复习资料
一.从近现代史上中美关系的发展变化中你可以得出哪些结论?
答:1、弱国无外交;2、国与国之间的外交主要是由国家利益和国家的综合国力决定的;
3、台湾问题始终是中美关系中的焦点问题。
二..中日关系发展的总体特征和趋势?
特征:中日关系复杂多变,历经坎坷,在曲折中发展。
主流:和平合作是两国关系发展的主流趋势。
三‘中日关系演变的因素
中日间的敏感问题
1、历史问题
2、台湾问题
3、钓鱼岛问题
4、日美安全合作问题
5、战争赔偿问题
6、靖国神社问题
7、教科书问题。
中日关系的影响因素:社会制度,意识形态,综合国力,国家利益,历史和现实问题
四、正确认识中日关系
如何正确对待日本侵华问题,是中日关系健康发展的根本问题。
1. 我们要用具体史实驳斥日本右翼分子篡改历史的言论和行为;要警惕日本军国主义势力抬头,扼制反华势力,不能让历史悲剧重演。
2.要认识到,中日两国只有正确地认识历史问题,两国才能友好相处;我们要积极发展经济,增强综合国力,扼制国际反华势力。
3.我们要以史为鉴,面向未来,相互理解尊重,以开放的胸怀相互借鉴和交融,继承发展两国友好关系,维护世界和平。
五、加强和改善中日关系的三原则
以史为鉴,面向未来;坚持一个中国的原则加强合作,共同发展。
六、三次工业革命
(一)、第一次工业革命(蒸汽革命)
1.根本原因:手工工场生产无法满足海外市场的需求。
2.开始时间:18世纪60年代。
3.标志性发明:瓦特改良蒸汽机。
4.主要发明:珍妮纺纱机、骡机、水力织布机、蒸汽机等,在机器制造、冶金、采矿等工业部门进行技术革命;发明了火车机车(史蒂芬孙)。
5.影响:工业革命使生产力获得惊人发展,社会面貌发生巨大变化;它为资本主义制度战胜封建制度,进一步扩大以西方资本主义国家为核心的世界市场奠定了物质基础,同时也加重了这些国家对不发达地区的掠夺和剥削。
(二)、第二次工业革命(电力革命)
1.开始时间:19世纪中后期。
2.主要标志:电力的广泛使用。
3.理论奠基人:法拉第。
4.主要领域:新能源:电力、石油。
新机器:内燃机、发电机。
新通讯:有线电话、无线电报。
5.主要发明:发电机、电动机、电灯、电报、电话、内燃机;新式交通工具:有轨电车、汽车、飞机等。
6.影响:资本主义国家的生产力获得了突飞猛进的发展,提高了生活质量;垄断组织出现,资本主义向帝国主义阶段过渡。
(三)、第三次科技革命(新科技革命)
1.时间:20世纪四五十年代至今。
2.主要标志:原子能、航天技术、电子计算机等。
3.核心技术:计算机技术。
4.主要发明和技术:核电站、宇宙飞船、地球卫星、航天飞机、电子计算机、基因工程、克隆技术等。
5.最突出特点:技术革命群体化、科技社会化和发展进程高速化。
6.影响:第三次科技革命使人类由工业社会进入信息社会;进一步扩大了国家之间的经济差距,国际经济格局得到调整;使大批新型产业兴起,日常生活得到改善;也带来了环境污染等问题。
(四)、三次工业革命的特点:
•1)第一次工业革命:①主要在资本主义国家开展。
②由一国向多国扩展。
③将资本主义发展推进到蒸汽时代。
•2)第二次工业革命:①在几个先进的资本主义国家同时开展。
②有坚实的科技基础,规模广泛。
③在一些国家中是两次工业革命交叉进行。
•3)第三次科技革命的:①科技在推动生产力发展方面作用日益明显。
②科技转化为生产力的速度加快。
③科技密切结合,各
个领域相互渗透。
(五)、比较三次科技革命的异同点,并从中得出基本理论认识。
•相同点:①三次科技(工业)革命都受到本国政府的重视。
②都引起社会关系的巨变。
第一次工业革命导致两大对立阶级工业资产阶级和无产阶级的出现;第二次工业革命导致垄断资本主义的形成,国家机构开始和垄断组织结合;第三次科技革命促进了社会经济结构和社会生活结构的变化,以及人类日常衣、食、住、行、用各方面的变革。
③都对世界格局发生巨大影响。
