浅析初中数学有效教学策略
摘要:目前,中学教学存在一个很突出的问题:教师教得很辛苦,学生学得很累,然而学生却没有得到应有的发展。
面对这样的问题,需要提供多种解决方案。
其中一种方案就是如何使教师拥有有效的教学理念、掌握有效的教学策略。
关键词:有效教学;策略;内涵;实施
新课程标准中要求教师在教学过程中“引导学生质疑、调查、探究,在实践中学习,促进学生在教师的指导下主动、富有个性地学习”。
如何改变教师的教学策略,建构高效的初中数学教学策略,实施有效教学是一个亟待解决的问题。
本文浅析了几种有效的数学教学策略。
一、有效教学概念的内涵
何为有效教学呢?它来源于21世纪西方的教学科学化运动,是指经过教师一段时间的教学后,学生获得具体的进步和发展。
它包括三方面的内容,即有效果、有效率、有效益。
也就是说,学生没有进步和发展是教学有没有效果的唯一的标准。
教学有没有效果,并非指教师有没有完成教学内容或教学是否认真,而是指学生有没有学到什么或学得好不好。
如果学生不想学或学了没有收获,即使教师教得再辛苦也是无效教学。
同样,学生学得很辛苦,但是没有得到应有的发展,这样的教学也是低效的、无效的。
二、新课程下中学数学有效教学策略的实施
1.培养学生的学习能力
(1)数学阅读能力的培养
人们常称学生上学为“读书”,实践证明,阅读是人们获得知识和更新知识的重要手段,数学阅读是指围绕数学问题或相关材料,以数学思维为基础和纽带,用数学的方法、观念来认识、理解、汲取知识和感受数学文化的学习活动。
(2)数学实践操作能力的培养
中学生的思维在很大层面上借助于间接经验与直观感受,适时的操作活动与实践经历可帮助他们理解抽象的数学,同时培养学习数学的兴趣。
2.建立融洽的师生关系和合作学习的教学方式
在数学教学中,合理地利用小组学习形式,能大力提高教学效益。
合作互助中,首先,每个学生都处于一种相对放松的心理状态,不用担心说错,特别容易激活思维,为每个学生提供“畅所欲言”的机会;其次,在合作互动中,学生可获得更多的思维结果和思维方法,这对拓展他们的思维空间,培养思维能力是很有好处的;第三,在合作互动中,学生可获得一种平等交谈的权利,这有利于他们心理的发展。
实践表明,学生合作探究学到的知识及方法是持久的,是教师直接传授法无法预料和达到的。
3.展现生活化的学习情境,让学生在实际中感悟
《义务教育数学课程标准》指出:数学课程“不仅要考虑数学自身的特点,更应遵循学生学习数学的心理规律,强调从学生已有的
生活经验出发……数学教学活动必须建立在学生的认知发展水平和已有的知识经验基础之上”。
这就是说,数学教学活动要以学生的发展为本,要把学生的个人知识、直接经验和现实世界作为数学教学的重要资源。
4.设计开放性的教学内容
新的数学课程改革强调,数学学习并不是单纯的解题训练,现实的和探索性的数学学习活动要成为数学学习内容的有机组成部分。
开放性的教学内容首先表现在开放题的应用上,以开放题为载体来促进数学学习方式的转变,弥补了数学教学开放性、培养学生主体精神和创新能力的不足。
数学开放题的类型很多。
在开放题的使用中要注意,开放题中所包含的事件应为学生所熟悉,其内容是有趣的,是学生所愿意研究的,是通过学生现有的知识能够解决的可行的问题;开放题应使学生能够获得各种水平程度的解答,学生所做出的解答可以是互不相同的;开放题教学应体现学生的主体地位。
因而好的开放题应满足非常规性、参与性、趣味性和挑战性、开放性以及探索性等特征中全部或数个。
其次,还表现在学习的材料应不局限在教材这一点上,生活事件、实践活动、成长经历等都可作为学习的材料。
总之,随着新课程改革的发展,提高数学教学的有效性已经成了战略性问题,这就要求教师处理好创新与继承的关系,抛开形式主义的束缚和功利主义的诱惑,潜心研究,勇于探索,最终高效的教学。
参考文献:
张力.有效教学的定义.华东师范大学出版社,2006-06. (作者单位内蒙古自治区呼和浩特市土默特左旗民族中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