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文档之家› 开题报告

开题报告

开题报告题目试论古文字中异体字之成因英文题目On the Cause of the Variants in Ancient Chinese Characters学生姓名:龙艳华学号:08344109专业:汉语言文学系别:文法系指导教师:赵勤职称:副教授二零一一年十月毕业设计(论文)开题报告毕业设计(论文)题目:试论古文字中异体字之成因学院:长江学院系:文法系专业:汉语言文学姓名:龙艳华班級: 083441 学号: 08344109 指导教师:赵勤1、课题研究的意义、国内外有关本课题的研究动态和自己的见解课题研究意义:异体字问题一直是我国文字学术界比较重视的课题。

从文字出现并成系统之时起,异体字就出现并为文字研究者重视着。

自《汉书•艺文志•六艺略•小学类》中提及:“《史籀篇》者,周时史官教学童书也,当孔氏壁中古文异体。

”到段玉裁作注《说文解字》时提到:“脃”、“膬”盖本一字异体,《篇》、《韵》皆云膬同脃。

再到建国後颁布的几期异体字整理表,无不体现着文字学界研究者对异体字的重视。

然而,在拥有众多大家研究的异体字领域却有一个关注较少的的方面——古文字中的异体字之成因。

因而,对于古文字中异体字之成因的研究具有完整文字学领域的作用。

然,因古文字中异体字之成因涉及的范围比较特殊、面比较广;理论研究的深度尚待拓展延伸;且研究成果有助于音韵和训诂两门学科的发展,故对其研究有很强的现实性和迫切性。

此外,对于古文字中异体字成因的研究能够极大、完整地再现古老汉字的历史演变过程;能够更好地让国人了解汉字承载历史文化;能够让世界知道优秀汉字文化的内涵。

所以,对于古文字中异体字成因的研究意义重大。

国内外有关本课题的研究动态:对于异体字成因的研究在国内外是比较多的,然而在古文字范畴内的研究却不多见。

在国内关于异体字的研究多半是处在古文字范畴外的,即通常为隶变後至今的汉字。

虽亦有对古文字中异体字研究的文著,但多半是比较零星未成体系的文论,或是夹杂于些许其它方面的文字研究论著之中,或是应用于大型的专门性的字典辞书研究里。

而具体对古文字中异体字成因的研究亟需以完整的,有理论体系的思想来指导。

在国外关于古文字中异体字成因的研究更是少之又少,除韩国和日本有部分汉字研究者会在一些研究古文字的著作中提到异体字成因外,几乎没有其他国家的文字研究者涉及这一领域。

而在这两个国家的那些有关古文字中异体字成因的研究中,多半是停留在对一些已有文献资料的收集整理上,缺乏创新性和理论的突破。

所以,总体上来说,国内外关于古文字中异体字成因的研究是比较少的,因而在这方面的深入研究是切实可行和必要的。

自己的见解:就我个人对探讨古文字中异体字成因而言,认为古文字中的异体字不仅有着汉字发展的一般特性,还有其独特之处。

因而对其成因的研究很有价值。

对异体字的研究不仅要有丰富的文献资料,也要有成熟的理论体系进行指导。

笔者不仅占有了大量的文献资料,而且以科学的理论方法分析异体字的成因,不论是独到的字素理论分析法,还是常规的部件理论分析法,抑或是根据地域差异及书写材料不同进行的分析方法,都力图完整地再现古文字中异体字的成因。

相信在拥有了大量真实可靠的文献材料和完整可行的理论指导下定能够剖析出古文字中的异体字之成因。

2、课题研究的主要内容、拟解决的关键性问题和预期成果研究的主要内容:本课题的主要研究在古文字中的异体字的成因问题,即在甲骨文、金文和战国文字中的异体字的成因。

拟解决的关键性问题:本论文拟解决的关键性问题是如何充分地将那些科学理论运用到对异体字在甲骨文、金文和战国文字三个不同范畴里产生的原因中去,并把握好在不同理论之间和文字阶段里分析古文字中的异体字产生原因时的区分度。

