云南省昆明市2017年高考三模历史试卷一、选择题(共12小题,每小题4分,满分48分)1.战国中期,诸侯国君对各级官吏的报酬,一般不采取分封土地的办法,而给以一定数量的粮食或钱币;战国后期,诸侯国君已普遍用玺、符作为凭证,用以任免官吏、传达政令、调遣军队等。
这说明战国中后期()A.频繁的变革阻碍社会发展B.经济发展推动官僚制度改革C.专制集权制度已有所体现D.国家统一开始取代封建割据2.南北朝时期,城隍是城市居民守御城池、保障治安的守护神。
隋唐时期,城煌职掌又增加了雨早丰歉、功名利禄、吉凶祸福、冥籍诸事等。
这说明()A.儒教正统地位受到严重冲击B.城隍崇拜扩大了部分行政职能C.官府借助城隍信仰加强统治D.城市发展拓展了城隍信仰空间3.白居易在《盐商妇》中写道:“盐商妇,多金帛,不事田农与蚕绩。
……婿作盐商十五年,不属州县属天子。
每年盐利入官时,少入官家多入私。
官家利薄私家厚,盐铁尚书远不知。
”这可以佐证当时()A.地方富商大贾势力大增B.政府实行盐铁官营制度C.重农抑商政策受到冲击D.中央对地方控制力减弱4.清雍正五年浙江布政使孔毓璞请求:“蒙圣谕藩臬(官员)皆赐折奏。
仰恳圣恩,赐臣一例用折。
”孔毓璞从而获得了越过一切中央机构直报皇帝的密奏之权。
材料反映清朝()A.非理性化统治的趋势日益明显B.军机处设立带来保密性的加强C.议政王大臣会议开始受到制约D.地方实力的加强迫使中央妥协5.有人谈及洋务运动时说:“中国在外交上的一贯的失败也愈使自强运动看来差劲。
……1860年间的改革在实践方面很严肃地向前跨步。
因其如此,改革者尚要以传统的名目自保。
他们小心谨慎,但传统中国之架构已被他们打下了一个大洞。
”材料主要强调洋务运动()A.一定程度上抵制了列强的侵略B.因阶级局限无法突破传统惯例C.中体西用的做法导致成效甚微D.步伐谨小慎微但仍有开拓之力6.民国初年中国人的着装,据1912年3月的《申报》记载,当时出现了“中国人外国装,外国人中国装”,“男子装饰像女,女子装饰像男”,以及平民穿官服、官僚穿民服的现象。
材料主要反映了()A.民国时期人们服饰观念开放B.民国时期告别了森严的等级制度C.辛亥革命瓦解了中国的衣冠体制D.辛亥革命使得民主平等观念深入人心7.1937年10月,美国著名记者埃德加•斯诺其西北革命根据地采访录——《红星照耀的中国》在英国出版,引起世界轰动。
1938年12月,该书在上海发行的中文版却更名为《西行漫记》。
其改名原因最有可能是()A.便于该书在中国顺利发行B.凸显延安的抗战中心地位C.遵循新闻采访的中立原则D.准确界定采访活动的区域8.1977年,中国经济出现快速恢复。
据此1978年2月五届人大一次会议上通过了前一年指定的十年发展规划,要求到1985年达到钢产量6 000万吨的目标,即增长252%,而钢产量实际到1985年增长到1977年产量的197%。
材料表明()A.改革开放增强了经济建设的信心B.传统经济建设观念仍影响中央决策C.中国重工业发展急躁冒进D.全国人大成为国家最高权力机关9.苏格拉底一生中,喜欢在市场,运动场、街头等公众场合与各方面的人谈论各种各样的问题。
例如,什么是虔诚?什么是民主?什么是美德?什么是勇气?什么是真理?以及你的工作是什么?你有什么知识和技能?你是不是政治家?在教育无知的人之前你怎样征服自己的无知?等等。
这主要表明苏格拉底()A.是代表平民阶层的哲人B.具有与智者相似的诉求C.关注民众思想道德教育D.重视理性和知识的传承10.1713年英国内阁会议通过了一份结束欧洲战争的条约,安妮女王将条约提交枢密院,枢密院院长克蒙德里勋爵告诉女王说,枢密院需要一段时间讨论,并强调了枢密院决策权的独立性。
安妮女王为此大发雷霆,克蒙德里也丢了官职。
