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文档之家› 肌力训练

肌力训练

.
第二节 常用的训练方法(掌握)
一、按照肌肉收缩方式分类的肌力训练方法 ❖ 等长训练 ❖ 等张训练 ❖ 短暂最大负荷训练 ❖ 等速训练
.
(一)等长训练
1.适应症:一般情况下肌力在2-5级都可以进行等 长收缩训练。
2.训练方法:“tens”方法; 多角度等长训练;
.
(一)等长训练
“tens”方法:每次肌肉收缩10S后休息10s,重 复10次为一组,重复10次为一组,每次训练10组 。
.
轮椅上肌力增强训练方法
.
平衡杠上肌力增强训练方法
.
2.训练方法
徒手或器械抗阻 向心性收缩或离心性收缩训练
.
等长训练和等张训练区别点
.
(三)短暂最大负荷训练
1.适应症 肌力在3-5级的患者均可以进行短暂最大负荷训
练。 2.训练方法
等长收缩和等张收缩相结合的肌肉训练方法。
.
(四)等速训练
.
(2)加重物抗阻力主动训练
直接用手拿重物或把重的东西系在身上进行练习。
.
(3)重锤与滑车抗阻力主动训练
用重锤做阻力,用滑车改变牵引的方向;牵引方 向与肢体成90°直角,使肌肉产生最大力量。
.
4.弹簧抗阻力主动训练
用弹簧的弹性做阻力进行肌力训练。
.
5.摩擦抗阻力主动训练
该训练不是抗阻力运动的常用方法。
第四章 肌力训练
.
第一节 概 述
肌力是肌肉在收缩或紧张时所 变现出来的能力,是肌肉发挥 其生理功能的形式。
.
第一节 概 述
肌肉耐力是指肌肉持续一 定强度的等长收缩,或者 做多次一定强度的等张( 速)收缩的能力。
.
(一)影响肌力的主要因素 (熟悉)
1. 肌肉的生理横断面 2. 肌肉的初长度 3. 肌肉的募集 4. 肌纤维走向与肌腱长轴的关系 5. 肌肉收缩方式及收缩速度 6. 年龄和性别 7. 心理因素
.
1.徒手或器械抗阻
仪器设备 — 自由重量,如哑铃、沙袋、实心球;弹性
阻力装置。 — 滑轮系统。 — 等张力矩臂组件,如股四头肌训练器等。 — 可变阻力装置。 — 功率自行车。 — 阻力交互训练组件。
.
.
股四头肌训练椅
.
上肢训练器
.
功率车
.
弹力带
.
利用器械进行的肌力增强训练方法
垫上肌力增强训练方法
等速运动在关节活动范围内的每一点上都能给肌肉提 供合适的阻力,使肌肉保持合适的张力和收缩力;保 持张力和收缩力的平衡,使肌肉得到充分收缩,较好 的增强肌力。
.
等速肌力测试系统
.
1.适应症
对于肌力低于3级的患者,可以先在持续被动活 动模式(CPM)下进行助力运动,以进行肌肉的早 期训练;
对于肌力为3级以上的患者可以选用向心性肌力 训练和离心性肌力训练。
≥3级时,应考虑用抗阻训练方法。
.
2.超量恢复原则 (掌握)
超量恢复是指在适当的训练后,肌肉或肌群产 生适度的疲劳。 疲劳恢复节段
.
2.超量恢复原则 (掌握)
.
2.超量恢复原则
根据此原则,训练时应注意: 1. 肌肉训练时要引起一定肌群的适度疲劳。 2. 增强肌力需要肌肉在一定的负荷下做功。 3. 肌肉训练要掌握适宜的训练频度。
的一种方式,主要适用于关节和周围软组织损 伤后关节活动受限的疼痛患者。
.
二、根据肌肉残存肌力情况可采用的训练方法
传递神经冲动训练 助力运动 主动运动 抗阻力运动
.
(一)传递神经冲动训练
1.适应症:适用于肌力0-1级的患者。 2.训练方法: 引导患者做主观努力,通过意念的方式,竭力
去引发瘫痪肌肉的主动收缩。 对0-2级肌力增强训练较多利用肌电刺激的生物
不宜进行等张或等速肌力训. 练。
(二)临床应用—注意事项(掌握)
(1)选择正确的运动量和训练节奏 (2)注意无痛训练 (3)注意心血管反应 (4)注意调节阻力
.
.
.
(5)避免代偿运动的出现
臀中肌肌力弱的患者做髋外展时,腰大肌和髂 腰肌出现代偿,出现大腿的外旋和屈髋。
.
(5)避免代偿运动的出现
反馈训练方法。
.
.
(二)助力运动
1.概念 指在外力辅助下通过患者主动收缩肌肉来完成
的运动或动作,辅助力量由康复治疗师或者患 者的健肢提供,有条件的也可以利用器械、引 力或水的浮力来帮助完成。
.
(二)助力运动
2.适应症 适用于肌力较弱尚不能独立自主完成全关节活
动范围的部位,进行此类运动逐步加强肌力。
把大腿置于中间位置,然后在进行外展动作。
.
(5)避免代偿运动的出现
髂腰肌和股四头肌肌 力弱的患者,当屈髋 时,出现缝匠肌的代 偿。表现为屈髋同时 出现外展外旋。
.
(5)避免代偿运动的出现
屈髋同时控制大腿的 外展、外旋,从正前 方做屈髋训练。
.
