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文档之家› 长阳土家族独特的民俗风情

长阳土家族独特的民俗风情

长阳土家族的独特民俗风情
我生在,长在,工作在,但作为巴人土家族的后代,对我的老家——长阳土家族自治县和土家这个民族自然有些好奇。

从儿时起,只要有机会回到老家,都会对土家这个民族独特的民俗风情做一番探究。

发祥佷山的民族一定有“奇”
八百里清江横穿长阳,人类在清江流域的活动从未停止。

据史料记载,在旧石器时代,大约在18.5万年的“长阳人”洞穴中,茹毛饮血,生息繁衍;新石器时代,巴人著名首领廪君披荆斩棘,开疆扩土,成为一方部落首领,这就是土家族的祖先。

位于长阳土家族自治县县城西南约30公里,距清江隔河岩水电站25公里有一座山,名为武落钟离山,又称佷山。

相传,武落钟离山是巴人祖先廪君诞生及掷剑称王的地方。

整个山体若浮湖面,山下四面环水,碧波荡漾,岛上五峰错落,巉岩磷立,巴人遗迹犹存。

《后汉书》中关于巴人祖先廪君是这样记载的:"巴郡南郡蛮,本有五姓”。

“巴氏、樊氏、瞫氏、相氏、氏,皆出于武落钟离山。

其山有赤黑二穴,巴氏之子生于赤穴,四姓之子皆生黑穴。

"
巴人首领廪君就是从这里率领他的部落走向四方的。

一直以来,武落钟离山被视为湘、鄂、川、黔等地土家族人寻根祭祖的圣山,朝拜者络绎不绝。

土家人的独特,表现在民族的性格上,他旷达又哀怨,他野性也
贤淑,他粗犷还细腻,他理性并感性,他有自己的语言,却没本民族的文字。

三峡大学经济管理学院田华在《从土家人的性格看土家文化性格》中写道:“土家文化所表现出来的容是丰富多彩,博大精深的。

其从性格表现出来的外显,笔者认为有如下容:旷达与哀怨,野性与贤淑,粗犷与细腻,理性与感性。


土家姑娘出嫁一定要“哭”
长阳土家族民俗民风多种多样,有哭嫁、跳丧舞(打丧鼓)、摆手舞、吹打乐、花鼓子、南曲等等,其中哭嫁可谓是中式咏叹调。

在土家族,姑娘出嫁是一定要哭的,而且是一门传统艺术,有着渊远的历史。

而今土家族也和其他民族一样,婚恋自由,传统的哭嫁现象逐步表现并发展成为一种容丰富的文化现象。

哭嫁是土家人婚礼的序曲。

亲朋好友前来送别,新娘要哭;娘家人为新娘置办了嫁妆新娘也要哭;新娘出嫁的当日更要哭。

因为,哭是一种友好,哭是一种礼貌,哭是一种难舍难分的情感倾述。

哭的形式可以是以歌代哭,以哭伴歌,歌词有传统模式的,也有触景生情即兴创作的。

会哭的姑娘一个月不哭词不带重复,哭祖先、哭爹妈、哭兄嫂、哭姐妹、哭媒人、哭自己;哭过去、哭现在、哭未来。

哭嫁的高潮当属新娘出嫁的日子,新娘会邀请几位要好的未婚女伴,陪着新娘哭,哭的容主要是叙述姐妹友情,也有相互鼓励、劝慰的话语。

哭嫁歌听其音是哭,究其谱却是唱,土家姑娘是用“哭”这样一种形式在倾诉心中的情感,琢其蕴则意蕴丰富。

由国家一级导演友龄执导,郭凯敏、马以、倪青、雷婷等知名演
员主演的《哭嫁》,是以土地革命战争时期为背景,由一个家庭哭嫁引出,讲述土家儿女舍生冒死营救汉族红军女战士、展现土汉儿女团结一心、为革命赴汤蹈火的感人故事,这也是国家非物质文化遗产“哭嫁”首次以影视剧作的形式登上大银幕。