预期成果:笔者在完成此开题报告之前就在上一年度的学年论文里展开了此论文的叙写,总体来说没有偏离此次论文的整体要求。

但是现在作为毕业论文的叙写,我对原学年论文做了不小的改动,并希望在本论文中达到既融合先前的一些合理的成果,又能够有所突破而获得创新的成分。

故本论文希求在运用李玲璞先生曾仅应用於对甲骨文字形体构造研究的字素理论来研究古文字中异体字成因时有所斩获,并以此完整汉字中异体字的成因理论体系。

3、课题研究方法、设计方法或论文撰写提纲课题研究方法:文献分析法、归纳法、综合法、观察法设计方法或论文撰写提纲:绪论………………………………………………………………………………第一节古文字划分标准及相关概念…………………………………………第二节异体字的定义…………………………………………………………第三节异体字研究的目的和意义……………………………………………第四节古文字中异体字的研究成果…………………………………………第一章从字素角度分析异体字产生之原因……………………………………第一节独素造字产生的异体字………………………………………………第二节合素造字产生的异体字………………………………………………第三节加素造字产生的异体字………………………………………………第四节更素造字产生的异体字………………………………………………第二章从形体部件角度分析异体字产生的原因………………………………第一节部件错位产生的异体字………………………………………………第二节部件替换产生的异体字………………………………………………第三节文字讹变产生的异体字………………………………………………第四节简化繁化产生的异体字………………………………………………第三章从地域与书写材料差异分析异体字产生的原因………………………第一节地域用字差异产生的异体字…………………………………………第二节书写材料差异产生的异体字…………………………………………第四章异体字与其他概念体系的子的关系……………………………………第一节异体字与同形字的关系………………………………………………第二节异体字与同源字的关系………………………………………………第三节異體字與分化字的關係………………………………………………第四节异体字与分化字的关系………………………………………………第五节异体字与古今字的关系………………………………………………第六节异体字与繁简字的关系………………………………………………第五章古文字中异体字之具体分析……………………………………………第一节甲骨文中的异体字……………………………………………………第二节金文中的异体字………………………………………………………第三节战国文字中的异体字…………………………………………………一、简帛文字中的异体字……………………………………………………二、石刻文字中的异体字……………………………………………………三、货布文字中的异形字……………………………………………………四、玺印文字中的异体字……………………………………………………总结………………………………………………………………………………4、课题研究准备情况(查阅参考文献目录、完成任务所具备的条件等)本毕业论文在着手叙写前笔者已有过初步的论写,即学年论文。

对于本论文叙写所参阅的文献资料都是笔者在平时的学习生活中不断地搜集积累的,也有不少资料是来自的我的一些对文字学爱好或有研究的同学、网友和老师那里。

因为笔者对文字学比较感兴趣,所以南昌市的各个开有汉语言文学专业的学校的图书馆都曾经参访过,借阅了不少书籍,当然也摘录了不少有用的笔记。

至此,笔者拥有各类文字学参考著作数十册,有关文字学文论数十篇,以及各类字典词典和文字学的丛书十余部。

因而笔者在拥有这些参考文献的前提下,有足够的可能性性去完成本论文的叙写工作,而且笔者还得到了导师和其他师友的指点帮助。

因而本论文有能够顺利完成所具备的所有条件。

现将主要文献陈列如下:【01】陈炜湛、唐钰明:《古文字学纲要》,中山大学出版社2009年12月第2版。

【02】刘钊:《古文字构形学》,福建人民出版社2006年1月第一版。

【03】班固:《汉书》,中华书局,2002年11月11次印刷。

【04】何琳仪:《战国文字通论》,中华书局(北京),1989年4月第1版。

【05】周祖谟:《汉字与汉语的关系》,中华书局,1981年3月第2次印刷。

【06】李旼玲:《甲骨文例研究》,台湾古籍出版有限公司,2002年版。

【07】裘锡圭:《文字学概要》,商务印书馆,1998年12月第4次印刷。

【08】段玉裁:《说文解字注》,上海古籍出版社,1981年10月第1版。

【09】朱岐祥:《殷墟甲骨文字通释稿》,文史哲出版社(台北),1983年12月初版。

【10】王力:《同源字典》,商务印书馆,1982年1月第一版。

【11】王力:《古代汉语(校订重排本)》,中华书局,1999年5月第3版。

【12】郑振峰:《甲骨文字构形系统研究》,上海教育出版社,2006年8月第1版。

【13】邱滢霓:《东周齐玺印风与文字》,台湾艺术大学书画艺术学刊第2期。

【14】赵诚:《甲骨文字学纲要》,商务印书馆,1993年1月第1版。

【15】王蕴智:《殷周古文同源分化现象探索》,吉林人民出版社,1996年5月第1版。

【16】刘开田、陈靖:《甲骨文形义集释》,武汉出版社,2007年8月第1版。

【17】唐兰:《「天壤阁甲骨文存」并改释》,据北京辅仁大学1939年3月影印本影印。

【18】郑慧生:《甲骨卜辞研究》,河南大学出版社,1998年4月第1版。

【19】汤馀惠:《战国文字编》,福建人民出版社,2005年8月第2次印刷。

【20】吕浩:《汉字学十讲》,学林出版社,2002年6月版。

【21】许慎:《说文解字》,中华书局影印番禺陈昌治刻本。

【22】王宏:《先秦货币文字释读大字典》,天津古籍出版社,2006年5月第1版。

【23】陈初生:《金文常用字字典》,陝西人民出版社,1987年4月第1版。

【24】赵德鑫:《楚国的货币》,湖北教育出版社,1996年9月第1版。

【25】高明、葛英会:《古陶文字徵》,中华书局(北京)1991年2月第1版。

【26】何家兴:《玺陶文字丛释》,学术论文,2009年。

【27】陈松长:《马王堆汉简字编》,文物出版社,2006年6月第1次印刷。

【28】李孝定:《甲骨文字集释》,中央研究院历史语言研究所(台北),1960年。

【29】张守中:《睡虎地秦简字编》,文物出版社,1994年1月第1次版。

【30】张颔:《侯马盟书丛攷续》,录於《古文字研究》第一辑,中华书局,1979年8月第1版。

【31】张颌:《释篇——兼谈刀背文字》,录於《古文字研究》第十辑,中华书局,1983年7月第1版。

【32】张桂光:《古文字中的形体讹变》,《古文字研究》第十五辑,中华书局(北京),1986年6月第1版。

【33】冯胜军:《有关战国竹简国别问题的一些前提性讨论》,录於《古文字研究》第二十六辑,中华书局,2006年11月第1版。

相关主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