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文地理总结(二)第一单元区域地理环境与人类活动第一节认识区域一、区域1.概念:区域是地球表面的空间单位,它是人们在地理差异的基础上,按一定的指标和方法划分出来的。
(自然与人文;单一与综合)2.特征:(1)区域具有一定的区位特征:不同的区域,自然环境有差异,人类活动也有差异。
同一区域,区域内部的特定性质相对一致,如湿润区的多年平均降水量都在800毫米以上。
但自然环境对人类活动的影响随着其他条件的变化而不同。
(2)具有一定的面积、形状和边界。
①有的区域的边界是明确的,如行政区;②有的区域的边界具有过渡性质,如干湿地区。
(3)既是上一级区域的组成部分,又可进一步划分为下一级区域。
如,东北平原既是东北地区的一部分,又可划分为三江平原、松嫩平原、辽河平原等。
3.划分意义:进一步了解各区域之间的差异,因地制宜对区域加以开发利用。
4.区域类型:均质区、功能区二.区域特征1、整体性:2、差异性区域之间普遍存在差异,并不是说区域内部就没有差异,只不过是求大同存小异。
3、开放性:区域作为一定范围的地理空间,并不是孤立的,而是与其他区域有着各种各样的联系,包括自然要素之间,以及自然要素与社会经济要素之间的联系,使地理空间呈现开放性的特点。
第二节自然环境和人类活动的区域差异一、区域差异表现在:自然环境和人类活动的区域差异二.三大自然区的划分1 划分依据:气候和地貌2 三大自然区:东部季风区、西北干旱半干旱区、青藏高寒区第三节区域发展阶段与人类活动1.区域地理环境对人类活动的影响的一般特点:不是固定不变的,而是随着社会、经济、技术等因素的改变而改变。
2.区域发展一般分为四个阶段,分别为初期阶段、成长阶段、转型阶段和再生阶段。
第二单元走可持续发展之路第一节人地关系思想的演变三种理论:地理环境决定论、人类中心论、人地伙伴论第二节可持续发展的基本内涵⑴定义:既满足当代人的需求,又不损害后代人满足其需求能力。
⑵内涵:经济持续发展、社会持续发展和生态持续发展。
三者相互联系、相互制约,共同组成一个复合系统。
(教材33页图2-2-2)(1)经济的可持续发展——条件(2)社会的可持续发展——目的(3)生态的可持续发展——基础⑶原则:①公平性原则。
包括代内公平和代际公平。
同代人之间、人与其他生物种群之间、不同国家和地区之间。
②持续性原则。
③共同性原则。
④阶段性原则二.可持续发展从观念走向实践:第三节中国可持续发展之路一.中国走可持续发展道路的必然性①庞大的人口压力(人口基数过高,每年新增人口多,每年有高达1/4的新增产值被用于养活新增的人口。
)②资源短缺令人担忧(优→自然资源种类多、总量大、类型齐全。
问题→a庞大的人口压力和经济迅速发展的需求;b生产技术和工艺水平的落后,导致资源利用率低,长期存在资源的相对短缺。
)③深刻的环境危机(a人口众多,人均资源少,自然环境面临极大的危机。
b一方面以城市为中心,大气、水体、固体废弃物、噪声等环境污染在发展,并迅速向农村蔓延。
另一方面,水土流失、荒漠化、森林和草地资源减少、生物多样性减少为特征的生态破坏的范围在扩大,程度在加剧。
)二.中国制定的一系列可持续发展的战略1.人口战略:(1)我国面临的人口问题:人口众多、人口素质较低、人口结构不合理,以及人均自然资源占有量少等问题,严重制约了中国的可持续发展。
(2)采取措施:一方面要严格控制人口的数量,加强人力资源开发,提高人口素质,充分发挥人们的积极性和创造性;另一方面,要合理地利用自然资源,减轻人口对资源和环境的压力,为可持续发展创造一个宽松的环境。