土家遇亡人一定要“跳”
跳丧舞,又称打丧鼓,土家族语为“撒叶儿嗬”。

是土家族特有的一种古老的丧葬仪式,主要流行于清江流域的土家族地区。

这种舞蹈源远流长,滥觞于晋南北朝的“歌丧”。

隋唐时期,土家族先民有“其父母初丧,击鼓以道哀,其歌必号,其众必跳”之俗。

至今,土家族死了老人以后,附近乡亲皆来跳丧。

少则百人,多达几百人上千人观看和参与跳丧。

其表现形式是一人(掌鼓者)执鼓领唱,其他人合唱,边歌边舞。

这种祭祀歌舞,在古代巴人后裔土家族的聚居区世代沿袭,千古不绝。

村中某家老人过世,闻讯的乡民都会放下手中的活路前来打丧鼓,通宵达旦,这叫“人死众家丧,一打丧鼓二帮忙”。

“半夜听到丧鼓响,不知南方或北方,你是南方我也走,你是北方我也行,我也走,我也行,打一夜丧鼓陪亡人”。

在表达“人死众家丧,一打丧鼓二帮忙”族团结的同时,更显现出“家有亡人一定要跳”这种亦歌亦舞悼念亡者的独特方式,它是土家族先民巴人在长期生产与生活中所形成的独特习俗,世代相传,保持着浓厚的巴人遗风。

跳丧舞虽哀而不悲,往往以欢快之歌舞表现,这就是土家族“打丧鼓”民族性格的表现。

在长阳,跳丧舞这种古老的丧葬仪式,已发展成一种特有的土家文化艺术。

在城关长阳广场上,每到傍晚都可以看到少者几百人多着上千人同台而舞,人随鼓动,鼓随人响,时而悲悲切切,意长悠扬,时而火暴劲舞,粗犷豪放,歌声鼓声脚步融为一体,脚跟鼓点鼓跟脚,气势磅礴。

杀年猪格子肉一定要“蒸”
土家族农村冬至前后,家家户户都要杀年猪,有请亲朋好友邻里乡亲吃“年猪饭”的习俗,又称“吃血蕻子”、“吃蒸肉”或“抬格子”。

每当杀年猪时,男人们在门前杀猪刮毛,剁肉洗肠;女人们在房烧火做菜,招待客人;孩子们嬉戏打闹,好不热闹。

年猪饭主菜是格子蒸肉,由五花肉、瘦肉和排骨组成,下面垫着老南瓜或土豆。

一旁点缀着炒猪血、蒸干鱼、炸土豆片、大骨汤四盘特色菜,以及豆瓣酱、豆腐乳、辣椒酱、泡菜四碟凉菜,令人垂涎欲滴。

在过去,土家村民一年才杀一次猪,也没有农贸市场,腊月杀猪后,要保持在一年家中有肉,烟熏腊肉就成了农家传统。

“屠宰年猪九九天,松枝柏叶燃香烟。

夜熏日烤凝山味,腊肉味超鲜肉鲜。

”烟熏腊肉久藏不腐,腊香味美,煮熟切片,瘦肉棕红有泽,肥肉油而不腻,上席佐餐均宜,是土家人的最爱。

盛宴“十碗八扣”一定要“吹”
“十碗八扣”是长阳土家族的传统盛宴,凡有红白喜事、款待贵宾“十碗八扣”都会出现,并配以响匠(土家人特有的吹打乐队俗称
响匠)伴奏,吹鼓手先是吹出长号,而后唢呐吹出欢快的《菜调子》,好不热闹,这就是“十碗八扣一定要吹”。

所谓“十碗八扣”,是指十碗菜中,除第一碗的头子和最后一碗汤以外,其余八碗都属于“蒸菜”,上菜前将菜碗反扣装盘。

这十碗菜分别是头子、笋子、鸡子、鱼、蒸肉、羊肉、丸子、肚子、正肉和汤。

头子即肉糕,垫之粉条、黄花和木耳之类;笋子有海参、鱿鱼,以笋子垫底;鱼的垫菜是莲米或花生;蒸肉的垫菜为洋芋或南瓜;羊肉的垫菜为豆腐;丸子多以瘦肉加豆腐做成;肚子的垫菜为豆芽或黄瓜;正肉(类似扣肉)的垫菜为豆豉;汤则由虾子或肉丝做成。

