爱国诗人陆游阅读答案爱国诗人陆游阅读答案【篇一:中国古代最伟大的爱国诗人陆游】txt>中国有一首家喻户晓的古诗《示儿》。
诗是这么写的,死去元知万事空,但悲不见九州同。
王师北定中原日,家祭无忘告乃翁。
这首诗是一位父亲对儿子的临终遗嘱。
诗中表达了一个行将去逝的老人至死都不忘因为外族的入侵而山河破碎的祖国,他希望自己的孩子能在祖国光复的那一天,告诉他胜利的消息。
从这首诗中,人们可以感觉到一位老诗人在人生的弥留之际强烈的爱国之心。
他就是中国古代最伟大的爱国诗人之一陆游。
陆游是中国南宋诗人,生于公元1125年。
陆游生活的时代,北方的少数民族政权金国频频向宋朝发动战争,积贫积弱的宋朝丧失了大量国土,被迫不断向南迁移,人民生活在战乱和动荡之中。
少年时代的陆游就不得不随着家人逃难,饱尝流离失所的痛苦。
陆游从小受到父亲强烈爱国思想的熏陶,很早就养成了忧国忧民、渴望国家重建的品格。
为了实现自己报效祖国的理想,他特别注意学习兵书。
20岁时,他在一首诗中写道,上马击狂胡,下马草军书,希望自己有一天能亲临战场、杀敌报国。
然而直到四十多岁时,他才有机会在军中做一名军官,实现了自己多年的愿望。
不到一年的军中生活,在陆游的生活和创作中留下了深深的烙印。
他身着戎装,来往于前线各地,抗敌将士的艰苦生活和爱国热情,极大地开拓了他的诗歌境界,豪迈而悲壮也成为他一生诗歌创作的基调。
作为一名杰出的诗人,陆游一生创作诗歌9300余首。
这些诗中大多数都是与抗击侵略者的有关的。
或者描写火热的军中生活,失衣卧枕戈,睡觉身满霜,或者寄托自己对祖国前途命运的深切忧虑和自己空抱一腔报国热情的愁闷心情。
陆游的诗歌不仅始终贯注着炽烈的爱国热情,而且同情当时人民的疾苦。
忧国和忧民的思想在他的作品里交织在一起。
他在《太息》、《秋获歌》等诗篇里,揭露了官僚和豪强对下层人民的剥削,同时又真切地写出了下层人民勤劳、善良的优秀品质。
除了诗歌作品,陆游还创作了许多优秀的散文作品。
这些作品有的记生活琐事,有的议论国计民生,有的叙述友人事迹,但都贯穿以爱国情感,有很强的感染力。
陆游一生饱经忧患,对普通人民所处的环境有充分的了解。
他的作品在反映生活的深度和广度上,都达到了同代诗人难以企及的高度。
陆游丰富的创作实践对他以后的宋代文坛产生了积极的影响,但更为显著的,还在于他强烈执着的爱国主义精神方面。
他的诗文作品,对遭受异族压迫的人民是莫大的精神鼓舞。
每当民族的生死存亡关头,人们都会情不自禁地想起这位在自己85岁的生命历程中深切关注祖国命运的诗人。
【篇二:七年级语文第四单元测试卷及答案】> 第一部分(24分)1.根据拼音写出汉字。
(4分)2. 下面的词语中有四个错别字,把它们找出来填入表中,然后改正。
(4分)春来了,阳光明楣。
绿意一直曼延到窗下的草坪,每一株嫩径都迎风伸展。
再细看那花朵,一簇簇、一团团地盛开着,在阳光的照耀下,愈发透亮,如水晶般晶莹,折射着不一样3. (1)出淤泥而不染,。
(2),相失万重云。
(3),卷舒开合任天真。
(4)雨昏青草湖边过,。
(5)无情有恨何人觉,。
(6),乾坤日夜浮。
(7),雨中留得盖鸳鸯。
(8)居高声自远,。
(9)荷叶罗裙一色裁,。
(10),禅房花木深。
4.名著阅读(5分)你看那些道童害怕,丢了皮鞭,报道:“师父啊,为头打的是大唐和尚,这一会打的都是柳树之根!”大仙闻言,呵呵冷笑,夸不尽道:“孙行者,真是一个好猴王!曾闻他大闹天宫,布地网天罗,拿他不住,果有此理。
你走了便也罢,却怎么绑些柳树在此,冒名顶替?决莫饶他,赶去来!”那大仙说声赶,纵起云头,往西一望,只见那和尚挑包策马,正然走路。
