组织行为学第一章单项选择题1.组织行为学的研究基础和出发点是( D )。
A.群体B.组织C.环境D.个体2.根据组织行为学的观点,为使高级脑力劳动者作出最大的工作绩效,对他们应该主要采取( B )。
A.监督B.人情味的管理C.计划性管理D.严格的规章制度约束3.组织行为学的研究范围是一定( C )中的心理与行为的规律性。
A.社会B.家庭C.组织D.机关4.组织行为学是研究下述哪方面规律性的科学( D )。
A.人的心理活动B.人的行为反应C.人的心理和行为D.一定组织中人的心理和行为5.根据组织行为学的观点,组织的主本应当是( D )。
A.技术B.财物C.信息D.人6.某公司的中层干部认真学习了组织行为学之后,工作能力有所提高,相应地公司的绩效水平大大改善,这说明组织行为学具有( B )。
A.边缘性B.实用性C.综合性D.两重性7.研究如何设计机器设备和厂房设施便于供人使用,以及如何使人有正确的行为能恰当地使用机器和设备的科学是( B )。
A.人事心理学B.工程心理学C.组织心理学D.消费心理学8.组织行为学最早产生于本世纪( C )。
A.20~30年代B.30~40年代C.50~60年代D.70~80年代9.组织行为学形成的年代是( D )。
A.1949年B.1911年C.本世纪20年代末30年代初D.本世纪60年代中叶之后10.工程心理学又称人类工程学,它主要研究调整( A )。
A.人—机关系问题B.人—人关系问题C.人际关系问题D.人—组织关系问题11.最早提出一本名为《管理心理学》著作的作者是( B )。
A.泰罗B.莉莲·吉尔布雷斯C.莱维特D.梅奥12.组织行为学最主要应用的是( B )。
A.组织学、管理学、数学、社会学B.社会学、心理学、人类学、政治学C.人类学、政治学、医学、民俗学D.社会学、生理学、历史学、哲学13.人类学中,与研究组织行为学关系最为密切的是( B )。
A.体质人类学B.文化人类学C.考古学D.生物人类学多项选择题14.组织行为学的性质与特点是( ABCD )。
A.边缘性B.实用性C.两重性D.综合性E.客观性15.组织行为学综合运用的学科知识主要包括下列一些学科( ABCDE )。
A.心理学B.社会学C.生理学D.人类学E.生物学16.影响组织中职工个人行为的主观内在因素主要包括( ACD )。
A.生理因素B.领导因素C.心理因素D.文化因素E.人群团体因素17.组织行为学的两重性来自( ABC )。
A.它的多学科性B.研究对象"人"本身的两重性C.管理的两重性D.它的科学性18.组织行为学的理论源泉有( ABCD )。
A.人类学B.政治学C.社会学D.心理学E.生理学19.工业心理学是一门范围广泛的学科,它包括的几门学科是( ABDE )。
A.人事心理学B.工程心理学C.普通心理学D.组织心理学E.消费心理学20.管理心理学与组织行为学的区别主要表现为( ABC )。
A.研究对象各有侧重B.应用范围不同C.理论基础不同D.阶级属性不同E.科学性不同21.下列关于文化功能的叙述中,符合费恰特观点的有( ABCDE )。
A.文化是区别不同社会的标志B.文化使一个社会的价值观更系统化C.文化为社会的团结和组织凝聚力提供了一个重要的基础D.文化对社会结构提供材料和蓝图E.社会和组织的文化能够塑造社会和组织的个性与性格22.组织行为学的研究对象是( AC )。
A.人的行为规律B.一般管理规律C.人的心理活动规律D.人际关系规律E.社会关系规律23.人类学作为一门学科,一般分为( ABC )。
A.体质人类学B.文化人类学C.考古学D.生物学E.社会学简答题24费恰特的文化功能观点是什么?答案:费恰特( Fichter )指出,文化的功能有以下五点:(1)文化是区别不同社会的标志。
文化的差异对人的行为的影响比地理和政治的界限的影响更为现实,它为研究社会中的人、组织中的人的特点提供了依据。
(2)文化使一个社会的价值观更系统化。
人们通过文化可以使个人生活的意义和目的更系统化。
(3)文化为社会的团结和组织的凝聚力提供了一个重要的基础。
对自己民族文化的认同性愈强,对本国、本组织的文化特点愈是欣赏,团结力和内聚力也就愈强。
(4)文化对社会结构提供材料和蓝图。
要使社会行为系统化和习惯化,文化可以把个人、群体和组织所有各部分的行为,紧密联系和协调起来。
(5)社会和组织的文化,能够塑造社会和组织的个性与性格。
社会和组织中各个人虽有各种差异,但在个性性格上也具有个人不可避免的一种文化标记。
25管理者研究组织行为学的意义和作用。
答案:管理者研究组织行为学的重要性和迫切性,主要是由组织行为学的实质和管理者的工作性质所决定的。
(1)研究组织行为中的个体行为与管理,可以提高管理者知人善任,合理使用人才的水平。
组织中的每一个人均有他们各有的个性特征,有他们不同的认知、气质、能力、性格、兴趣、价值观、理想、信念、需要、动机等,通过对个体心理行为差异的研究,使管理者能够全面地了解每个人的特点和能力的所长与所短,从而安排与之相适应的工作岗位和职务,真正做到扬长避短、人尽其才、才尽其用,发挥人力资源的最佳效益。
(2)研究组织行为中的群体行为与管理,可以使管理者改善人际关系,增强他们所管辖的群体的合理凝聚力和向心力。
(3)研究组织行为中的领导行为与管理,可以促使管理者提高领导素质,改进领导行为,掌握领导艺术,增强领导的有效性。