第一碗是最好的一道菜,以肉糕、粉丝、肉丝、黄花、木耳等做成,故第一道上席。

而最后一碗汤又叫“醒酒汤”,用于酒醉饭饱之后醒酒,所以放在最后。

在土家,隆重的宴席才上十碗八扣,上莱时按顺序一碗一碗地上。

上第一碗时,大盘手(类似跑堂的)高喊一声“大炮手……”,长长的拖腔直到席前,随之鸣炮,三通炮响,长号齐鸣,响匠吹起欢快的《菜调子》(每道菜都有一个固定的《菜调子》),主人开始敬酒。

出第二碗菜时,大盘手高喊“顺……”第二个《菜调子》又吹起。

直到上完十碗菜,大盘手一声“齐……”后,响匠吹《下席调》,此席毕。

客人坐席的席位上下左右,各分大小。

十碗菜在桌上放也有规矩,或摆“四角扳爪”或摆“三元及第”。

除十碗菜以外,上下还要配腌菜碟二个,为客人解酒解腻。

民族小吃一定会“精”
“民以食为天”,长阳土家小吃、菜肴可谓花样百出,令人目不暇接。

每每回到家乡,餐桌上的每道菜,哪怕是家家常吃的炕洋芋或是下饭小菜都是那么精挑细作,香气扑鼻,回味无穷。

“刮皮洋芋煮均匀,文火慢煎翻复勤。

漆籽油香酥爽口,巴乡以外哪乡寻?”可见长阳土家抗洋芋的特别。

“炕”是长阳土家的方言,是煎炒焖炸之外的一种烹调方式。

“洋芋”就是土豆。

在长阳有句俗话,“高山的洋芋低山的苕。

”长阳是山区,高山的洋芋低山的红薯特别好吃。

长阳是山歌之乡,那里流传着这样一首情歌,“情哥来得稀,没得么之吃,炒一盘包儿菜(包菜),炕一碗香洋芋”。

在的街头,经常也可以看到炕洋芋的小摊贩,但吃起来就是找不到家乡炕洋芋的那种感觉,其原因就是长阳炕洋芋来源精挑细作。

所谓精挑,就是要选海拔在1000米以上高山出产的洋芋,以火烧坪、黄柏山出产的最优,要选个头小且大小均匀的;炕洋芋的油一定要漆油(漆树果实炸出来的一种植物油),其次是菜籽油。

所谓细作,洋芋刮皮,要放水里浸泡一段时间再放在锅里煮,煮的时候一定要掌握好火候,半生不熟为最好,生了不易炕的香酥,熟了在炕的过程中容易碎。

柴火锅里摸上漆油,将煮好的土豆倒进锅里,文火,翻来复去炕上20分钟左右,待表皮炕得焦黄,再放进盐,香葱,拌匀即可。

也可根据个人喜好加入其它佐料,如胡椒、孜然等。

炕洋芋要有耐心不能着急,火要小,慢慢炕,时间越长越香酥,味越长。

若村里有一家在炕洋芋,整个村子都可闻到洋芋的香味。

一般人在土家是吃不到炕洋芋的,除非主人没把你当外人。

因为土家炕洋芋是不能上正席的,客人要吃到炕洋芋,除非主动提出要求,一旦客人有要求,东主必定乐意做,并保管你吃得满意。

长期以来,土家族人与其他民族杂居,尤其是改革开放以来,民族文化的融合,加速了土家人在生活习俗和民族文化上的“汉化”,很多民族民俗古风逐渐淡出,如典雅的长阳南曲、婀娜多姿的花鼓子等许多民族文化艺术后继乏人。

但欣慰的是,近年来,长阳县牢固树立“创新、协调、绿色、开放、共享”五大发展理念,深入推进“生态立县、产业强县、开放活县、富民稳县”的战略,主动适应经济新常态,经济社会保持了稳步提升、持续向好的发展态势。

我相信家乡的明天一定会更好,民族民俗古风会发扬光大。

相关主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