?《西游记》中的孙悟空善变。
选文中他成功将四棵柳树变成了师徒四人冒名顶替,而在小说第六回将自己变成土地庙时,却遇上了“尾巴不好收拾”的麻烦,他是怎样处理的?(1分)?大仙道:“……曾闻他大闹天宫,……”请概括孙悟空大闹天宫故事中的典型情节(至少写出两个),并指出大闹天宫的故事反映了他的什么性格。
(2分)(3)选出对名著《西游记》相关内容的表述错误的一项。
()(2分)a.孙悟空在龙宫索得金箍棒和一身披挂,惹恼了龙王四兄弟,被告到天庭。
玉帝派太白金星下界招安,封悟空为“弼马温”。
b.悟空得知“弼马温”真相,气愤之极,打伤太白星,回到花果山。
玉帝派哪吒和二郎神下界擒拿,悟空打败天兵天将,直到玉帝封他做“齐天大圣”才暂时作罢。
c.猪悟能被高太公招为上门女婿,虽然他勤谨能干,不伤害百姓,但因相貌丑陋、食量惊人,又经常飞沙走石、来去无影,所以被众人当成妖怪。
d.朱紫国的王后被妖怪赛太岁掳去,妖怪的三个金铃厉害无比,让悟空费尽周折。
酣战之际,观音菩萨赶来带走了妖怪,悟空也救回王后娘娘。
5.根据语境,在横线上补写出李刚的话。
要求语言表达简洁明了。
(3分)光明中学举办科技节,初一(3)班班主任王伟老师请李刚同学的父亲、科普工作者李大鹏在周五这天莅临学校,给同学们作科技作品制作的指导,李大鹏欣然接受了邀请。
但周五当天,李大鹏接到单位有紧急任务外出的通知,无法去学校作指导。
他让儿子将此情况及时转告王老师。
到校后,李刚对王老师说:“ 。
”第二部分(36分)阅读下面一首诗歌,完成6~7题。
(4分)游山西村陆游莫笑农家腊酒浑,丰年留客足鸡豚。
山重水复疑无路,柳暗花明又一村。
箫鼓追随春社近,衣冠简朴古风存。
从今若许闲乘月,拄杖无时夜叩门。
6.“山重水复疑无路,柳暗花明又一村”描写了怎样的情景? 在现实生活中有何意义?(2分)7.对这首诗赏析有误的一项是(2分) ( )a.这首诗是南宋爱国诗人陆游被黜官退居山乡所写,诗中赞美了山西村山好、水好、人也好的动人情景。
b.颔联写出山西村优美的环境,突出曲折幽深的特点,后成为充满生活哲理的千古名句。
c.颈联写乡俗民事,从村民的服饰、言行和习俗的描写中,展现村民勤劳俭朴的品质以及宣扬迷信、拜神求佛保佑的陋习。
作者于赞美中含蓄地表达批判之意。
d.全诗写景、叙事、抒情有机结合,充满生活气息,语言自然质朴,意境清新。
阅读下面文言文,回答8-11题(12分)绂未仕时,与吴人韩奕为友,隐居九龙山,遂自号九龙山人。
于书法,动以古人自期。
画不苟作,游览之顷,酒酣握笔,长廊素壁淋漓沾洒。
有投金币购片楮①者,辄拂袖起,或闭门不纳,虽豪贵人勿顾也。
有谏之者,绂曰:“丈夫宜审所处,轻者如此,重者将何以哉!”在京师,月下闻吹箫者,乘兴写《石竹图》。
明旦访其人赠之,则贾客②也。
客以红氍8.解释下列句子中加点的词(4分)(1)遂自号九龙山人() (2)或闭门不纳( ) ..(3)虽豪贵人勿顾也( )(4)同列语之曰( )..9.选出与例句中“以友故与之”的“以”的意义和用法相同的一项(2分)()a.有好事者船载以入b. 以实奇c.遂以名楼d. 俱以假山显10.翻译下列句子(4分)(1)丈夫宜审所处,轻者如此,重者将何以哉!(2)我非不闻之,是必于我索画耳。
11.选文表现了王绂什么样的品行?(2分)阅读下面文章,回答12-15题。
(8分)为蜜蜂建“高速公路”①在挪威,人们注意到了蜜蜂数量的下降,并为这种状况深感担忧。
他们决定建一条“蜜蜂高速公路”,在首都奥斯陆市中心为蜜蜂提供安全港。
