名称、该车沥青数量等关键信息,同时该原始记录要求车主、检测人员及材料员共同签字确认。

对不同厂家、不同标号等级的沥青分别存放,杜绝混储混用。

1、沥青:沥青路面采用的沥青以同一生产厂家、同一品种、同一标号、同一批号按批量检验,质量应满足《城镇道路工程施工与质量验收规范》(CJJ1-2008)或《公路沥青路面施工技术规范》(JTGF40-2004)中对应标号A级的技术要求。

主要检测指标为针入度、延度(低温)、软化点、含蜡量、老化试验。

储罐中的沥青储存温度不宜低于130℃,并不得高于170℃。

沥青在储运、使用及存放过程中应有良好的防水措施,避免雨水或加热管道蒸气进入沥青中。

根据《公路沥青路面施工技术规范》(JTGF40-2004)的要求,按本地区气候条件和道路等级,选用适当的沥青标号,防止沥青面层的温缩裂缝。

相关主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