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7年高考江苏卷历史试题一、选择题:本大题共20题,每题3分,共计60分。
在每小题列出的四个选项中,只有一项最符合题目要求。
1.《国语》讲“祀,国之大节”。
有学者认为,青铜器在商周时期被视为“政治的权力”。
可推断,商周时期青铜器主要用作A.农具B.礼器C.食具D.货币【答案】B【考点定位】古代中国的政治制度·夏、商、西周的政治制度·分封制【名师点睛】鼎文化的起源可以一直追溯到原始社会新石器时代,发展最高峰则出现在商朝和西周时期,以鼎为代表的祭祀,盛行于商周期,延续到汉代。
在奴隶制鼎盛时代,鼎是一种标明身份等级的重要礼器。
“铸九鼎,像九州”,又有成语“一言九鼎”“问鼎中原”“三足鼎立”等。
在古代,鼎是贵族身份的代表。
典籍载有天子九鼎、诸侯七鼎、大夫五鼎、元士三鼎或一鼎的用鼎制度。
此外,鼎也是国家政权的象征,如果说鼎覆了,就意味着政权的灭亡和国家的崩溃。
2.公元前113年,汉武帝下令禁止郡国和民间私铸钱币,指定专门官吏负责铸造五铢钱,作为法定货币。
这一举措A.有利于加强中央集权B.首次实现了国家统一C.加重了百姓赋税负担D.空前强化了君主专制【答案】A【解析】汉武帝把铸币权收归中央,统一铸造钱币,其目的是打击地方郡国的势力,加强中央集权,故A 项正确。
此时,汉武帝早已实现了国家统一,故B项错误;钱币铸造与赋税征收没有直接关系,故C项错误;材料中是加强中央集权的措施,不是加强君主的权力,故D项错误。
【考点定位】古代中国经济的基本结构与特点·古代商业的发展【名师点睛】鉴于币制混乱和铸币失控后引起的吴楚叛乱等严重后果,汉武帝在统治期间先后进行了六次币制改革,才使汉初以来一直未能解决的货币问题得到了比较彻底的解决,最终确定了五铢钱的地位。
五铢钱是秦汉货币史上的一大转折,实现了中央对货币铸造权的集中统一,从经济上加强了中央集权。
3.唐初,三省长官都是宰相,后来发生了两种变化:一是皇帝选拔中级官吏出任宰相;二是执掌行政职能的尚书省地位下降,与决策职能相关联的中书省、门下省地位上升。
这表明A.三省六部制基本上已被废除B.政府的行政效率极大提高C.君权与相权的关系有所调整D.中书省、门下省决策权扩大【答案】C【考点定位】古代中国的政治制度·从汉至元政治制度的演变·三省六部制【名师点睛】唐朝中央的三省中书、门下和尚书,分别负责决策、审议和执行。
三省相互牵制和监督,削弱了相权,保证了皇权的独尊。
4.孔子主张“克己复礼”“为仁由己”。
朱熹对“克己”作如下解释:“克”意为“胜”,“己”指的是“身之私欲”。
这种解释A.将人性置于天理之上B.以满足个人欲望为目标C.完全曲解孔子的本意D.与孔子本意不完全一致【答案】D【解析】孔子提出的“仁”是“克己复礼”,而朱熹是从“存天理,灭人欲”的伦理角度阐述的,显然与孔子的原本思想不完全一致,故D项正确。
朱熹是压抑人性,故A项和B项错误;C中“完全”的说法过于绝对。
【考点定位】中国传统文化主流思想的演变·孔子思想和朱熹思想比较【名师点睛】孔子主张“克己复礼”,使每个人的行为符合礼的要求。
北宋时形成了以理为核心的新儒学体系——“理学”。
朱熹是理学集大成者。
他特别强调,理之源在于天理,而天理就是作为道德规范的三纲五常,它是人性的最高境界;并指出人性本来与天理一致,但被后天的欲望所蒙蔽,所以强调“存天理,灭人欲”。
5.中国画注重写意传神,追求“得意忘形”,或者说注重用画面传达主观情致与神韵,并不拘泥于客观景物和人物的逼真摹写。