第一次工业革命,列强的殖民扩张造成了东方从属于西方;第二次工业革命,形成了世界资本主义的殖民体系;第三次科技革命,推动了国际经济格局的调整。
④从经济上看,都加速了资本主义世界经济的发展。
•不同点:①第一、第二次工业革命都有一个相对和平的社会环境;第三次科技革命开始于“二战”期间,延续至今。
②从发明者看,第一次工业革命是劳动者凭借经验和技能,发明成果都是生产经验的总结;第二次工业革命、第三次科技革命的先驱多是科学家和工程师,各种发明无一不是在精确的自然科学研究成果之上取得的。
③从发源地看,第一次工业革命开始于英国,约半个世纪后才在各国真正开展,第二次工业革命、第三次科技革命则是多源的。
④从突破口来看,第一次工业革命以轻工业为突破口;第二次工业革命以重工业为突破口;第三次科技革命以军事工业为突破口。
•认识:三次科技(工业)革命的后果表明,生产关系必须适应生产力的发展,生产力决定生产关系;科学技术是第一生产力;
要树立科教兴国的战略思想。
(六)、正确认识三次科技(工业)革命时的中国
•1)第一次工业革命时:
•①中国处于清朝中后期,受专制政治和闭关政策的影响,社会经济没有发生大的变动。
②第一次工业革命给中国带来的灾难:欧美列强发动了两次鸦片战争,使中国开始沦为半殖民地半封建社会,成为列强的商品输出市场和原料产地。
③客观上也为中国带来了先进的资本主义,自然经济瓦解,近代工业产生,中国开始学习西方的先进科学技术,开始了现代化进程。
•2)第二次工业革命时:
•①中国仍是清朝封建统治,半殖民地化程度不断加深,国家主权进一步丧失。
•②资本主义列强对华商品输出和资本输出,严重阻碍了中国社会的发展。
•③中国资本主义在19世纪末20世纪初得到了初步发展,但极其缓慢。
•④中国人民面对帝国主义瓜分狂潮,掀起了救亡图存运动。
•3)第三次科技革命时:
•①由于帝国主义国家长期敌视、封锁,中国没有发展科技革命的和平环境,也缺乏正常的交流;建国后受苏联高度集中的政治经济体制影响,“左”倾思潮泛滥,没有落实知识分子政策,教育发展受冲击,失去发展科技的好机会。
•②但科技革命还远没有结束,世界各国都在本国生产力发展的战略中把科技摆在第一位。
十一届三中全会以后,我国把“解放和发展生产力”作为一切工作的根本标准,实行改革开放,紧密结合国际形势,制定了一系列发展生产力的大政方针,提出实施科教兴国和可持续发展战略,我国社会生产力发展正取得历史性飞跃。
七、世界经济的全球化
1.出现的原因:现代科学技术发展迅猛;信息化、知识化速度加快,使生产力得到迅速发展,市场经济席卷全球;世界经济区域集团化的发展;跨国公司的推动等。
2.具体表现:出现了贸易自由化、生产全球化、资本国际化的趋势。
全球经济体系的三大支柱:世界贸易组织、世界银行、国际货币基金组织。
3.当今经济格局:强国主导,受益不均;相互依存,相互竞争。
4.感悟:科技具有双刃剑的作用,一方面提高了人们的生活质量,丰富了人们的物质文化生活,改变了人们的生活方式和思维方式,加强了人与人之间的联系,推动了社会进步;另一方面科技也涉及战争问题、环境问题、高科技犯罪、克隆人等道德问题。
5.科学技术是实现现代化的关键,“科学技术是第一生产力”。
八、【竞争与制约】
冷战后,亚太地区中、美、俄三个大国互相制约,已成为当今世界多极化发展的重要标志。
亚太地区也成为世界上大国利益最为密切、大国关系最为复杂的地区。
当今美国重返亚太,把中日争端尖锐的钓鱼岛纳入《日美安保条约》适用范围,美国的这一做法说明了当今美国的对外政策是什么?巩固和维护世界霸权地位。
九、【历史的启示】
从中、美、俄三国关系变化的过程中,你获得了哪些启示?没有永恒的朋友,只有永恒的利益;在独立自主的前提下,国与国应该求同存异,合作共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