咬文嚼字朱光潜[教学目标]培养学生在阅读、写作方面的“咬文嚼字”意识[教学重点]分析把握文章的内容[教学难点]评价把握作者观点[教学方法]讨论评价法[教学设想]本文是讲述“文字重要性”的一篇文化随笔,行文缜密不失活泼并富有“理趣”。
重点内容要放在对文意的理解及借鉴上,因此要先对文意深入理解分析,然后在此基础之上启发学生改变“套板反应”的通病,允许求异,总体上欣赏并理解本文的见解,从而在今后对语言的理解运用时自觉养成谨严的习惯。
可把板书制作成多媒体演示文稿,以增强课堂教学的生动性和形象性。
[教学过程]一、导入1.作者介绍。
朱光潜(1897—1986),现代美学家、文艺理论家。
笔名孟实、孟石。
安徽桐城人。
代表作《文艺心理学》《诗论》《谈美书简》等。
2.学习目标①了解咬文嚼字的基本方法和作用。
②分析评价课文的观点,从内容和写法上获得一些启示。
③学习本文的论证结构和论证方法。
④培养学生正确理解和运用祖国语言文字的习惯,培养“一字不肯放松的谨严”的精神。
二、分析1.解题:“咬文嚼字”的含义A.过分地斟酌字句(多指死抠字眼而不领会精神实质) 。
B.形容卖弄才学。
C.形容强词夺理或狡辩。
2.文中义:无论阅读或写作,我们必须有一字不肯放松的谨严。
咬文嚼字,在表面上像只是斟酌文字的分量,在实际上就是调整思想和感情。
三、研读赏析1.整体把握:全文可以分为三个部分:第一部分,举例说明文字和思想的密切关系。
共有三个例子,分别从不同角度论述。
第二部分,运用正反对比论证语言要想跟着情感走,就要“惟陈言之务去”。
这一段共有两个例子一正一反。
第三部分,在论证“咬文嚼字”道理的基础上,指出只有“时时求思想情感和语言的精练与吻合,才会逐渐达到艺术的美”。
2.在整体把握课文的基础上,分析课文的思路:从实例入手,引入论题静态描写正面描写阅读咬文嚼字写作动态描写反面描写达到艺术的完美3.合作探究:文章最后一段中说“以上只是随便举几个实例,说明咬文嚼字的道理”。
分析:文章举了哪几个“实例”?每一个实例各从什么角度说明一些什么“道理”?给了你什么启示(1)文章举了哪几个“实例”?明确:郭沫若改字王若虚改《史记》韩愈改诗苏东坡写《惠山烹小龙团》做诗文的人从古籍中找辞藻、乞灵(2)每一个实例各说明一些什么“道理”?(3)给了你什么启示明确:①郭沫若对自己的两部作品所做的两处修改。
这两处修改,一处改得好,一处改得文句不通。
修改文字当以更准确有力地传达感情为准,郭沫若没有注意这个道理,将文章修改中取得成功的经验直接挪用到别处,以致修改出的语句不仅表达的感情全然不对味,就是从语法角度来看,也全然不符合语法规则。
说明的道理:文字与思想情感有关启示:(让我们明白)读书、作文,有时连一个字眼都不能放过。
②王若虚修改《史记》中的李广射虎这个片段。
王若虚认为原文啰嗦,用词重复,于是将它加以精简,却没想到,这样一来丧失了原文的丰富的意蕴。
说明的道理:文字与丰富意蕴有关启示:(让我们明白)文字的好坏,关键要看它的表达效果,而不是简繁;看似平淡的语句,也会含有丰富的意思。
③“推敲”的故事。
千百年来,人们普遍接受了韩愈的看法,即在“鸟宿池边树,僧推月下门”一联里,“敲”比“推”好。
作者却通过仔细玩味“推”“敲”二字各自所暗示的内容及营造的意境指出,究竟是“推”好还是“敲”好,这要看贾岛当时要表现的是哪一种意境。
换言之,“推敲”二字本身并无高下之分,到底应该用哪一个字要由作者贾岛自己决定,别人(包括韩愈)其实插手不得。
说明的道理:文字与营造意境有关启示:(让我们明白)文字和思想感情息息相关,文字的咀嚼实质上就是思想感情的推敲。
