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学批评方法论
(一)中国文艺批评方法的历史转化
儒家 准社会学(政教)的批评
道家 审美的批评
禅家 审美心理的批评
魏晋 文学本体论上的批评
唐宋 诗话批评
明清 评点派的批评
古典文学的批评方法还有选本评、摘句评、诗论、诗格评、 诗话评、论诗诗评等。概括起来讲,中国古代文学批评方 法,从哲学、思维、逻辑的层面讲,是印象式的批评,缺 乏对文学整体把握,没有知性的分析,仅仅停留在直观性 和感性认识上。
如对作品的研究,就要用符号学方法,语义学方法、语 言学的方法进行研究等。
(四)具体的研究手段。
手段不完全属于方法,它是方法论技术或工艺层面的 东西。这种手段是组织加工材料的科学方式,技术措 施。如观察、实验、调查、统计、模式化、比较法等 等。如中国古代文学研究的“细读法”,“评点法”, “比较法”。
(二)西方文艺批评方法的演进
英人森次巴力(Saintsbury)的《文学批评史》 把批评方法分为十三种:主观的、客观的、归纳 、演绎的、科学的、判断的、历史的、考证的、 比较的、道德的、印象的、鉴赏的审美的。
蒂博代《六说文学批评》指出六种批评形态:自 发的批评、职业的批评、大师的批评、判断和趣 味、批评中的建设、批评中的创造。
中国近代文学批评方法的转型是中西文化交流 的产物。这是社会转型后产生的现代性转型的 一部分。20世纪的转型大约经历三次。五四前 后,30年代和80年代。梁启超、王国维、陈寅 恪、朱光潜、钱钟书等,已取外来之观念,与 固有材料,互相考证。瞿秋白、鲁迅等人介绍 马克思主义的批评方法,对中国产生影响。80 年代以后的对外开放,才使文学批评方法、成 为今天批评方法的一部分,使文学批评逐渐走 向世界,企图与世界同步。
胡经之、王岳川对20世纪西方文艺批评方法归纳 出十三种:社会历史的、传记的、象征的、精神 分析的、原型的、符号的、形式的、新批评的、 结构的、现象学的、解释学的、接受美学、解构 的,等方法。
陈鸣树列了11种方法。又有比较文学方法、心理 学方法是胡经之、王岳川教材所没有的。
周忠厚在《文艺批评学教程》中,列批评的四种 形态:模仿论批评形态、表现论批评形态、作品 本体论批评形态、接受论批评形态。
1)作家心理和创作过程批评法:如文艺社会学研 究法,传记研究法,象征研究法,精神分析研究 法、原型批评。
2)作品本体批评法:如符号学批评法,形式批评、 新批评、结构与解构批评。
3)读者接受批评法:如现象学批评、解释学批评、 接受美学以及读者反应批评法。
4)注意社会文化的批评法:如西马的文化批评法, 后现代文艺美学法、文化诗学、解构主义批评、 女权主义批评、新历史主义批评、后殖民批评。
3.方法论就是关于研究方法的体系、形式的原理 的学说,是在一定的科学领域内运用诸种方法 和手段的系统化的理论。古人注重方法:亚里 斯多德有《工具论》和《形而上学》,培根有 《新工具论》,笛卡尔有《方法论》。各影响 到他们的时代。
四、文学批评方法的层次:
(一)哲学方法
哲学方法处在方法论系统的最高层,它是一种哲学— —逻辑的方法,是人思维定势和原则的体现,文学观 念和方法的不同,往往是哲学基础不同决定的。如亚 里斯多德的《诗学》不同与柏拉图的形而上学。如丹 纳的社会历史方法相对于实证哲学,接受批评相对于 现代阐释学,精神分析批评相对于现代非理性哲学等, 意识形态分析相对于马克思主义哲学等。
五、文学批评方法的历史演变:
在中外文艺批评史上,批评与文艺创作的一样 古老,有文艺,就有关于文艺的议论。由于中 西文化传统的不同,中西文艺批评方法上也存 在着诸多的差异;就世界一体化进程目的地, 古代与现代之间也存在诸多的不同。在20世 纪,文艺批评方法产生了革命性的变革,古老 的批评方法,完成了现代性的转型。
哲学的方法的基本原则是“理论与实践相结合”, “历史与逻辑相统一”,用马克思主义的关系观看是 “历史的观念与美学的观念”的统一。
(二)一般科学方法
一般科学方法被多种学科所运用,处于中介环 节。这是一种自然科学的或逻辑学的方法,遵 循人类思维的形式规律。如借用概念、判断、 推理等逻辑形式的比较、分类、类比、证明以 及归纳和演释、分析与综合。假说和理论等方 法来了解事物,获得认识成果。如系统论、控 制论、信息论。