这件事反映了()A.英王权力仍在强化B.君主立宪制尚不完善C.枢密院对内阁负责D.内阁与国王共同进退11.在某一时期,生活节奏加快,自由主义、社会主义等社会思潮并存,文艺领域也出现了浪漫主义、批判现实主义等流派,生物学领域也打破了神学创世说的禁锢。
上述现象的出现()A.受欧美资产阶级革命影响较大B.推动了人文精神不断走向成熟C.反映了当时社会存在诸多矛盾D.得益于科学技术的不断创新12.斯大林认为,长期执行新经济政策会“扼杀社会主义因素而复活资本主义”。
加米涅夫认为,新经济政策是向小资产阶级的农民的自发势力妥协,小资产阶级是大资产阶级的萌芽。
这些观点()A.实质是社会主义理论的教条化B.与列宁实行新经济政策的初衷一致C.直接推动了斯大林模式的确立D.淡化了社会主义与资本主义的对立45.19世纪末,许多知识分子对讲究温文尔雅的传统礼仪观念提出了质疑,而对进化论赞赏有加。
如严复曾强调“中国之人好古而忽今,西之人力今以胜古”。
这些言行()A.旨在重建中国的文化体系B.带有明显全盘西化的倾向C.符合救亡图存的时代需要D.为托古改制作了舆论准备二、解答题(共2小题,满分37分)13.阅读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一:中国古代,“传”本指疾病从人体的一个部位转移至另一部位。
“染”本指人际交往的影响,与疾病无关。
魏晋时期,“传”或“染”开始具有疫病传播的意义。
人们相信,生病是因为“自作不仁”,所以病人死后,疾病还会转移至家人甚至后代。
宋代学会使用药物、咒语处理死者的用品,以防传染。
朱熹认为,个人的心术正与不正决定得病与否,而照顾患病的亲人不会得病。
明清时期,传染成为说明疫情传播的主要用语。
医生认为兵灾之后,大量死尸产生的疫气导致人们生病。
民间助葬组织大量出现,地方士绅和政府出资安葬弃尸以减少疫气。
——梁其姿《“传染”概念的历史演变》材料二:古罗马灭亡后,欧洲文明大都不关注公共卫生问题。
19世纪末期,传染病在世界肆虐了12年之久,霍乱连续18年侵袭美国。
欧美开始把注意力转向公共卫生问题,努力控制疾病传播。
这些措施包括建立地方区域实验室、公共教育项目以及大学和其它机构的研究,法律强制公民接种疫苗。
白喉、痢疾、猩红热和伤寒的发病率在发达国家日益降低,发展中国家也积极减少传染病的发生。
1977年随着索马里治愈了最后一例天花病人,人类消除了第一种恶性传染病。
——(美)丽贝卡•弗格森《影响人们生活的历史》(1)根据材料一概括古人对“传染”的认识,并结合所学知识简述其影响。
(2)根据材料二并结合所学知识,分析近代传染病肆虐的原因及人类战胜天花的条件。
14.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
材料:中国社会科学院近代史研究所研究员马勇在《重寻近代中国》中写到:如何评估1928年之前的中华民国史,过去的言说,不论是中共,还是国民党,都将这一时间段看作是“北洋军阀反动统治”,即便是中性表述,也是“北洋军阀统治时期”或“北洋时期”。
如果从大历史视角观察,1912年至1928年的中华民国是中国历史的正统。
继续妖魔化这段历史,其实是对中国历史的不尊重。
概括材料观点,结合所学知识从现代化角度对这一观点加以论证。
(要求:观点明确,史论结合)【历史上重大改革回眸】15.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
材料:康熙时,人民的丁银负担极为繁重,山西等地每丁纳银至四两,甘肃巩昌(今甘肃陇西)至八九两。
农民被迫逃亡,拒绝交纳丁银,各地的官吏又害怕清朝政府催逼,往往少报多留。