阅读时品味语言,就要品出语言所表达的思想感情;写作时要推敲语言,就要从根本上调整思想和感情,务求思想透彻,情感凝练。
④对《惠山烹小龙团》三、四两句的剖析,作者用文学创作中经常碰到的对字的联想意义的使用作例子,善用联想意蕴丰富证明咬文嚼字是文学创作有所创新的保证。
从正面说明咬文嚼字的重要性。
说明的道理:善用联想、意蕴丰富启示:(让我们明白)创作时要大胆发挥想像和联想,不能满足于平淡的表达。
⑤对“柳腰桃面”等套语的评述,批评误用字的联想意义而产生“套语”这一流弊“根本与文艺无缘”因为如果套语滥调引不起新鲜而真切的情趣。
有了咬文嚼字的精神,作者在用字用词上才会力求别开生面,表达出的思想感情也才会有新意,创作出来的作品也才成其为文学作品。
从反面举例说明咬文嚼字的重要性。
说明的道理:字的联想意义也容易误用而生流弊,容易滑向“套板反应”,袭用套语滥调。
文学创作要克服惰性,遇事要朝深一层去想,思想要新,语言要新。
启示:(让我们明白)动不动就“掉书袋”“拾人牙慧”并不表示学问,反而可能是思想贫乏、文学水平低的反映。
4.再读全文,在各段中提炼出作者的观点,并概括出作者的中心论点。
(1)咬文嚼字,非这样锱铢必较不可。
(2)咬文嚼字,在表面上像只是斟酌文字的分量,在实际上就是调整思想和情感。
(3)在文字上推敲,骨子里实在是在思想感情上“推敲”。
(4)从事文学创作是艰苦的事,只有刻苦自励,推陈翻新,时时追求思想感情和语言的精练与相互吻合,在文学创作上才会日臻完美。
5.文章第①②段、第③④、第⑤段各是从什么角度来说明为什么要“咬文嚼字”的道理的?明确:(1)①②段表明句式不同文字的意味也不同。
(2)③④段表明字数不同文字的意味也不同。
(3)⑤段表明字眼不同文字的意境也不同。
6.⑥⑦两段的论述角度有什么不同?这两段是论述什么是“咬文嚼字”呢,还是为什么要“咬文嚼字” ?还是如何做到“咬文嚼字”的?第⑥段是正面说明:要善用文字的联想意义。
第⑦段是反面说明:“套板效应”的缺点。
⑥⑦论述的是如何才能做到“咬文嚼字”。
7.阅读第⑧段回答下列问题:①咬文嚼字的条件:要具有谨严精神,处处留心,刻苦自励,推陈翻新。
②咬文嚼字的要求:追求思想感情和语言的精练与相互吻合。
③咬文嚼字的目标:逐渐达到艺术的完美。
8.作者在文中从哪两个方面对“咬文嚼字”的内涵进行了解说?请结合课文内容各用两个字概括。
炼字用字四、迁移⒈大漠孤烟直,长河落日圆。
——王维《使至塞上》明确:“直”和“圆”都是炼字。
一个“孤”字写出了景物的单调,紧接一个“直”字,却又表现了它的劲拔、坚毅之美。
落日,本来容易给人以感伤的印象,这里用一“圆”字,却给人以亲切温暖而又苍茫的感觉。
一个“圆”字,一个“直”字,不仅准确地描绘了沙漠的景象,而且表现了作者的深切的感受。
诗人把自己的孤寂情绪巧妙地溶化在广阔的自然景象的描绘中。
⒉月光如流水一般,静静地(滴、淌、流、泻)在这一片叶子和花上。
——朱自清《荷塘月色》明确:“泻”字写出了月光的清幽明净、静谧朗照、柔媚生辉的特点又用“流水”作喻,自上而下的月光铺洒,如流水流动加强了流动感,又具有一种恬静的力度美。
同时,衬托出作者希望借眼前之景摆脱内心苦闷的思想感情。
五、总结本课作者提倡阅读和写作要“咬文嚼字”,注意语言文字与思想感情有密切关系,希望我们在今后学习中能以一字不肯放松的谨严精神咀嚼文字,品味人生。
六、拓展1.很好的思想内容,像一盏画得很美的纱灯,表达思想的文字就像灯里的烛光,若是烛光昏暗,无论是多美的纱灯,也会减色。
