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语言学导论》课程建设和教学改革的总结。
本成果以《语言学导论》这门课为轴心,辐射出若干门语言学相关课程,形成在全国颇有特色和影响的语言学课程教学网络。
以前的授课对象是复旦大学外文系英语专业本科二年级学生。
从2003年初开始,复旦大学教务处把这门课转换成了供全校学生选修的基础课,并把编写相关的教材纳入了计划,经过努力,我们于2003年8月出版了别具一格颇有独到之处的《语言学新解》。
本课2003年处女班是58位学生的规模,现在每个学期三个平行班进行几百人的教学,规模的扩展实为可观,这些年来选修这门的科的学生已超过5000人。
在复旦大学教务处对这门课的建设与改革的关心和慷慨资助下,复旦大学出版社对教材的编写和出版大力提携,复旦大学外文学院的领导也给以理解和支持,在这些前提下,我们开动脑筋,提高这门课的趣味性,丰富教学内容,变换教学手段,把枯燥乏味的抽象概念通过类比或个案分析变成更具吸引力的定点知识,在广博的知识面中提纲挈领的教学法,给学生留下了深刻的印象,学生对这种思辨训练的方式评价很高。
此外,在本课程的网页上我们提供的大量便利学生学习和与教师互动的资料,包括涵盖面极广的课外阅读栏目,里面有从语音到语用的大量相关资料供学生学习参考。
本课程的负责人都有上课录像挂在网上,主要负责人除了单课录像外,还制作了课程全程录像,供学生对照参考。
在主课外还开设了研讨班和互动课程。
创新点:语言学教学多半是把语音、音系、文字等范畴所涉及的细节,按部就班地描述一遍,而我们仅收入当代语言学最有代表性或最为典型的内容,在分析上采纳“点击式”的精细讨论,放弃面上的完整,即不必包罗万象,竭力避免大篇幅的语音、文字等方面的罗列,取而代之的是触类旁通式和举一反三式的定点描述方法。
比如在分析语音特征时,不是把所有的语音和语音特征都罗列出来,而是选择最有代表性的语音分析两到三例,借用代表性较高的语音特征和比较形象的描述方法,进行象征性的分析和解释。
在介绍音位、变音等抽象概念和有关规则时,也不进行罗列,而是只介绍一到两种音位的变音过程,即力求告诉读者如何分析语音和语音系统的知识和技能,而将其他语音、语音特征、音位、变音等现象和过程,留给读者参照所教的内容和方式提出的方法自己去分析和思考。
这样做学生就有可能在弄懂最基本的概念和过程的基础上,进一步运用学到的知识去分析和理解同类中的其他语音现象和范畴。
同样,在形态学、词汇学、句法学和语义学等内容的教学中,我们也采取抛砖引玉式的分析和描述方式,我们认为,避开宽度注重深度的教学法,能达到节约篇幅和事半功倍的效果。
在教学的纵向和横向两根轴线上,显示出“别具一格”的新特点。
在横向布局方面,我们大胆地但适当地引入了认知语言学、句法语义接面分析等当代语言学研究中的热点和比较前沿的内容,并尽量用浅显的语言来进行阐述。
这样做并非是在向研究倾斜,而是起开拓视野、提高思辨能力的作用。
教学有关部分还涉及到英汉对比思考,此举是为了让读者能进一步了解不同语言之间的共性和个性以及在相关的语言现象的表层背后的深层运作机理。
在介绍语言学基本概念的基础上,还在局部适当加入作者自己的思考、分析和研究。
应用情况在教学中,我们把社会语言学、心理语言学、历史语言学等边缘语言学(peripheral linguistics)内容压缩在核心语言学(core linguistics)的范围,介绍最有代表性的内容,比如教句法学时,我们把重心放在生成语言学的标准理论ST模式上,因为ST是当代最为典型的句法理论,虽然以Chomsky领衔的生成句法学派或形式句法学派不断地对生成语法的技术机制进行修改,然而其初衷未发生质的改变,并未彻底摆脱原来的ST框架。