2.方法与本体一样,是一个渊源久远的古老的观念,有着 漫长发展的历史。西方中“方法”一词,来源于希腊文 μεταδο,这个词是由“沿着”和“道路”两个词组合而 成的,其意为沿着某条道路前行,这里古人对“方法” 的直观相素的理解。在现代意义上来理解,方法则是指 从实践上、理论上把握实现,从而达到某种目的的途径、 手段和方式的总和。方法的本质在于,它一方面是联结 主客体的中介,同时,它不仅是一个中介物,而且可以 作为独立存在的研究对象,即超越这一中介,达到对本 体的把握。
二、研究状况:
1.中国古人重直觉感悟式的印象批评方法,在 20世纪受到了挑战,随着中西文化交流的 不断扩大,对文学批评方法的研究,也从不 自觉走向自觉。在我看来文学批评方法的研 究,应该是文学思想史研究的重要课题。
2.20世纪中国学术界,有过两次“方法热”, 五四以后,中国文艺界好谈科学方法,目 的是向西方学习,完成中国文学的现代性 转变,从研究方法上,找到转变的契机。 80年代中期,美学文艺学方法的讨论又掀 热潮,促进了思想的解放,文学观念的变 化。两次方法热,都暗含着一种思想倾向, 即认为学术的研究创新在于更新方法,一 旦有了新的方法,就可以产生新的文学观 念和文学作品。今天我们如此重视文学批 评的方法,就是80年代方法论热带来的成 果。
潘凯雄等《文学批评学》 人民文学1991。
胡经之 王岳川主编《文艺学美学方法论》北大版 1994。
陈鸣树《文艺学方法概论》上海文艺1991。
三、文学批评方法论的内涵:
1.文学批评是以一定的文艺观念、文艺理论为 指导,以文艺欣赏为基础,以各种具体的文艺 现象(文艺创作、文艺理论批评现象,以具体 的文艺作品为主)为对象的评价和研究活动。 它具有实践性、思辨性、审美性。
五、文学批评方法的价值取向:
文学是一个活动系统,对这一系统某个方面的研 究兴趣,就形成不同方法的不同取向。美国文学 理论家M.H.阿布拉姆斯在《镜与灯》中提出文学 的四要素说,产生了一定的影响,被中外文艺理 论所接受。他认为在文学活动中,与艺术作品相 关的因素有四个,即作品、艺术家、世界、观众。
(三)特殊研究方法
它是对某一学科特有的研究方法,或者从某种角度展开 的研究方法。特殊方法取决于该门学科的特殊性。文学 是一种审美的意识形态,是用形象来表达情感与认识, 因此就要用美学的方法或文艺心理学的方法来进行特殊 的研究,才能指示其本体论的内涵。由于对评论对象不 同方面的侧重点不同,往往形成不同的批评模式。重社 会的、重心理的、重作品的、重接受的等。
所有的批评方法,都是展示出其中某一个特 点的方向,都考虑这四个要素。运用这个分 析图式,可以把阐释艺术品本质和价值的种 种尝试,大体上划为四类。
摹仿论:作品对世界的反映
实用论:观众对作品的解读
表现论:艺术家对作品的心灵外现
客观论:孤立考察作品
当代文学批评的不同方法,是一对这四个要素研 究的着眼点不同所形成的,各种不同的文学批评 方法在作家、作品、读者、社会文化四个维度上 展开:
(三)中西文学批评方法的比较
中西文学的不同,表现在批评方法也相异。但抽 象的规定往往不尽合实际,不抽象就无法进行理 性的的分析。学术界大体认为,中西方学批评方 法相异处在于:
中国是内省的,西方是外察的; 中国是直觉的,西方是体验的; 中国是主情的;西方是理智的; 中国是鉴定的,西方是分析的。
如具体做论文时,查资料、抄卡片、上网、访学、结 构文章等等。
如用计算机统计《红楼梦》前80回和后40回的同词、 用字,风格认为出于一人之手。
总之,哲学的方法是整个方法的灵魂,它 体现了文艺批评的共性。一般的研究法, 是人类共同思维模式在文艺批评上的表现。 特殊的研究法,体现了文艺学的本质特征, 体现了文学批评方法中不同的批评模式, 是文学特殊性的表现。
3.目前,对文学批评的研究已引起了学术界 的重视,经过20余年来的不断探讨,已形 成了《文学批评学》《文艺学美学方法论》 等不同的学科,出版了不少这方面的教材, 不少学校开设了这方面的课程。
例如:
王先霈主编《文学批评原理》武汉:华中师大出 版社2000。
周忠厚主编:《文艺批评学教程》人大版, 2002。
文学批评方法论
林英德 主讲
第一讲 概述
一、课程性质:
1.专业必修课程。是一门重要的课程,它表现 为一种理论与实践证相结合,历史与逻辑相 统一,观点和材料相印证,理论与能力相促 进,目的与方法相渗透的特点。
2.目的是通过讲解文学批评的理论,介绍一些 基本批评方法,促进学生文艺批评能力的提 高。
3.本课程主要讲文学批评的一般理论,重点介 绍几种文学批评的具体方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