……为了稳定收税的数额,确知人丁的实数,特别是因为山陕一带部分农民在赋役逼迫下的四处流亡,“任意行走,结成党类”,对清朝的统治不利,于是康熙五十一年宣布,即以五十年全国的丁银额为准,以后额外添丁,不再多征,叫做“盛世滋丁,永不加赋”。
……雍正时,清朝政府又进一步采取了“地丁合”“摊丁入亩”的办法,把康熙五十年固定的丁银平均摊入各地田赋银中,一体征收。
从此以后,丁银就完全随粮起征,成为清朝划一的赋役制度。
——摘编自翦伯赞《中国史纲要》(下册)(1)根据材料,概括清朝初年赋役制度的特点(2)根据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简析清初赋役制度改革的影响。
【20世纪的战争与和平】16.材料:1945年8月30日,麦克阿瑟作为盟军最高司令官开始统治日本。
随后,美国公布了战后初期对日政策,禁止日本人打着宗教旗号搞极端军国主义组织及运动,矛头直指靖国神社。
盟军总司令部军官们强烈建议麦克阿瑟废止靖国神社。
美国的想法让日本军国主义分子陷入极度恐慌。
靖国神社负责人横井决定利用盟军总司令信教自由的政策,以纯宗教的姿态维护靖国神社,11月26日,横井拜访盟总宗教科科长巴斯,提出了靖国神社由国家神社变为宗教庙宇的方案。
12月25日,盟总发布了麦克阿瑟第448号指令,同意靖国神社脱离国家管理成为宗教法人,靖国神社终于逃过了灭顶之灾。
几十年后,一份盟总的解密文件《关于靖国神社的将来的见解》中赫然写道:应宜保留靖国神社,废止了反而增加事端。
巴斯后来回忆说:“继续制裁日本不是我们的愿望,那时的日本正按我们的期望行动。
”——摘编自乔林生《当年靖国神社为何未被烧毁》(1)根据材料,指出美国对靖国神社态度的变化,并结合所学知识说明其原因。
(2)根据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分析美国对靖国神社态度变化产生的影响。
【中外历史人物评说】17.材料一:有一位死心塌地皈依天主的教徒将儿子从小带至深山中隐修,以杜绝人欲横流的尘世生活的诱惑。
儿子到了18岁,随父亲下山到佛罗伦萨,迎面碰上一群美丽的少女,头一次见到女性的小伙子问父亲这是些什么东西,父亲要他赶快低下头,说这是些名叫“绿鹅”的“祸水”。
谁知儿子却说:“爸爸,让我带一只绿鹅回去吧!”——薄伽丘《十日谈•第四天故事》摘要材料二:“人是一件多么了不起的杰作!在理性上多么高贵!在才能上多么无限!多么文雅的举动!在行为上多么像一个天使!在智慧上多么像一个天神!宇宙的精华!万物的灵长!”——莎士比亚《哈姆雷特》材料三:“金子!黄黄的,发光的,宝贵的金子!……这黄色的奴隶可以使异教联盟,同宗分裂;它可以使受诅咒的人得福,使害着灰白色的癞病的人为众人所敬爱;它可以使窃贼得到高爵显位,和元老们分庭抗礼;它可以使鸡皮黄脸的寡妇重作新娘,即使她的尊容会使那身染恶疮的人见了呕吐,有了这东西也会恢复三春的娇色。
”——莎士比亚《雅典的泰门》(1)根据材料指出薄伽丘和莎士比亚对“人”的认识有何异同。
(2)根据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分析莎士比亚对“人”的认识产生变化的原因。
云南省昆明市2017年高考三模历史试卷答案1.C2.D3.B4.A5.D6.D7.A8.B9.D10.B11.C12.A45.C13.(1)认识:人们发现传染现象较晚;受到宗教影响;有一定的迷信色彩(有一定科学道理,或者科学性与迷信交织);受道德影响明显。
影响:迷信使人们长期以来无法科学认识传染现象;一定程度上推动人们采用防疫措施;增强了道德的约束力;推动了早期公益事业的产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