此外,当代语言学理论的发展和批评,也把生成语言学理论看作定义出发点和理论评价参照点,从而形成了生成语言学和其它语言学理论在对比上的非对称关系。
在讨论语义学的基本概念时,我们仅涉及分解语义学和表征语义学的基本内容,不介绍形式语义学知识,但对分解语义学和表征语义学的介绍,已为学生进一步学习形式语义学打下了基础,达到了触类旁通的效果。
当然,在介绍认知语言学的基本概念时,涉及到一定量的跨层次和跨学科的知识和内容,在讨论概念化过程中也有意无意地触及了一定量的历时语言学知识,在语用学一章更是纳入了若干非语言性质的社会规约内容。
但这些都不是纯粹为了边缘语言学而定下的内容,而是把这些内容作为支持对有关语言现象进行深度分析的手段。
PPT展示、课堂讨论、师生课内外互动等起到了很好的教学相长效果。
由于我们能把教学过程中的体会升华到理论层面,反过来又进一步指导教学实践,因此有的放矢的教学方法佐以丰富的教学内容,使这门课开展的颇有起色,对学生的吸引力很大,选课踊跃。
在教学过程中,学生的思路也得到大幅度的开发,部分学生还阅读了课外相关资料,在网上与教师展开讨论,弄清事理,语言学对其他学科和实践的触动作用,在研讨班的研讨和学生PPT展示中充分地体现了出来,达到了“通过这门课提高同学思辨能力”的教学目的。
教材:由熊学亮编著的《语言学新解》一书,是高等院校外国语言文学学科的基础课教材,是复旦大学“十五”重点课程建设的教材之一。
本书系统地介绍了语音、词汇、句法、语义、语用方面的基础知识,取材有特色,仅选当代语言学最主要的最为典型的内容,并适度佐以认知语言学、语义句法的界面分析等最新的(跨学科)内容。
本书的写法新颖,在语音、形态、词汇、句法、语义等章节,用抛砖引玉的描述方式进行有代表性的“点击式”精细讨论,放弃面上的包罗万象完。
比如先深入浅出地分析最有代表性知识,将其他未涉及的同类语音现象,让读者参照本书的方法去分析和思考,这样读者就有可以在弄懂最基本的概念和过程的基础上,运用学到的知识和技能,进一步去分析和理解同类中的其他语音现象。
这种避开宽度注重深度的写法,能达到节约篇幅和事半功倍的效果。
本书作为《语言学导论》课程的以教材,对外语专业和非外语专业即其它院系的的学生开设,也适用于中国语言文学学科的相关教学。
书中除了介绍语言学基本知识外,还在一定的程度上把介绍、思辨、研究有机地结合起来,故能激发思考,具有耐读性,也为教方和学方在使用这本书时,留下了较多和较灵活的回旋余地。
本书是语言学初学者的入门学习材料,可供语言研究生、语言教师、对语言学感兴趣的人借鉴,对语言研究人员亦有参考价值。
课程特色:本课程此前授课的对象是复旦大学外文系英语专业本科二年级学生,教材用Fromkin & Rodman编写的An Introduction to Language。
虽然这本教材的内容比较翔实,但由于种种原因,对英语专业低年级的学生来说,的确还是难了一点。
从2003年初开始,复旦大学教务处把这门课转换成了供全校学生选修的基础课,并把编写相关教材纳入了计划。
2003年8月本书出版后,已使用了几轮,效果较好,使用这本教材的《语言学导论》课程,也于2005年和2006年分别被评为复旦大学精品课程和上海市精品课程。
现结合教学中的感悟,决定全面修改此书,修改的基本原则是:进一步做到通俗易懂,深入浅出,增加本书内容的合理性,并添加“语言学术语汉英对照”一栏,以便教学参考。