奥斯陆的“蜜蜂高速公路”计划,即联结私人花园和政府资助建设的绿色屋顶,创建一个开花植物连绵不断的生态环境,一路有花,为蜜蜂提供食物和住所,给它们一个安全通过城市的通道。
②在奥斯陆一栋12层现代建筑的阳台上,履盖着开花的景天属植物。
这里有会计专家、业余养蜂人玛丽亚养殖的两箱蜂,4.5万只工蜂在这里栖息。
当同事们在智能化的办公室里享受午餐时,离蜜蜂只有1米远。
这个养蜂“释站”是玛丽亚和雇主、同事们集资40万克朗(约合31万人民币)建造的。
③玛丽亚说:“工蜂能存活约60天,一只工蜂一生可酿造不到一汤匙的蜂蜜。
而如果这个工作由我们来做,按最低工资,一罐蜂蜜将花费18.2万美元。
”艾格尼丝是“蜜蜂高速公路”项目的负责人,她说:“我们不断地重塑环境来满足我们的需要,却忘记了其他物种也生活在这里。
我们需要纠正这个错误。
”④挪威人还为这条全球首创的“蜜蜂高速公路”开设了网站,将周围有花的树林、原野、草地、花园、绿色屋顶一一标注,显示出“蜂路”和“驿站”,展示给公众。
点击每个标志,还会显现当地的图片、视频,这也使相关私人花园、绿色屋顶的业主备感自豪,从而提高他们保护“蜂路”的积极性。
(稼正/文,选自《新民晚报》,有改动)12.请根据本文内容,为《百科词典)撰写一个新词条“蜜蜂高速公路”。
(80字以内) (2分)13.第⑤段画线句子中的加点词“这”具体指什么? (2分)14.挪威人为“蜜蜂高速公路”计划开展了哪些工作? (2分)15.近年来,世界上许多国家都面临蜜蜂毁灭性损失的问题。
作为一个关心环境保护的中学生,请结合文章内容对解决这个问题提出至少两条合理化建议。
(2分)阅读下面文章,回答16-19题。
(12分)惟有少年心昝圣骞(1)整理书柜时,在角落里发现一旧课本,我有点好奇的想看看。
伸手一拿竟感觉有点阻力,于是稍微用力把它从书柜壁上揭了下来,只听“刺啦”一阵响。
(2)捧在手中,我慢慢地抚摸着它的苍老,几道灰白的折痕上,模糊的“昝圣骞”三个字告诉我。
这是我十岁读初中二年级时用过的语文课本。
(3)我一直认为。
自己比同龄的孩子少了许多童年的乐趣。
因为父母急盼着我成材,五岁就进了小学。
但妈妈还是嫌慢,于是又跳过了四年级,最后以小学的年龄上了初中。
正常学龄孩子的童年是随着小学毕业而毕业的。
而我的童年却一直延伸到初中。
(4)看着十岁时读过的课本。
翻开它吧,我对自己说,去找一找童年的踪迹。
(5)长期被挤压在柜壁上,书页间已没了空气,很实在,也变的难以翻动。
我尽量温柔的慢捻开相邻的两张,缓缓掀起,再轻轻放下,无声无息,全然没有翻动新书时“哗哗”的响。
这一连串的动作在我看来是如此慎重与长久,仿佛过去了一个世纪。
我不敢用力,只想轻轻唤醒一篇篇记忆深处的文章,唤醒熟睡已久的九年前的心。
一页页翻下去,仿佛是走进一片宁静的大海,波澜不惊。
九年,竟让一本书也厚重了、成熟了。
(6)穿过了《白杨礼赞》,望见了《背影》。
看到了《杨修之死》……他们都被我打上了儿时的烙印——空白处密密麻麻都是字。
小小的年纪学那样的经典,只知道把老师讲的内容赶紧写下来。
我那时大概属于“好读书,不求甚解”的那类学生吧,对课文大多是囫囵吞枣。
只是在用一片片、一行行稚嫩而工整的文字,向老师,向父母,也向自己证明:我看过了,我学过了。
这种少年苦事、少年心思,今天想来多么可爱。
(7)当众朗读,是那时语文课上的一大快事,务求读得抑扬顿挫,神采飞扬,不破句不倒句,以博得同学的羡慕,老师的赞许。
童年就是这样一个痛快的年纪,展示自己不会被说成“出风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