这种特点可概括为A.天人合一B.诗画合一C.情景合一D.知行合一【答案】C【解析】文人画最大的特点是注重意境描述,材料中的“注重用画面传达主观情致与神韵”说明文人画是人的主观情感和绘画的情境交融在一起的,故C项正确。
天人合一是董仲舒的思想,A项与题意无关;诗画合一不是文人画的特点,故C项错误;知行合一是王阳明的思想,D项与题意无关。
【考点定位】古代中国的科学技术与文学艺术·充满魅力的书画和戏曲艺术·文人画【名师点睛】文人画,兼诗、书、画、印为一体,重表现、尚内美,讲究“诗中有画,画中有诗”;通过作品,托物言志,抒发情怀。
文人画的作者们大都是些超脱世外的高人雅士,他们游心翰墨、寄情山水,不贪恋金钱名利,不为权术降格,在艺术上大都有自己的独特追求,体现着自己的个性风格。
这种特殊的身份以及作画的非职业性、非功利性特点,成为人们醉心于文人画的主要原因。
6.鸦片战争后,两江总督耆英说,“良民与莠民亦成水火……民已焦头烂额,官犹诩诩自得,扬言……民情柔懦,安得闹事”,更“欺压良善,自命为能员”,“此实不能御寇之由”。
耆英认为鸦片战争失败的主要原因是A.贫富不均B.莠民作乱C.民性懦弱D.吏治败坏【答案】D【考点定位】近代中国反侵略、求民主的潮流·鸦片战争【名师点睛】鸦片战争失败的原因分析:鸦片战争失败的根本原因是:腐朽没落的封建主义不能抵抗新兴的资本主义。
具体原因有:(1)清政府政治腐败;(2)中国封建经济落后;(3)中国军事技术和装备落后;(4)掌握战争领导权的清朝统治者战和不定,军事指挥失当。
7.《万国公报》对近代中国知识分子产生了较大影响。
有学者统计了其中发表的相关文章,如下表:由此推断A.《万国公报》是中国人最早创办的报刊B.晚清知识分子通过报刊实现了言论自由C.知识界的宣传呼吁迫使清政府革除陋习D.随社会发展知识界对妇女问题渐趋重视【答案】D【考点定位】中国近现代社会生活的变迁·物质生活与习俗的变化·妇女地位的变化【名师点睛】中国近现代社会生活的变迁涉及近代和现代两个阶段,包括衣、食、住、行、风俗习惯及通信工具、大众传媒等几个方面。
(1)鸦片战争至新中国成立前是社会生活变迁的第一阶段,中西合璧、不土不洋成为这一阶段物质生活与社会习俗的突出特征。
(2)新中国成立后,尤其是20世纪50年代以后,社会生活面貌焕然一新,但也受到政治生活的影响。
(3)改革开放后,社会生活进入快速发展的新时期,特别是科技在民众生活中的影响逐渐增强。
8.1922年9月,中共机关刊物《向导》发文指出,在军阀割据的现状下,战乱是不可避免的,只有建立“统一全国的中央政府,然后国内和平才能够实现”。
这表明,“打倒军阀”正在成为A.人民的迫切愿望B.国民政府的执政理念C.知识分子的共识D.全体国民的共同选择【答案】A【解析】材料中“建立‘统一全国的中央政府,然后国内和平才能够实现’”与当时中国革命的目标相差甚远,只能是人民的一种愿望,故A项正确。
当时是北洋军阀执政时期,B项说法错误;C项中“知识分子”的说法太过局限;D项说法过于绝对。
【考点定位】近代中国反侵略、求民主的潮流·新民主主义革命的崛起·国共合作与北伐战争【名师点睛】以“反映”“表明”形式呈现的反映型选择题的解题技巧:1.要准确提炼题干材料和选项的语意侧重点,把握其渗透出来的情感、态度。
2.认真阅读题干材料,仔细区分选项之间的差别,合理推断。
3.要把各选项变成问题,逐一“拷问”题干材料,找到语意上与题干材料最为接近的一项。
9.中国的近代高等教育从无到有,逐步发展。