2.资源战略:(1)面对的问题:我国人均资源占有量少,资源利用率低(2)采取措施:为满足我国经济持续发展的需要,既要保护和合理利用有限的自然资源,又要依靠科技进步充分挖掘潜力,促使其增值,并在农业、工业、交通运输、生活消费等方面逐步建立资源节约型的经济体系。
3.环境战略:搞好生态建设、防治环境污染、建立与发展阶段相适应的环境保护体制。
4.稳定战略:经济发展是可持续发展的核心,它既是实现可持续发展的核心和前提,也是可持续发展的立足点、切人点和归宿点。
中国必须毫不动摇地把发展经济摆在首位,作为各项工作的中心;必须把实现可持续发展提高到国家和民族整体利益的高度,协调和组织各部门、各地方和全体公民的行动,在保证经济持续稳定、协调增长的前提下,保护自然资源,改善生态环境,坚持社会和经济长期、稳定发展。
第三单元区域资源、环境与可持续发展第一节区域水土流失及其治理一、黄土高原的水土流失及其危害1、位置及范围:位于太行山以西,乌鞘岭/日月山以东,秦岭以北,长城以南2、水土流失的危害:(1)使土层变薄.土壤养分流失。
耕地质量下降.农业单产降低。
(2)黄河泥沙含量剧增,大量泥沙沉积在下游河床.使黄河下游成为“地上河”。
(3)造成当地生态环境恶化,直接或间接诱发和加剧自然灾害的发生。
二、水土流失的成因1、自然原因(1)黄土高原的地理位置十分特殊,处在各种地理要素的相互交错地带生态环境脆弱。
(2)黄土高原的土壤质地特殊.黄土疏松,孔隙很多,黄土层极易受到流水的侵蚀。
(3)黄土高原地区降水分配不均.多集中在夏季.且多暴雨(4)自然灾害频繁.滑坡、塌陷、泥石流等时有发生加剧了水土流失。
2、人为原因:不合理的土地利用和破坏植被三、水土流失的治理1.合理利用与综合治理相结合(1)合理利用土地,调整土地利用结构,因地制宜,农林牧综合发展。
①要以水土保持为中心.压缩耕作用地,改土与治水相结合,逐步建立早涝保收、高产稳产的基本农田;②扩大林、草种植面积,改善天然草场的质量;③大力开展煤炭开发地区的复垦工作。
(2)综合治理①原则:坚持林草、工程与耕作措施相结合,经济、社会与生态效益相结合,治理与开发相结合的原则。
②目的:改善黄土高原的生态环境.配合当地群众脱贫致富,最终实现区域的可持续发展。
2.具体措施:(1)工程措施(2)农业技术措施(3)生物措施3.小流域治理:①治理方针:保塬、护坡、固沟②治理措施:工程措施、生物措施、农业技术措施有机结合【补充知识点】荒漠化防治(西北地区)1、荒漠化形成:①自然原因:西北干旱半干旱的温带大陆性气候、平地深厚疏松沙质沉积物的覆盖、大风日数多且集中②人为原因:过度樵采、过度放牧、过度农垦、工矿交通建设不注重环境保护2、荒漠化的防治:生物固沙、沙地飞播造林种草、小流域综合治理、恢复自然植被第二节资源开发与区域可持续发展一.鲁尔区发展的条件:鲁尔区的发展主要得益于其丰富的煤炭资源、离铁矿区近、充沛的水源、便捷的水陆交通、广阔的市场等因素,再加上原有的基础设施、科技力量等因素,鲁尔区成为世界上最大的工业区之一。
二.主要的工业部门:钢铁工业(主导)煤炭工业(基础)、电力工业、化学工业、机械工业三.衰落的主要原因:1生产结构单一2煤炭的能源地位下降3世界性钢铁过剩4新技术革命冲击四.整治措施1.改造传统产业,大力扶持新兴产业,实现产业结构多元化.2.治理环境污染,加强环境管理,营造绿色空间3、拓展交通,完善交通网4、发展科技,繁荣经济5、消除污染,美化环境【补充知识点】1.“振兴东北”的主要措施:①改变单一的重工业结构.发展新兴工业,发展第三产业。
