博士學位論文的選題、寫作與論文發表萬事開頭難! 1.什麼樣的問題值得研究?2.有創造性的學者們發現一個簡單的傾向,即一個典型的研究人員總認為他的問題是所有問題中最重要的。
3.這裡就有問題了:究竟哪個問題最重要?好的問題從哪裡來? 1.世界上有的是好問題!2.讀報!流覽互聯網!與朋友、同事交談!-關鍵是要有心,有好奇心!3.竅門是學會如何發現與構造好問題,因為任何問題一開始都是沒有系統的。
-想想在教學中出題與答題的差別如何判斷你選了一個好題目?Larson教授(MIT)的校核單(選擇好問題的三條規則):你一定要覺得你自己的問題有趣而有重要,否則你就不會有激情,不會投入。
你一定要有能力解決問題。
假如不能完全解決問題,起碼你要問自己能夠做些什麼,部分解決了那些問題。
除了你自己的肯定,如果還有人也認為你的問題很重要,且這樣的人越多越好。
熱門題目是否一定是最佳選擇?根據最後一條規則,要很多人都認為你的問題很重要,是不是說選一個熱門題目一定最好呢?追“熱門”,有風險!-首先,因為不是首創,很難做出非常“新”的東西,最多是有一點“新”。
- 其次,有許多人做,真正是“基於時間的競爭”!給你的時間不多,如果別人先出成果,你的工夫就白費了。
不過,“冷門”題目更難選。
希望選的題目在現在是“冷門”,將來會是“熱門”。
一是要有很高的判斷能力,二只有靠運氣了。
選題有一個學習過程。
可以先跟別人做,然後自己做。
先做“熱門”,再做“冷門”。
先做小文章,再做大文章。
除了你自己的肯定,如果還有人也認為你的問題很重要,且這樣的人越多越好。
是否增加價值?(一)你的題目有沒有學術價值?有沒有新東西?- 新觀點、新模型:過去沒有人這樣看問題;- 新方法:過去沒有人這樣分析、解決問題;- 新結論:過去沒有人得到這樣的結果。
- 最終還要看你的題目是否與管理實踐密切相關。
管理科學是很實際的學科,因而研究與諮詢更容易混淆。
- 你做了一個專案,替某個企業解決了一個管理方面的問題,用了一些方法,產生了一些效益,得出了一些結論。
這是不是就是研究了呢?未必!是否增加價值?(二)關於學術問題的兩點說明:要瞭解問題是否有價值,首先要搜尋解決問題的現有理論和方法。
你的問題再有趣,如果能用現有理論和方法完全解決,這個問題的研究就沒有多大價值。
這裡有個例外,如果你用現有的理論與方法解決了一類新的問題,過去沒有人這樣做過,這就有價值。
所謂“新”,有程度的不同。
如果你用一個全新的觀點來看問題,建立了一個新的模型,那就是非常“新”。
如果你只是把現有結果推廣了,那可能只是有點“新”。
當然,問題的最終價值還要看你的貢獻對管理實踐的影響。
是否能預見結果?你能否感覺問題結果的性質?- 這並非預先確定你的結果- 我也並非建議用“反求工程”(reverse-engineering)建模型、作分析以達到預期的結論-即“先有結論,再加論證”怎樣預見結果?- 用直覺,定性地推理- 用相關、類似問題的結論。
什麼是好的理論研究?(一)做好一個案例,並不意味著做了好的研究。
從一個案例出發,推而廣之,解決了有普遍意義的問題,就是好的研究了。
好的理論要能“放之四海而皆準”。
這一點,我們在做研究時要非常注意。
- 在發展理論時,從特殊到一般。
通常,特例比較簡單,比較容易解決。
- 在應用理論時,從一般到特殊。
通常,特殊情況下,可以得到更多的結果。
什麼是好的理論研究?(二)除了理論的一般性或普適性之外,好的研究:- 能給讀者一些好的思想方法,比如什麼是基本的權衡?怎樣度量決策結果?可以預測哪些後果?總之,讀了你的文章之後,讀者要能帶走些什麼,對問題的認識要深一層次。
