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文档之家› 智慧城市顶层设计

智慧城市顶层设计

“智慧城市”顶层设计目录1.我市发展环境和基础 (1)1.1 城市概况 (1)1.1.1地理位置 (1)1.1.2自然条件 (1)1.1.3行政区划 (1)1.2 城市发展基础 (1)1.2.1国民经济实现持续跨越,我市成为经济强市 (1)1.2.2中心城市框架已全面确立,城镇面貌发生显著变化 (3)1.2.3城市基础设施大幅改善,保障能力全面提升 (3)1.2.4农村基础设施建设水平全面提升,农民生活质量显著提高 (5)1.2.5生态环境明显改善,节能减排深入推进 (8)1.3 信息化建设现状 (8)1.3.1城市信息化建设 (8)1.3.2政府信息化建设 (9)1.3.3企业信息化建设 (10)1.3.4农村信息化建设 (12)1.4 信息化发展存在问题 (13)1.4.1信息化发展不平衡 (13)1.4.2信息化人才缺乏 (14)1.4.3自主创新能力较弱 (14)1.4.4信息化建设资金缺口较大 (15)1.4.5信息安全保障能力亟待加强 (15)1.5 我市主要特点 (16)1.5.1经济实习雄厚,具备中国经济强市潜力 (16)1.5.2人口以农村人口为主,城镇化率较低 (16)1.5.3国家能源化工基地,是陕甘宁油气田的核心组成部分。

(17)1.5.4工业是立市之本,产业结构急需转型 (18)1.5.5经济结构失衡,南北经济发展不均衡 (20)1.5.6资源导向型发展模式,将环境置于高度污染状态 (20)1.5.7发展特色农业,谋划现代农业产业布局 (21)1.5.8两区六园的园区管理,打造现代产业集群模式 (22)1.5.9地处陕甘宁蒙晋五省接壤地带,既是机遇也是挑战 (23)1.5.10我市政府经营城市的能力较低,资源富集掩盖了市场化进程滞后 (24)2.建设和发展需求分析 (26)2.1 政策环境 (26)2.1.1国家政策环境 (26)2.1.2陕西省政策环境 (29)2.1.3我市政策环境 (31)2.2 面临形势 (33)2.2.1信息化在新四化中上升为国家战略 (33)2.2.2国内外智慧城市发展规模越来越大 (34)2.2.3新一轮西部大开发带来的历史机遇 (34)2.2.4国内能源供求紧张带来的市场机遇 (35)2.3 发展需求 (35)2.3.1转变经济发展方式,实现四化协调发展 (35)2.3.2落实陕西发展规划,率先实现陕北崛起 (36)2.3.3构建智慧能源新都,促进产业经济发展 (37)2.3.4推动百年发展战略,绘就大漠绿洲蓝图 (37)2.3.5建设和谐宜居城市,提升居民幸福指数 (38)3.智慧城市发展现状和趋势 (40)3.1 智慧城市的概念 (40)3.1.1对“智慧城市”的理解 (40)3.1.2智慧城市建设目标 (41)3.1.3基本建设思路 (42)3.2 国外智慧城市值得借鉴的经验 (43)3.2.1国外智慧城市建设整体特点 (43)3.2.2国外智慧城市建设经验启示 (44)3.2.3典型智慧城市应用 (47)3.3 国内智慧城市值得借鉴的经验 (48)3.3.1国内智慧城市建设整体特点 (48)3.3.2典型智慧城市应用 (49)3.4 智慧城市的发展趋势 (53)3.5 我公司智慧城市2N41模型 (55)4.顶层设计的理解 (57)4.1 指导思想 (57)4.2 顶层设计内涵 (57)4.2.1顶层设计的思想 (57)4.2.2顶层设计的基本内容 (58)4.2.3顶层设计总体思路 (58)4.3 顶层设计重要性 (59)4.4 设计目标 (60)4.5 设计原则 (61)4.5.1系统性与科学性 (61)4.5.2逻辑性与合理性 (62)4.5.3统一性与完整性 (62)4.5.4先进性与扩展性 (62)4.6 设计方法 (63)4.6.1主流方法论 (63)4.6.2我公司5A方法论 (67)5.总体框架 (70)5.1 总体目标 (70)5.2.1夯实城市基础设施 (70)5.2.2落实城市空间布局规划 (71)5.2.3加快经济产业发展 (71)5.2.4完善社会公共服务 (71)5.2.5提升社会运行管理水平 (72)5.2.6加强生态环境保护 (72)5.3 总体框架 (73)5.3.1目标框架 (73)5.3.2业务框架 (74)5.3.3技术框架 (75)6.基础设施 (78)6.1 框架 (78)6.2 建设内容 (79)6.2.1基础网络 (80)6.2.2云数据中心 (81)6.2.3信息资源层 (82)6.2.4公共支撑平台 (83)7.城市空间布局 (95)7.1 框架 (95)7.2 建设内容 (96)7.2.1城市“两带三区十片”总体布局建设 (96)7.2.2城市“一城三区” 框架建设 (96)7.2.3中心城区空间发展规划建设 (98)7.2.4城镇空间布局结构建设 (99)7.2.5城镇职能体系结构规划建设 (100)7.2.6城市功能空间建设 (101)7.2.7城市生活空间建设 (102)7.2.8城市交通空间建设 (103)8.经济产业发展 (104)8.1 框架 (104)8.1.1业务框架 (104)8.1.2资源框架 (105)8.2 建设内容 (110)8.2.1智慧工业园区 (110)8.2.2智能电网 (110)8.2.3智慧矿山 (111)8.2.4油气数字管道 (111)8.2.5企业安全生产监管与服务 (112)8.2.6煤化工综合利用 (113)8.2.7生态农业示范园区 (113)8.2.9节能监督与服务体系 (114)8.2.10智能物流决策协助 (115)9.社会公共服务 (116)9.1 总体框架 (116)9.1.1业务框架 (116)9.1.2资源框架 (117)9.1.3技术框架 (117)9.2 建设内容 (119)9.2.1教育信息化 (119)9.2.2医疗卫生信息化 (121)9.2.3社区信息化 (123)9.2.4就业和社会保障信息化 (125)10.城市运行环境 (126)10.1 总体框架 (126)10.1.1业务框架 (126)10.1.2资源框架 (128)10.1.3技术框架 (129)10.2 建设内容 (132)10.2.1公共安全 (132)10.2.2智慧城管 (136)10.2.3智慧交通 (138)11.市场运行环境 (144)11.1 框架 (144)11.1.1业务框架 (144)11.1.2资源框架 (145)11.1.3技术框架 (146)11.2 建设内容 (147)11.2.1市场监管 (147)11.2.2经济监测 (149)11.2.3投融资 (149)12.生态环保环境 (150)12.1 业务框架 (152)12.2 技术框架 (153)12.3 信息资源 (155)12.3.1信息来源及流向 (156)12.3.2信息资源分类 (157)12.4 建设内容 (158)12.4.1城市生态环境监测预警 (158)12.4.2生态环境应急指挥 (166)12.4.4绿化卫生管理 (173)13.政策机制环境 (177)13.1 框架 (177)13.2 建设内容 (178)13.2.1绩效 (178)13.2.2机制 (187)13.2.3政策法规 (194)14.风险和效益分析 (198)14.1 风险分析与规避办法 (198)14.1.1政策风险 (198)14.1.2资金风险 (199)14.1.3技术风险 (200)14.1.4管理风险 (202)14.1.5实施风险 (206)14.1.6安全风险 (208)14.2 效益分析 (209)14.2.1社会效益分析 (209)14.2.2经济效益分析 (212)前言近年来,国家日益重视信息化的发展,尤其在十八大之后,新一届国家领导层明确将信息化提升到与工业化、城镇化和农业现代化一样的战略高度,未来信息化的发展方向将更加明确,渗透能力将更加强大。

