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文档之家› 穴位注射与封闭针

穴位注射与封闭针

穴位注射与封闭针
穴位注射(水针)
一、概念:是将药水注入穴位以防治疾病的一种治疗方法。

将针刺刺激和药物性能及对穴位的渗透作用相结合。

适应范围广,凡是针灸治疗的适应症大部分均可采用本法,如痹症、腰腿痛等。

二、作用:
(1)止痛作用
兴奋多种感受器,产生针感信号进入中枢后,激发神经元的活动,释放神经介质,5-羟色胺、内源性吗啡物质,均有止痛作用。

(2)防御作用
可以增强体质,预防疾病,主要是因其针刺可以激发体内的防御机制有关。

如足三里、气海、关元、膏肓等穴。

(3)调整作用
对消化、呼吸、循环、泌尿等系统均有不同程度的调整作用。

如消化系统可解除胃肠平滑肌痉挛,调整消化液分泌,调整胃肠蠕动,其调节作用是双向的。

三、常用穴位的选择
结合经络、穴位按诊、经穴、痛点、阴性反应点(条索、结节)
如足三里、曲池可治疗痤疮、荨麻疹、皮肤瘙痒等皮肤病;肺俞、血海可治疗鼻炎、急慢性支气管哮喘等呼吸系统疾病。

四、常用药物与剂量
可供肌肉注射用的药物都可供穴位注射。

中药:当归、丹参、红花、板蓝根、灯盏花、柴胡、川芎。

西药:25%硫酸镁、B1、B12、普鲁卡因、阿托品、安络血、麻黄素。

注射剂量:耳部0.1ml;头面部:0.3~0.5ml;四肢:1~2ml;胸背部:0.5~1ml;腰臀部2~5ml。

五、操作与疗程
a.选择适当体位,方便操作
b.选择适宜的注射针头,抽取药液
c.常规消毒
d.针头刺入皮下,然后将针缓慢推进,达一定深度后产生得气感应,回抽无回血,便可注入药液。

疗程:2~4穴/次;每日或隔日1次,6~10次/疗程,穴位可交替使用。

六、注意事项
1.治疗时应对患者说明治疗特点和注射后的正常反应,注射后局部酸胀感,一般不超过1天。

2.严格消毒,防止感染。

3.出现局部红肿、发热等过敏反应应及时处理。

4.注意药物的性能、药理作用、剂量、配伍禁忌、副作用、过敏反应及药物有效期。

凡能引起过敏的药物应做皮试,如普鲁卡因。

5.一般药液不宜注入关节腔、脊髓腔和血管内,否则会导致不良后果,此外应避开神经干,以免损伤神经。

6.孕妇的下腹部、腰骶部和三阴交、合谷穴等不宜注射。

7.年老体弱患者选穴宜少,减少药量。

封闭针
一、概念:是将一定浓度和容量的强的松龙注射液和盐酸普鲁卡因(或同类药物)注射于痛点、椎管、肌腱、神经干等部位,以达到消炎止痛、解除痉挛等作用的治疗方式。

二、作用机制
强的松龙:改善神经血管通透性,抑制炎症反应。

普鲁卡因:局麻药,可用于缓解疼痛。

三、激素的副作用
强的松龙类药物,长期大剂量反复应用可产生习惯性及依赖性。

此外,可导致向心性肥胖,体型改变,皮肤多毛,女性患者长出胡须,人体抗感染能力下降,伤口愈合速度减慢,加重胃肠溃疡,诱发高血压、糖尿病、骨质疏松、股骨头坏死。

四、不宜人群及使用时间
高血压、胃肠溃疡、糖尿病、精神病;每次间隔时间7-10天,不超过3-4次。

金针与水针的共同点与不同点
两者都是以传统经络理论为基础进行的。

金针:机械刺激。

水针:机械刺激与药物刺激相结合。

相关主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