同样地,很好的一支曲调,也要有很好的歌喉把它唱出来,‘工欲善其事,必先利其器’,没有很好的表达工具,无论多么美好的思想感情,也是表达得不好或表达得不完全的。
——冰心2.无论你所要讲的是什么,真正能够表现它的句子只有一个,真正适用的动词和形容词也只有一个,就是那最准确的一句、最准确的一个动词和形容词。
其他类似的却很多。
而你必须把这唯一的句子、唯一的动词、唯一的形容词找出——福楼拜七、品位语言1.横塘路——青玉案(宋·贺铸)凌波不过横塘路。
但目送、芳尘去。
锦瑟华年谁与度。
月桥花院,琐窗朱户。
只有春知处。
飞云冉冉蘅皋暮。
彩笔新题断肠句。
试问闲情都几许。
一川烟草,满城风絮,梅子黄时雨。
2.星期日闲逛了一整天,惫疲不堪地回到学校,却突然发现寂寞的教学楼显得如此的孤独和无奈,教室的黑板也失望地瞅着自己。
3.她拉开门,走了出去。
午日的阳光像一头猛兽,一下子把她光秃秃地亮在空旷里。
清晨那温情虚幻的薄雾遁去了。
肮脏的街道赤裸裸地平躺在阳光里。
她仰起头,空中的高压线,电线以及从楼群的窗子像一只只手臂倾斜伸出的众多的电话线,密密麻麻地在城市的上空铺展开一张罗网。
高大的楼群像一个个巨人傲慢地高出这张罗网,低垂着头颅俯视着她。
4.两句三年得,一吟双泪流。
——唐·贾岛吟安一个字,拈断数茎须。
——唐·卢延让古人不废炼字法,然以意胜,而不以字胜,故能平字见奇,常字见险,陈字见新,朴字见色。
——清·沈德潜八、咬文嚼字示例:例1:眼(忍)看朋辈成新鬼,怒向刀边(丛)觅小诗。
——鲁迅<<惯于长夜过春时>>例2:林冲便去包裹里取些碎银子,把花枪挑了酒葫芦,将火炭盖了,取毡笠子戴上,拿了钥匙,出来,把草厅门拽上;出到大门首,把两扇草场门反拽上锁了;带了钥匙,信步投东, 雪地里踏着碎琼乱玉,迤逦背着北风而行。
那雪正下得( 紧 ) 。
(A大 B快 C紧 D密)——施耐庵<<水浒>>第10回例3:红杏枝头春意“浓”红杏枝头春意“闹”例4:月光如流水一般,静静地泻在这一片叶子和花上。
例5:待到学校恢复旧观。
往日的教职员以为责任已尽,准备陆续引退的时候,我才见她虑及母校前途,黯然至于泣下。
例6:比较下列句子,哪句表现力更强些?a.这女子长得柳腰桃花,真是个沉鱼落雁闭月羞花的美人!b.东家之子(女),增一分则太长,减一分则太短,着粉则太白,施朱则太赤。
c.老渔民长得高大结实,嘴巴下留着一把花白胡子。
d.老渔民长得高大结实,留着一把花白胡子。
八、实战训练:请根据特定的情景增加词语,使下面的文字表现出特定的内容。
早晨,太阳发出光芒,树上的鸟儿鸣叫着,树下的流水流向远方。
[1]要求扩展后的句子要抒发主人公欢快的心情。
早晨,温暖的太阳发出金色的光芒,茂密的树上有几只可爱的鸟儿清脆地鸣叫着,树下清澈的流水欢快地流向远方。
早晨,太阳发出柔和的光芒,树上的鸟儿欢快地鸣叫着,树下的流水叮叮当当奏着乐曲流向远方。
早晨,微风习习,暖融融的太阳发出金色的光芒,树上的鸟儿迎着金色的阳光欢快地鸣叫着,树下的流水轻快地流向远方。
[2]要求扩展后的句子要抒发主人公苦闷伤感的心情。
早晨,太阳发出凄清而冷寂的光芒,光秃秃的树上几只寂寞的鸟儿凄惶地鸣叫着,树下的流水在清冷的寒风中无言地流向远方。
早晨,太阳发出刺眼的光芒,树上的鸟儿唧唧喳喳令人烦躁地鸣叫着,树下的流水无精打采叹息着流向远方。
早晨,太阳发出冷清的光芒,树上那只离群的鸟儿不时悲哀地鸣叫着,树下寂寞的的流水懒洋洋地流向远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