- 能直接應用於實踐,幫助管理層解決手頭的問題。
在更多的情況下,是兩者兼而有之。
善始善終“好的開始是成功的一半”,但只是成功的一半而已。
選了“好”的題目,並不一定就有好文章。
善始善終,才有好文章。
善始固然不易,善終可能更難。
有時一個研究題目開了頭,一兩個月做不出東西來怎麼辦?什麼時候叫停?我的體驗是“再堅持一下”。
別人做一個月,我做兩個月。
別人做兩個月,我做三個月。
說不定,在最後一個月,就做出來了。
絕不要輕言放棄!-關於博士論文的寫作-論文寫給誰看?為政策制訂者提出研究報告是一種寫法,和同行交流取得同行認可又是另一種寫法。
博士研究生不應把論文看成是一本教材。
博士論文的首要目的是為了表明本人的研究工作能力和論文學術水準已符合博士學位的要求,心目中最重要的讀者應是論文評閱教授和答辯委員會成員。
讀者定位為評閱教授,寫作目的定位為取得審閱通過以至好評。
就應以最簡要、明確的語言,把創新點表達清楚,和創新點無關或聯繫不密切的知識性內容愈少愈好。
各個大學都有各自的博士論文寫作格式,但基本內容和規範還是一致的。
簡括地可劃分為四部分:(1)摘要;(2)緒論,從其作用來說,亦可稱闡明問題;(3)方法,起到論證的作用;(4)結果及討論。
摘要是一篇論文的微型版本,供讀者粗略判斷其價值,必須簡短扼要。
一般英文論文的摘要,不超過200個詞,中文論文也不用超過300個字,而且一般不分段落,一段話即完成摘要。
博士論文摘要可分段,字數可多些,但800個中文字已足夠。
問題提出及背景- 論文首先要點題,提出本論文所要研究的問題。
沒有明確提出研究問題,後面的文章就不可能做好。
問題要明確,主題只能有一個,貫穿於論文始終,切忌貪大求全,目標多樣。
- 管理研究問題一般都很實際。
最好以國民經濟發展和管理實踐的背景來說明所提問題的來龍去脈,問題產生的環境和條件,解決後能起到什麼作用。
文獻綜述- 綜述須圍繞論文研究創新點來進行。
學習前人的成果,為自己的論文服務,“依仗別人,抬高自己”。
- 撰寫文獻綜述時,心中一定要明確論文的主題和假設所在,圍繞主題和假設,從遠而近,即先談關係弱後談關係密切的文獻,為的是從學術角度說明自己提出主題和假設的緣由。
緒論中的假設表述(一)- 主題是作者在一篇論文中的核心假設或最高層次的假設。
然而,論證某個主題,驗證其真偽,需要從不同視角和層次去研究,於是主題遞階演繹出多層次的假設,構成假設樹,下一層次的假設支援和細化上一層次的假設。
主題反映論文的價值,而多層次的假設構成論文研究內容的實體。
主題表述相對下層次的假設要抽象些,層次愈低的假設其操作性愈強,愈能成為直接通過觀測驗證的假設,愈有可能性取得新發現。
緒論中的假設表述(二)- 假設樹構成所研究主題的理論框架,它是一把智力鑰匙,有利於作者提高資訊收集的品質和效率,對題材捕捉更敏感和準確,文獻綜合得以真正做到為我所用。
有了假設樹,論文工作就有了明確的進度,可按假設樹的結構,從底層著手,自下而上進行論證,同時又從最高層主題著眼,始終把握所論證的底層假設在核心中的作用和地位。
緒論中的假設表述(三)- 假設,特別是假設樹的基層假設表述應注意一個原則:要落實到變數的層次。
假設是對兩概念之間可能關聯作出的一種待檢驗的解釋,無論是行為和事件之間的前因後果或相關關係,還是探索研究主體的狀況、過程和特徵,都得抽象出關鍵的概念,這樣才有“學術味”,讀者才能應用此研究結果來分析類似現象或過程。
然而,研究者形成假設的初期,所提出的概念往往比較抽象,難於直接驗證,須進一步對這些概念賦予操作性定義。