教材以《语言学新解》定名,其中的“新”字在教材和教学中体现在好几个方面。
比如,现在市场上用中文或英文编写的语言学概论性质的书籍很多,但基本上是大同小异,布局也无非是把语音、音系、文字等范畴所涉及的细节,按部就班地描述一遍,而本书仅收入当代语言学最有代表性或最为典型的内容,在分析上采纳“点击式”的精细讨论,放弃面上的完整,即不必包罗万象,竭力避免大篇幅的语音、文字等方面的罗列,取而代之的是触类旁通式和举一反三式的定点描述方法。
比如在分析语音特征时,不是把所有的语音和语音特征都罗列出来,而是选择最有代表性的语音分析两到三例,借用代表性较高的语音特征和比较形象的描述方法,进行象征性的分析和解释。
在介绍音位、变音等抽象概念和有关规则时,也不进行罗列,而是只介绍一到两种音位的变音过程,即力求告诉读者如何分析语音和语音系统的知识和技能,而将其他语音、语音特征、音位、变音等现象和过程,留给读者参照本书提出的方法自己去分析和思考。
这样做读者就有可能在弄懂最基本的概念和过程的基础上,进一步运用学到的知识去分析和理解同类中的其他语音现象和范畴。
同样,在形态学、词汇学、句法学和语义学等章节,本书也采取抛砖引玉式的分析和描述方式。
本书作者相信,这是一种避开宽度注重深度的写法,能达到节约篇幅和事半功倍的效果。
在教学纵向和横向两根轴线上,也显示出“别具一格”的新特点。
在横向布局方面,大胆地但适当地引入了认知语言学、句法语义接面分析等当代语言学研究中的热点和比较前沿的内容,并尽量用浅显的语言来进行阐述。
这样做并非是在向研究倾斜,而是起开拓视野、提高思辨能力的作用。
书中有关部分还涉及到英汉对比思考,此举是为了让读者能进一步了解不同语言之间的共性和个性以及在相关的语言现象的表层背后的深层运作机理。
在介绍语言学基本概念的基础上,还在局部适当加入作者自己的思考、分析和研究,以便达到既能让语言学初学者得到启发又可供研究生、语言教师、对语言学感兴趣的人参考借鉴的双重目的,本书对语言研究人员也有参考价值。
复旦大学是一所综合性和研究型的大学,承担培养具有较高综合素养和学术修养的人才。
本课程的目的主要是开发学生的思路,培养学生独立思考的习惯,提高学生透过现象看本质的思辨能力,开发学生跨学科分析探索问题的水平,这和《大学课程教学要求》中“提高综合文化素养”的教学目标是一致的。
本课程的生源很多,语言学教学其实是对学生进行抽象思维和理论运用的训练过程,对学生今后的发展很有帮助,因此非常迎合大学培养学生的初衷和教学目标。
针对申报2005年复旦大学精品课程,熊学亮在那时之前已制作了上课45分钟的录像光盘,2006年初蔡基刚也制作了相应的上课光盘,2006年5月初沈园也制作上课光盘。
现在放在网上的熊学亮的上课光盘仍是2005年录制的那片,2006年熊学亮的课程全程录像工作也已完成。
2007-2008年阶段,在本课程的网址上放入了“语言学导论”研讨班的录像、学生制作的课件等内容,并进一步对上课课件作了修正。
2005年,熊学亮制作了上课45分钟的录像光盘,2006年初蔡基刚也制作了相应的上课光盘,2006年5月初沈园也制作上课光盘。
这三种录像现在都已放在网上。
2006年熊学亮的课程全程录像工作也已完成,并于2007年初放在网上对外开放。
该全程录像包括语言的声音、文字、组词造句、语言的意义、语言的使用这几大范畴内的主要代表性的内容和基本理论要点共16讲32个小节,每讲分两个小节,每小节的长度为45分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