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等教育自学考试中国古代文论选读自考复习资料目录第一章先秦 (2)第二章两汉 (2)第三章魏晋南北朝 (2)第四章唐代 (4)第五章宋代 (4)第六章金代 (6)第八章明代 (6)第九章清初至清中叶 (6)第十章近代 (7)“文以气为主,气之清浊有体,不可力强而致。
”是谁提出的?如何理解?(论述题)“文以气为主,气之清浊有体,不可力强而致。
”曹丕说的气,指的是作家的气质、修养,是在文学创作中起着决定性作用的东西。
“文以气为主”既包含了作家的创作决定于他的气质修养的意思,也有着文章的好坏决定于体现在文中的“气”的意思,所谓“体气高妙”。
至于气是怎样来的,从全文来看,至少有学习———“斯七子者于学无所遗”,环境影响———如“齐气”的因素。
曹丕把气分为清浊两类,虽不很全面清楚,但他注意到了作家个别差异对创作特色和成就的影响,指出对作家的品评应考虑到作家的思想性格特点,客观上也涉及了有关创作风格的问题。
较常考得背《文赋》★《文赋》(名词解释)陆机的《文赋》是中国文学史上第一篇完整系统的文学理论作品。
《文赋》的论述,主要是围绕文章的写作,即创作论的问题展开的。
依次讨论了创作动机、文章构思、立意撰辞、文体特征、作文要领、感兴发生、文章功用等问题。
很常考必背陆机的文艺理论★★陆机认为,文章要做到意辞俱佳,应注意哪四个问题?(简答题)陆机论述了文学创作中的具体要领和问题。
他认为,文章要做到意辞俱佳,应注意四个问题:一是通过斟酌考定,使辞意相当。
二是片言居要,突出主题。
三是务去陈言,力求创新。
四是注意文章风格统一的同时,以精彩辞句使全篇增色。
简述陆机指出的文章写作中常见的五种弊病。
(简答题):一是篇幅短小,未足成文。
二是美丑混杂,失去和谐。
三是重词轻情,流于空泛。
四是迎和时俗,格调低下。
五是清空疏缓,缺少文采。
而规则的运用,需要“因宜适变”,不同的人、不同的文章可以有不同的构思。
很常考必背文心雕龙★★试述《文心雕龙》。
(论述题)《文心雕龙》是我国第一部系统阐述文学理论的专著,清代章学诚称它“体大而虑周”。
它体制完备周详,论述深刻精微;在魏晋南北朝文学批评和理论研究日益繁荣的局面下,集诸家之大成,成一家之学说,取得了空前的成就,是中国古代文化的宝贵遗产。
《文心雕龙》全书五十篇,分上下两部分。
上部分论述文学的基本原则,阐明各种文体的源流。
下部分主要讨论文学创作问题,是全书的精华部分。
《神思》是全书的第二十六篇,即下篇的第一篇,是《文心雕龙》创作论的纲领。
较常考得背《诗品》★简述《诗品》。
(简答题)《诗品》又称《诗评》,评用以显优劣,品用以定品第。
分上、中、下三卷,列入作家人,分为三品,并加上评语。
对于《诗品》的写作宗旨,钟嵘在《诗品序》中作了详细的说明。
《诗品序》大致可分为两部分,前半部分综述了古代诗歌发生、发展的过程,后半部分说明了《诗品》的品评原则和编排体例。
在这篇序言中,作者针对当时诗坛上的不良风气,提出了自己对诗歌的创作、功能、批评等问题的看法。
很常考必背《戏为六绝句》★★简述《戏为六绝句》中,杜甫对南北朝后期与唐初的几位作家的评价,表现出的特点。
(简答题)这组诗主要谈论了南北朝后期与唐初的几位作家,杜甫对他们的评价,表现出这样两个特点:一是用历史的、发展的眼光看待前代作家。
他指出“王杨庐骆当时体”,反对用今人的标准去衡量古人。
二是用全面的、辩证的眼光看待前人。
对一位作家要看他的一生,不能只看一段;要看他整体的创作,不能只盯住某一个方面。
关于如何学习、继承前人,杜甫的态度是既要批判,也要继承;既要区别优劣,又要全面学习。