一旦具操作性定義,這些概念就可以觀測賦值,稱為變數。
博士論文常出現假設未落實到變數層次而難以驗證的缺陷,例如有篇論文提出假設“非經濟因素對中國城鄉人口遷移有著更為直接的影響”。
假設中非經濟因素外延太大,不能作為變數處理。
緒論中的假設表述(四)- 假設陳述是否具體、清晰到變數的層次,可以從兩方面來判斷。
第一,是否能據以收集資料和證據進行驗證。
猶如醫生按自己的初步判斷向患者提問和開出化驗單一樣,研究者要能收集假設中所涉及概念的資料和事實。
上例中的“非經濟因素”作為假設中的主要概念,收集資料和事實就無從下手。
第二,是否能定量分析。
對定量的概念,理解不能太窄,數學模型求解和優化計算固然是定量分析,聚類分析以及優先順序排列的定序分析也是定量分析。
如問卷研究,就是將各種觀點和意見定量化的過程。
緒論中的假設表述(五)- 任何一篇論文或研究過程都是該領域知識探索過程中的一個環節,並就有限的物件和給定的時空環境下驗證其有效性,不可能是終結。
並不能保證在任何一些場合和環境下都適用。
然而,重要的是,無須作出這些保證,留有後續研究的空間,讓其他人就此假設去驗證去擴展,這正是假設提出的價值所在。
如果別人認為圍繞這項理論或假設已無事可做了,那也就失去了研究價值了。
緒論中的假設表述(六)- 這部分篇幅不大,只是陳述假設,或者說表達本文的創新點,在全文中起到承上啟下、提綱挈領的作用。
它是對實際問題觀察思考和綜覽前人研究工作的結果,又是本論文研究的起點和目標。
關於博士論文的寫作:假設樹舉例方法部分- 方法部分要從方法論角度詳細描述論證過程,使讀者可以根據論文描述的方法,獨立地重複此項論證和驗證工作。
方法部分應包括三項內容的描述:一是研究主體;二是論證框架及步驟;三是資料分析。
研究主體的確定- 管理研究物件包括個人、群體、組織、專案和社會產品。
論證設計及步驟描述(一)- 論證一定要圍繞“闡明問題”階段所提出的假設樹來組織。
最好是一個創新點的論證內容就構成一章,並且用論文中的主要結論作為每一章的標題。
例如一篇題為“敏捷製造中柔性決策的理論和方法研究”的論文,其論證各章的標題是:“顧客滿意與柔性決策”;“敏捷製造中柔性建模理論與方法”;“柔性決策模擬的資料處理”;“敏捷製造中柔性決策支援系統”。
這些標題仍舊是寫教材的思路,是知識性的東西,而體現不出作者的研究貢獻。
- 博士論文都應該有定量研究,沒有資料和統計分析支援,沒有變數,沒有假設,就難以說是一篇研究論文。
論證設計及步驟描述(二)- 通篇都是抽象的無法觀測的概念,再怎樣說得頭頭是道或邏輯上成立,也不能算作研究成果。
- 把定量研究只理解成複雜的數學模型也是一種誤解。
定性意見的量化,驗證兩變數間正(或負)相關的假設以及分類和聚類等都是定量分析。
- 研究成果的價值,不是看運用數學工具的複雜程度而是看所解決問題的價值。
至於有些論文為了“定量分析”而脫離所研究的問題去建立複雜的數學模型,而且和後續的結論也不銜接,這是十分不可取的做法。
變數間關係設計以後,還要交代收集資料和驗證假設的方法和手段。
問卷法、訪談法(統計調查研究方法)、實地研究、實驗法等都可能用到。
“方法”部分就是要說明選用此種驗證和實證方法的緣由,對研究主體的選擇、引數和因變數的測量、信度和效度的保證等作出說明,同時,闡述實施此論證方法的過程和步驟。
這部分內容應占論文中相當多的篇幅。
判斷一項實證方法設計是否合理總是圍繞兩個問題,即“控制”和“測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