(4)研究组织行为学中的激励理论与应用,可以加强以人为中心的管理,充分调动各方面的积极性、主动性和创造性。
(5)研究组织行为学中的组织设计与组织变革的理论与方法,可使管理者能更好地适应环境的变化,进行组织的改革,增强活力,提高绩效。
(6)研究组织行为学还有利于管理者调适心理平衡,提高身心健康水平,从而进一步提高工作绩效。
论述题26组织行为学有哪些主要理论源泉?为什么?答案:组织行为学的产生和发展,经历了一个漫长的理论准备和实际应用的演变过程,具有丰富的理论源泉:组织行为学的个体理论主要来源于心理学、生物学和生理学;其群体理论主要来源于社会学和人类学;其组织理论主要来源于社会学、社会心理学、人类学和政治学等。
概略说明如下:(1)心理学,即研究人类心理现象规律的科学。
一般来说,要研究组织中人的外部行为的规律性,必须以心理学作为理论基础,因为心理活动和心理特征是人们产生行为的重要原因和内动力。
组织行为学以个体的一般心理过程规律为基础,因此,要研究组织行为学,必先研究普通心理学的实验资料及其基本规律。
(2)社会学,一般地说,社会学是研究社会关系的科学。
研究组织行为学要运用社会学的知识来探索人在社会关系中表现出来的行为。
组织中人的行为离不开社会关系,因此研究组织中人的行为必须从其所处的整个社会关系入手,才能全面认识人的行为规律。
(3)人类学,是研究人类的科学,可分为三个部分:体质人类学部分、文化人类学( 又称社会人类学 )部分和考古学部分。
其中与组织行为学关系最密切的是文化人类学。
它对组织行为学的贡献,主要是组织中人的行为与人类社会的起源的理论、人类社会行为以及人类与文化的关系知识。
(4)政治学、伦理学、生物学、生理学等,这些学科的知识,也是研究组织行为的基础。
政治学中的权力与冲突问题,伦理学的道德规范,人体自身生物节奏的规律,都会影响到组织中人的行为。
第二章单项选择题1.要探求噪音强度对工作效率、工作速度是否存在函数关系,最好采用( B )。
A.测验法B.实验法C.访谈法D.观察法2.研究人员以组织成员的身份去观察,使被观察者避免伪装和做作,从而使观察到的资料较为可靠和有效。
这种研究方法是( C )。
A.自然观察B.控制观察C.参与观察D.非参与观察3.在实际生活中观察人的行为,不操纵自变量的方法为( D )。
A.参与观察法B.控制观察法C.测验法D.自然观察法4.按照观察者与被观察者的关系划分,可将组织行为学的观察法分为( C )。
A.自然观察法和控制观察法B.参与观察法与控制观察法C.参与观察法与非参与观察法D.录相机观察法和录音机观察法5.某企业在实行承包制前测量了几个班组的工作效率,实行承包制后,又重新对这几个班组的工作效率进行了测定,以此证明承包制对提高工作效率的效果,这种方法属于( C )。
A.不等同对照组准实验B.现象实验法C.间隔时序准实验D.对比法6.用于揭示两组变量或几组变量之间的关系方法,是组织行为学研究结果统计分析的( A )。
A.相关分析方法B.离中趋势分析方法C.集中趋势方法D.因素分析方法7.为了说明承包制对提高班组工作效率的关系,对两个原来条件相似的班组群体进行对比研究,一个组实际承包制,另一组不实行,从而测定两个组工作效率的差别,这种研究方法是( C )。
A.实验室实验法B.现场实验法C.不等同对照组准实验D.间隔时序准实验8.管理者要进行正确判断和决策,就应该( C )。
A.求助于经验和习惯B.依靠个人直觉C.依靠上级的权威D.掌握科学的方法9.某公司想了解顾客喜爱购买哪些商品,最好采用( C )。
A.观察法B.案例研究法C.调查法D.实验法10.在组织行为学研究结果统计分析的抉择分析方法中,对比关系指标是用百分比表示( C )。
A.部分与整体的关系B.整体与环境的关系C.整体内部各部分之间的关系D.相关因素之间的关系多项选择题11.问卷调查法的优点是( ABC )。
A.应用范围广B.节省人力时间C.真实性强D.对问卷设计要求高E.被调查者回答问题时间充分12.自然观察法的优点是( AB )。
A.易于应用实际B.结果具有典型性C.准确确定自变量D.可在限定条件下观察E.难以确定自变量简答题13实验法可分为哪几种?其各自的含义是什么?答案:实验法分为三种。
(1)实验室实验法。
这种方法把实验对象的一些关键性变量,都放在特定的实验室范围内进行,研究人员能够严密控制,能够随时观察它们的变化。
(2)现场实验法。
这是一种把实验室方法应用到不断发展变化着的现实生活中去的方法,它比实验室研究更接近现实生活。
(3)准实验法。
研究人员在不能完全控制的情景下所进行的实验叫做准实验。
这种方法与现场实验一样,是在现实的组织或群体内进行的,不是在完全控制的实验室内进行的。
这种准实验常见的有下面两种:一种是间隔时序准实验。
也就是在保持原群体结构条件下,来测定未实行承包制时班组群体的工作效率,然后再测定实行承包制后班组群体的工作效率的提高,以此来证明承包制后班组群体的工作效率的提高,以此来证明承包制对提高工作效率的效果。
另一种是不等同对照班组准实验。
这种实验是两个原来条件相似但不完全等同的班组群体进行对比研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