杜甫能在创作上取得的前无古人的成就,绝不是无意得来、偶然而成的。
较常考得背《答洪驹父书》★简述《答洪驹父书》的主要内容。
(简答题)首先,黄庭坚重视诗文篇章结构的惨淡经营,讲究句法字法的精意锻炼,他曾反复申述“文章必谨布置”、“句法清新俊逸”、“安排一字有神”等等。
其次,北宋一代,文坛大多重视和强调创作要有学问根底,一些诗歌流派如西昆派、江西诗派在这方面表现得更为突出。
第三,引人注目的是黄庭坚在本篇中对苏轼的“短处”给以了批评:“《骂犬文》虽雄奇,然不作可也。
东坡文章妙天下,其短处在好骂,慎勿袭其轨也。
”很常考必背《词论》★★★★试述《词论》。
(论述题)李清照的《词论》或称《论词》,乃词家论词,显示了作者非凡的才识和独特的判断力。
《词论》虽长不过七百字,但作者历数源流、评说当今,对词体的特征作了概括而又有分析的说明,明确提出词“别是一家”的著名论断。
《词论》对词协律可歌方面给予了特别的强调。
作者认为,从音律方面讲,歌词必须协律能够合乐歌唱。
因此不仅要推敲平仄四声,还要讲究发音的部位,辨明清、浊、轻、重。
在强调词的音律特点的同时,作者又针对具体词人词作的缺点提出批评,表明了自己对词作情调和表现手法方面的观点。
在我国文学史上,在李清照之前,女性有卓越文才者寥寥可数;能够基于创作经验总结为理论著述的,在李氏之前几乎空白。
因此,《词论》不仅是宋代词坛上有自己独到见解、有组织、有条理的第一篇论词专文,而且是我国古代批评史上第一篇女性作家的文学批评专论,其在词学乃至整个文学批评史上有其重要意义,具有开创之功。
很常考必背杨万里的文艺观★★简述杨万里的文艺观。
(简答题)杨万里的诗歌创作,也是先由江西诗派得其诗法,然后摆脱束缚,自成一家的。
杨万里认为,历代诗人成就各有高下,表现手法因人而异,其关键在于艺术上如何表现,亦即其诗是否有内涵有深味。
杨万里认为,诗之所重在词、在意、在味,而尤重在“味”。
诗歌的艺术特点,不只在词藻的工丽和包容的意义,更在通过造语遣意,显示出弦外之音,令人感到一种含蕴深远、品味不尽的风味。
很常考必背《沧浪诗话》★★试述严羽的《沧浪诗话》。
(论述题)《沧浪诗话》由《诗辨》、《诗体》、《诗法》、《诗评》、《考证》五部分组成,末附《答出继叔临安吴景仙书》,说明立论的主旨和特色,可视为作者的自序,这五章加一序,密切关联,成为严密的体制。
严羽的《沧浪诗话》是宋代诗话的压卷之作,其贡献与影响是很大的。
他从“自家实证实悟”中意识到的形象思维与逻辑思维的区别,在诗歌理论发展史上,确为独到之见。
其第一义之悟为明代前后七子拟古主义之先声;其“妙悟”说又为清代王士祯“神韵说”之所祖,文中提倡诗歌艺术美的多样化,要求诗歌气象万千的论述也为后世充分肯定。
很常考必背严羽的文艺观★★试述严羽的文艺观。
(论述题)“妙悟说”是严羽诗歌理论的核心问题之一。
诗道“惟悟乃为当行,乃为本色”,他借用佛家“妙悟”二字,旨在用来说明对“诗道”即诗歌本身的特殊规律的精深认识和领悟。
只有真正认识了诗歌的特征,掌握其特殊规律,才称得起“本色”“当行”,也只有学诗到了“妙悟”之境,掌握了诗歌的特殊规律,左右逢源,头头是道,写出好诗。
所以严羽强调“入门须正”、“立志须高”、“以识为主”、学诗要广、参诗要熟。
严羽指出悟入之境有“第一义之悟”与“透彻之悟”。
所谓“第一义之悟”,作者认为学诗必须向一流的、“上乘”的作家作品学习,其所得之悟,乃是第一义之悟。
严羽的“别材”“别趣”说是一个引起后世长期争论不休的问题。
在严羽的诗歌理论体系中,“别材”“别趣”说与“妙悟”密切关联,学诗之所以要妙悟,是因为诗歌具有独特的艺术特征,作为诗人要具有认识和掌握这些特征、规律的特殊能力。