此前,我们更多的关注的是信息化与工业化的融合,之后,随着中国城镇化脚步的加快,未来农业现代化的形成,这都与信息化息息相关,信息化将愈加显得重要。

中国城镇化的进步和发展离不开信息化的推进和支撑。

目前,国家科技部、住建部、工信部、发改委等中央部门先后相继提出了关于我国智慧城市建设的研究和指导要求。

在此国家战略背景下,国内大部分城市为了更好的落实国家的发展战略,按照相关要求和指导,启动了“智慧城市”建设,“智慧城市”在国内已经成为一种潮流。

我市地处陕北重要战略位置,经济发展水平处于陕西省前列,各项城建基础设施日益完善,并承担着国家能源化工示范区和陕西省两化融合示范区的重要任务。

为了更好的促进我市经济产业快速健康发展,提升政府和社会的管理能力服务水平,建设“宜居、和谐、幸福我市”,我市于2012年正式提出了建设“智慧城市”。

未来一段时间,我市的信息化建设重点将紧紧围绕开展“智慧城市”展开,更要充分利用信息化手段落实城市空间规划、国民经济发展规划,支撑起我市整个社会经济的又快又好发展。

1.我市发展环境和基础1.1城市概况地理位置我市位于陕西省最北部,地处陕甘宁蒙晋五省接壤地带。

东临黄河与山西相望,西连宁夏、甘肃,北邻内蒙,南接陕西省延安市。

地域东西长385公里,南北宽263公里,总土地面积43578平方公里,总人口365万。

自然条件市内地貌大体以长城为界,北部为风沙草滩区,南部为黄土丘陵沟壑区,分别占总面积的42%和58%。

境内海拔1000-1800米,属干旱半干旱大陆性季风气候,年均气温10℃,平均降水400毫米左右。

行政区划我市的行政区分为1区11县,分别指榆阳区和神木、府谷、定边、靖边、横山、佳县、米脂、吴堡、绥德、清涧、子洲县;8个开发区;222个乡镇;7个街道办事处以及5474个行政村。

1.2城市发展基础国民经济实现持续跨越,我市成为经济强市2012年,我市国民经济持续跨越发展。

全年实现生产总值2769.22亿元,比上年增长12.0%,经济总量连续八年位居全省第二,经济增速超全国4.2个百分点;人均生产总值82549元,是全省平均水平的2.1倍。

其中,第一产业增加值125.88亿元,增长5.9%;第二产业增加值2027.87亿元,增长13.6%;第三产业增加值615.47亿元,增长8.8%。

全市财政总收入666亿元,比上年增长19.3%;其中地方财政收入220亿元,增长22.1%。

全市城镇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达到24140元,比上年增长16.5%;农民人均纯收入达到7681元,比上年增长17.8%。

全年实现社会消费品零售总额270.2亿元,同比增长16.3%。

相关主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