依据下图(局部)可以推断:影响高等学校分布的主要因素是A.经济政治B.文化传统C.人口密度D.地理环境【答案】A【考点定位】近代中国反侵略、求民主的潮流·国民政府统治时期的社会状况【名师点睛】历史地图展示了过去人们的活动空间、进程和特征,包含了丰富的历史信息。
在题干中把历史地图作为重要的命题材料,并依据历史地图提供的主体信息设计选项,这种试题可称为历史地图型材料选择题。
解答此类试题,要抓住历史地图中的时间、关键地名、国家和区域分界线等有效信息,调动和运用所掌握的历史知识,与试题的相关信息建立正确的联系,并作出综合性判断,从而选出最符合题干要求的选项。
10.1937年8月,毛泽东强调要“发挥红军的特长”,创建根据地,开展游击战,钳制与消灭敌人。
在此原则指导下,人民军队A.粉碎了第三次“围剿”B.变敌后为抗日的战场C.赢得长征的伟大胜利D.取得台儿庄战役大捷【答案】B【考点定位】近代中国反侵略、求民主的潮流·抗日战争【名师点睛】八路军在华北的战略展开,大体上经历了三个阶段:太原失守以前,八路军主要是以游击战和游击运动战直接在战役上配合友军作战,以少部兵力进行发动群众和组织群众武装的工作;太原失守以后,八路军各师主力分别在晋察冀、晋东南、晋西北和晋西南开展独立自主的山地游击战争,实现了在山西的战略展开;1938年4月以后,八路军实行大幅度分兵,在河北、豫北平原、山东、冀热边和绥远等华北广大敌后区域发展游击战争,开辟了广大的敌后战场。
11.据统计,1948年外国在华投资总额约31.97亿美元,其中美国14.10亿美元,占总量44.10%,英国11.15亿美元,占总量34.88%,其他国家6.72亿美元,占总量21.02%。
由此可见A.英国的国际地位正在迅速地提高B.日本在投资总额中占有相当比例C.外国资本已完全掌控中国的经济命脉D.美国在外国对华投资中处于优势地位【答案】D【解析】材料中“美国……占总量44.10%”说明美国此时在华投资中处于优势地位,D项正确。
材料中无法通过英国投资比例看出其国际地位的迅速上升,A项错误;材料中没有体现日本投资的信息,故B项错误;C中“完全掌控”的说法过于绝对,与史实也不符。
【考点定位】近代中国经济结构的变动和与资本主义的曲折发展·美国对中国的经济侵略【名师点睛】在高考复习中,关于近代中国经济的发展,一是要掌握一条主线、两个重点。
一条主线是指中国民族工业的兴起和曲折发展轨迹:产生—初步发展—短暂的春天—曲折发展—萎缩。
注意分析每一阶段的背景、特点和对社会发展的影响。
两个重点是指:(1)近代民族工业的兴起;(2)民国时期民族资本主义的曲折发展。
二是要掌握重点概念,如自然经济、外国资本主义经济、民族资本主义的曲折发展等。
12.20世纪50年代的某外交声明称:“两国总理承认,在亚洲及世界各地存在着不同的社会制度和政治制度。
然而,如果接受上述原则并按照这些原则办事……就会缓和目前存在于世界上的紧张局势。
”新中国与该声明密切相关的外交事宜是A.参加万隆会议B.提出和平共处五项原则C.出席日内瓦会议D.签订《中苏友好同盟互助条约》【答案】B【考点定位】现代中国的对外关系·新中国初期的外交·和平共处五项原则【名师点睛】1953年,周恩来在接见印度代表团时,首次提出按照互相尊重领土主权、互不侵犯、互不干涉内政、平等互惠、和平共处五项原则。
1954年,中、印两国在北京签订的《中印关于中国西藏地方和印度之间的通商和交通协定》中写入了这些原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