②把自身生产、学习经验和科学研究相结合。
③提高自身的生产水平,淘汰一些落后的生产方式,加强自身的技术改造,提高产品技术含量。
④全面治理环境污染,提高东北的环境质量。
⑤大力拓展融资途径,引进民间资本。
⑥政府给予一定的政策上的优惠。
2.山西省作为中国的“鲁尔区”,其发展煤炭工业和钢铁工业的区位优势条件有哪些?(1)资源丰富(2)水源较为充足(3)交通运输能力不断加强。
资源的跨区域调配一、我国资源跨区域调配的概况1.资源跨区域调配的必要性⑴自然资源的区域分布是很不均匀⑵区域间的发展水平不平衡2.我国在实现资源的跨区域调配的大型工程西气东输、西电东送、南水北调、北煤南运等二、资源跨区域调配的典例——西气东输工程(知识窗)一.中国水资源的特点•数量上:“总量多,人均少”•空间分布上:“南方多、北方少,东部多、西部少”•时间分配上:“夏秋两季多,冬春两季少,各年之间变率大”二.我国缺水的原因是自然原因:如水资源时空分布不均、部分地区气候反常等。
人为原因:用水量迅速增加,浪费严重,水质污染三.解决的措施1.建立蓄水工程(时间) 2.修建跨流域的引水工程(空间)3.合理开采地下水4.科学用水,节约用水5.保护水资源,防治水污染四.南水北调1.积极意义(1)将有效缓解调入区水资源紧缺的状况,改善城乡居民的生活用水和地区的生态环境,具有巨大的社会效益、经济效益、生态效益。
2.可能带来的环境问题(1)长江径流减少,会引起海水上溯,河口地区盐度升高,影响长江下游水质。
(2)径流量减少会引起长江泥沙淤积加重,使航道淤塞。
(3)调水会对江淮沿线地区的水生生物的生长带来不利影响。
(4)东线工程范围内地势低洼.地下水位较高,天然排水条件较差,调水后土壤容易发生盐碱化。
(5)东线工程位于长江下游,沿江工业园区众多,输水沿线有油田、煤矿及工业发达的城镇,大量的污水排放会降低水质。
【补充知识点】一.西电东送⑴南部通道将贵州乌江、云南澜沧江和桂、滇、黔交界处的南盘江、北盘江、红水河的水电资源以及黔、滇两省坑口火电站的电能,开发并送往广东。
⑵中部通道将三峡和金沙江千支流水电送往华东地区。
⑶北部通道将黄河上中游水电和山西、内蒙古坑口火电站的电能送往京津唐地区。
第四单元区域综合开发与可持续发展第一节流域综合开发与可持续发展———以长江流域为例一.长江开发长江的开发、治理:①水能资源的开发:②防洪与灌溉:长江流域广,支流多,水量大。
长江流域是我国工农业生产最发达,人口最稠密的地区,是将来“南水北调”的重要水源地,但是,长江洪水对长江中下游平原的危害也很严重,防洪是治理长江的首要任务。
特别是当流域内普降大雨川江,北面的汉江,南面与洞庭湖,鄱阳湖水系三股洪水同时袭来,就会导致干流的特大洪水泛滥。
新中国成立以来,长江防洪已取得了显著成绩,如荆江河段的裁弯取直,加固了大堤,新建了一大批水库,兴建了一些分洪,蓄洪工程,上中游山区的造林,护林和水土保持工程等,三峡工程建成后,将在长江防洪方面发挥重要的作用。
③航运:长江素有“黄金水道”的美誉,干支流通航里程达7万多千米,占我国内河航道总长的2/3。
流域内资源丰富,商业生产发达,运输需求大,且与南北路的公路,铁路相交,便于水陆联运,形成了巨大的运输网,沿岸有重庆,武汉,南京,镇江,南通,上海等著名的港口,并可直接出海,与世界各大洋联系,目前,长江的水能,水资源和航运价值的开发利用率还很低,潜力十分巨大。
二、长江三峡:1、三峡的位置和范围:三峡西起重庆奉节的白帝城,东到湖北宜昌的南津关,全长204千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