(二)临床应用—注意事项(掌握)
(6)做好详细记录 (7)对患者进行讲解和鼓励
法 抗阻力方法
.
3.增强肩外展肌群肌力(肌力≥3级)
主动肌 患者体位 治疗师位置及手
法 抗阻力方法
.
3.增强肩外展肌群肌力(肌力≥3级)
主动肌 患者体位 治疗师位置及手
法 抗阻力方法
.
4.增强肩内收肌群肌力(肌力<3级)
主动肌 患者体位 治疗师位置及手
法 抗阻力方法
.
.
3.前臂旋后肌群训练(<3级)
主动肌 患者体位 治疗师位置及手
法 方法
.
3.前臂旋后肌群训练(≥3级)
主动肌 患者体位 治疗师位置及手
.
2.训练方法
(1)等速向心肌力训练 使最常用的一种肌力训练方式。 由于等速仪器能提供不同的运动速度,因此可
根据不同病情需要,选择一系列不同的运动速 度进行肌力训练。
.
2.训练方法
(2)等速离心肌力训练 等速仪器可提供向心收缩/离心收缩、离心收缩
/离心收缩两种训练方式。
.
2.训练方法
(3)短弧等速肌力训练 是指再限定运动活动范围内进行等速肌力训练
主动肌 患者体位 治疗师位置及手
法 抗阻力方法
.
6.增强肩外旋肌群肌力(肌力4.5级)
主动肌 患者体位 治疗师位置及手
法 抗阻力方法
.
二、肘部和前臂肌群的肌力训练
屈曲:肱二头肌、肱肌、肱桡肌 伸直:肱三头肌收缩引起 前臂旋前:旋前圆肌、旋前方肌 前臂旋后:肱二头肌、旋后肌
.
1.屈肘肌群肌力训练(<3级)
.
(二)临床应用—禁忌症(掌握)
1. 全身有严重感染和高热患者。 2. 严重的心脏病患者,如快速性心律失常、心力衰竭等
。 3. 皮炎、肌炎发作期、严重肌病患者,不宜进行高强度
或抗阻训练。 4. 局部有活动性出血,不宜进行局部肌肉训练,以免加
重出血形成血肿。 5. 骨折后只行石膏外固定、骨折端未形成牢固骨痂时,
S-E-T悬吊运动训练是 一种运动感觉的综合训 练系统,强调在不平稳 状态下进行运动,可加 强中央躯干肌肉、髋部 等深层肌肉力量,提高 身体在运动中的平衡、 控制能力和稳定状态。
.
S-E-T悬吊训练
S-E-T悬吊系统常用于各种骨 骼肌肉慢性疾病与骨关节术 后的功能康复训练以及运动 员核心力量素质的加强训练 、专项功能性训练与运动损 伤后的恢复性康复训练,也 广泛应用于普通人群的预防 保健、老年人的强身健体和 残疾儿童的运动感觉综合能 力训练等方面。
主动肌 患者体位 治疗师位置及手
法 方法
.
1.屈肘肌群肌力训练(≥3级)
主动肌 患者体位 治疗师位置及手
法 抗阻力方法
.
2.伸肘肌群肌力训练(<3级)
主动肌 患者体位 治疗师位置及手
法 方法
.
2.伸肘肌群肌力训练(≥3级)
主动肌 患者体位 治疗师位置及手
法 抗阻力方法
.
1.肩前屈肌群肌力训练(肌力<3级)
• 患者体位 • 治疗师位置及操作手法 • 抗阻力方法
.
1.肩前屈肌群肌力训练(肌力≥3级)
• 患者体位 • 治疗师位置及操作手法 • 抗阻力方法
.
1.肩前屈肌群肌力训练(肌力≥3级)
• 患者体位 • 治疗师位置及操作手法 • 抗阻力方法
.
2.增强肩后伸肌群肌力(肌力<3级)
主动肌 患者体位 治疗师位置及手
法 抗阻力方法
.
2.增强肩后伸肌群肌力(肌力≥3级)
主动肌 患者体位 治疗师位置及手
法 抗阻力方法
.
2.增强肩后伸肌群肌力(肌力≥3级)
主动肌 患者体位 治疗师位置及手
法 抗阻力方法
.
3.增强肩外展肌群肌力(肌力<3级)
主动肌 患者体位 治疗师位置及手
.
.
3.肌肉收缩的疲劳度原则
训练时使肌肉感到疲劳但不 应过度疲劳的原则。
过度疲劳的表现为运动速度 减慢、运动幅度下降、肢体 出现明显的不协调动作或主 诉疲乏劳累。
.
(二)临床应用—适应症 (掌握)
失用性肌肉萎缩 功能性肌肉无力 神经性肌肉萎缩 肌源性疾病时肌肉收缩功能异常 骨关节畸形 脊柱稳定性差 关节周围主动肌和拮抗肌不平衡
.
(二)肌力减低的常见原因
1. 神经系统疾病 2. 失用性肌肉萎缩 3. 肌源性疾病 4. 年龄增加
.
三、肌力训练的种类和目的
(一)肌力训练种类 1.按照不同肌力大小分类 2.按照不同肌肉收缩方式分类 3.按照不同训练目的分类
.
1.按照不同肌力大小分类
助力训练 主动训练 抗阻力训练 渐进抗阻力训练等
2.训练方法
相关主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