只有深明“别材”“别趣”之旨,才可能达到“妙悟”之境。
第九章清初至清中叶很常考必背第五才子书法(选录)★★★★试述《第五才子书法》的主要观点。
(论述题)一、金圣叹在《读第五才子书法》里,认为作为文学作品的小说与史传文有着不同的特点。
(一)“《史记》是以文运事”;“《水浒》是因文生事”。
这也就是说,历史必须严格尊重事实,小说则可以在事实的基础上进行虚构和夸张。
(二)“一部《史记》,只是‘缓急人所时有’六个字,是他一生著书旨意。
”《水浒》“只是贪他三十六个人,便有三十六样出身,三十六样面孔,三十六样性格,中间便结撰得来。
”(三)《史记》是从事件出发;《水浒》则以人物性格为中心。
历史只能在事实的基础上斟酌损益;而小说可以“结撰”,即容许缀合抒写。
二、金圣叹还十分重视典型形象的塑造。
三、在金圣叹的评语中,还不止一次提到语言的性格化的重要性。
四、金批中还论述到景物描写、心理描写,对《水浒》的结构作了深入的分析,总结出许多重要的艺术规律。
很常考必背闲情偶寄词曲部(选录)★★★★试述《闲情偶寄词曲部》的主要内容。
(论述题)(一)他提出结构第一、词采第二、音律第三、宾白第四、科诨第五、格局第六(仅节选结构、词采)的看法,主次分明,自成一说。
认为戏曲作品首先在于主题鲜明,结构严整;词采、音律等等,都是为主题、结构服务的;“未有命题不佳,而能出其锦心,扬为绣口者也”;作剧之前,必先立好间架,制定全形,若急于拈韵抽毫,“当有无数断续之痕”,终将失败。
(二)论结构,《戒讽刺》主张不借戏曲攻击他人、泄己私愤;《立主脑》强调主题思想的重要和主要人物事件的突出;《脱窠臼》提倡独创,反对盗袭;《密针线》、《减头绪》是要布置严紧,主线分明,关于联络穿插,不能有任何破绽和矛盾;《戒荒唐》是说戏曲要合于人情物理,不必以怪异为奇;《审虚实》初步讨论到古今题材处理和典型性格问题。
(三)论词采,《贵显浅》认为“文章做于读书人看,故不怪其深;戏文做于读书人与不读书人同看,又与不读书之妇人小儿同看,故贵显浅不贵深”;《重机趣》主张不但要有生形,而更重要的是要有生气;《戒浮泛》强调贵显浅并不是一味粗俗,“情自中生,景由外得。
……妙在即景生情”;《忌填塞》反对“借典核以明博雅,假脂粉以见风姿,取现成以免思索。
”从人物性格和艺术形象来谈语言技巧,很有意义。
很常考必背《原诗》★★★简述叶燮的《原诗》。
(简答题)叶燮的《原诗》是一部较有完整体系的论诗著作,这里选录的一段,阐明诗的本源,是全书理论的核心。
一、指出作诗之本在于理、事、情。
理、事、情是存在于事物本身的,天地间任何事物,都有其理、事、情可言,“三者缺一不成物”。
二、本于理、事、情以论诗,对于法的问题叶燮有着一种比较正确的看法。
一方面他认为诗文之道,从另一方面来说,法本于理、事、情,“不能凭虚而立”,则“法者定位也,定位不可以为无”。
较常考得背词综序★简述《词综序》。
(简答题)清代“浙派”词创始于朱彝尊。
汪森为朱氏《词综》作这篇序可以说是“浙派”的理论基本。
主要论点有二:(一)抬高词体的地位,说不应称词为“诗余”。
(二)提倡南宋姜夔词,说它醇雅的作风,足以挽救晚唐以来的词弊。
治之关系★(1)梁启超这篇《论小说与群治之关系》,是近代资产阶级改良主义者关于小说理论方面具有纲领性的文章。
(2)他赞扬了一些古代优秀的小说戏曲,但也抨击了一些作品的内容,认为其陷溺人心,败坏国民道德,在于宣扬升官发财的状元宰相思想、迷信落后的妖水狐鬼思想,以及淫靡无聊的佳人才子思想等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