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文档之家› 华威先生ppt课件(上课用)4 北京版

华威先生ppt课件(上课用)4 北京版

❖ 2.了解小说中“自相矛盾”、“夸张”等讽刺手法。
❖ 3.通过朗读课文,收集资料,制作自学卡片等步骤,从 而使学生课后独立完成一份学案,培养学生收集、处理 信息的能力,质疑、解疑的能力。
❖ 4.感受华威先生这类丑恶的人群是可笑的,令人憎恶的 。
写作背景:
❖ 《华威先生》创作于1938年抗战初期,当时 民族处于危亡的时刻,然而国民党反动派头 子蒋介石积极反共,消极抗日,仍鼓吹一个 主义,一个政党,一个领袖,揭露了统一战 线内部“争夺领导权”的斗争,进一步揭露 了一批蒋介石政权的官僚,“力图打进一切 群众团体中去领导,以便一面探听和监视, 一面设法阻碍群众运动”
导入新课
❖ 今天我们把目光聚集到张天翼先生为我们创 造的一个艺术典型人物——华威先生,
❖ ❖
学习目标
❖ 1.了解小说的时代背景,熟悉小说的故事情节。 通过 对人物的语言、动作、细节的领悟,理解华威先生的性 格特点与人物形象。(虚伪、庸俗、包而不办、欺骗民 众、抢夺领导权、国民党忠 实的鹰犬、抗战运动的破 坏分子。)
华威先生参加“难民救济会”时 发表了哪些高论?
第一点,每个工作人员都要加紧工作。 第二点,工作人员要认清一个领导中心, 在领导中心的领导之下团结起来,统一 起来。
文化抗敌总会就是这个领导中心!
给你印象最深的是哪个场面? 他在难民救济会的态度是什么?
旁若无人,态度傲慢 居高临下,颐指气使
华威先生参加“文化抗敌总会的 常务理事会”时,其行为举止, 言语神态与参加“难民救济会”
❖ 1.仪表和风度上的优雅与失范的矛盾。
❖ 原来他优雅的外表和风度只是故作姿态,哪 怕是一点点威胁到他领导地位的风吹草动, 都令他丑态毕露、歇斯底里,毫无风度可言 ,甚至丧失了最起码的仪态和阻延,显示了 他内在的虚弱。
本小说主要表现手法:对比、矛 盾、夸张、反复
❖ 2.日常工作快与慢的矛盾。
❖ 原来他的忙不过是一个幌子,他其实是虚张 声势,欺民扰民,忙于泡会、应酬、宴请, 虚伪无聊又毫无时间观念。
时有何不同?
神情态度、对迟到的态度、 对座位的选择、想发表意见时的表现 发言时的态度
“工作繁忙”的华威先生为什么 还要担任战时保婴会的委员?
没能参加日本问题座谈会后,十 分注重仪表和风度的华威先生有
哪些失范?
再读文本
❖ 再次整理小说内容、人物形象、小说主旨:
❖ 华威先生表面是一个_积_极_、__忙_碌_的抗日文化工
❖ 3.对不同人和事的态度之对比。
❖ 三个会议,三种态度,勾画出华威先生骄妄 、虚伪、庸俗的嘴脸。
反复
❖ 4.运用反复的段落和语言。 ❖ 三个会议,无一例外,迟到早退,中途打断。 ❖ 关于意见,都是加紧工作,认清一个领导中心
这两条放之四海而皆准的意见。 ❖ 以上内容以类似的句子和段落反复出现。
2.这篇小说的情节设置上与一般小 说有什么区别?
❖ 工作的状态和态度如何?
❖ 包车——快、最快!声明不怕吃苦 ❖ 恨不得取消晚上睡觉的制度
学习重点
❖ 1.华威先生为什么会呈现这样两极的形 象和性格特征?
作者的写作意图


“当时民族处于危亡的时刻,然而国
民党反动派头子蒋介石积极反共,消极抗日,
仍鼓吹一个主义,一个政党,一个领袖,揭
露了统一战线内部‘争夺领导权’的斗争,
进一步揭露了一批蒋介石政权的官僚,力图
打进一切群众团体中去领导,以便一面探听
和监视,一面设法阻碍群众运动”
(张天翼《关于华威先生》 载《中国语文》1952年第10期)
❖《华威先生》是张天翼创作于1938 年抗战初期的一篇讽刺性的小说。
❖小说把华威先生这样一个人物放在抗 战这样国难当头的环境中,对他身上 体现的丑陋性,进行了尖锐的讽刺。
讽刺发生的三个条件
❖ 1.生活中存在假丑恶现象。(大的社会 环境)
❖ 2.作家得对它们表态,秉持公心而针砭 。(张天翼是左翼作家之一)
❖ 3.这种针砭须以喜剧性方式表现出来。 (学习重点2)
学习目标
❖1.分析华威先生的人物形象。 ❖2.说明文章是通过表现手法取得极
强的讽刺效果,又体现了怎样的讽 刺效果。 ❖3.探究华威先生的现实意义。
华威先生还参加了哪些会议?或 者有哪些行程?
①刘主任起草了一个县长工余工作方案,要
“我”去参加意见,替他修改。(D2)
②三点钟还有个集会。
忙!
③王委员又打了三个电话来,硬叫我去汉口一
趟。(D6)
④工人救亡工作协会的指导部今天开常会。
(D20)
华威先生的行程给
⑤伤病工作团也要去的。你什么样的印象?
❖ 转弯抹角 ❖ 救亡 ❖ 寒噤 ❖ 救济 ❖ 怠工 ❖ 踌躇 ❖ 颤抖
词语:
1.初读文本
❖ 快速整理小说内容、人物形象、小说主旨:
❖ 华威先生表面是一个_______的抗日文化工 作者,实际上是一个______的________。 为什么?
2.用尽量简洁的语言概述华威先生 的行程
❖ 12——42 华威先生参加难民救济会的会议。 ❖ 43——45 华威先生参加通俗文艺研究会的会议。 ❖ 46——64 华威先生出席文化界抗敌总会的会议。
合作探究
❖ 1.回顾小说的故事情节,通过对人物的语言 、动作、细节的分析和领悟,找出讽刺效果 极强的内容,指出此处运用了什么样的讽刺 手法,并试做分析。
❖ (组内商议,发言人回答)。
❖ 提示1:讽刺方法——对比、比喻、夸张、反 语、自相矛盾、反复等。
❖ 提示2:注意华威先生仪表风度、人事态度和 工作状态的表现。
❖ 第一次会议:难民救济会 ❖ (旁若无人,态度傲慢,居高临下,颐指气使)
❖ 第二次会议:通俗文艺研究会 ❖ (态度比第一个会议略谦和些)
❖ 第三次会议:文化界抗敌总会 ❖ (卑躬屈膝)
这三次会议还有什么异同?
❖同:1、迟到早退; 2、说相似的两句话: 努力工作和一个领导中心
本小说主要表现手法:对比、矛 盾、夸张、反复
作者,实际上是一个虚_伪__、_做_作_的、 __伪_君_子__、__。
为什么?
装腔作势、 目中无人
文化官僚
华威先生是一个混在抗日文化阵营中的 文化官僚。(精读小黑框)
在1—13段搜索相关信息
❖ 仪表和风度上态度如何?
❖ 威弟、阿威、临别握手
相关主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