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文档之家› 数字化时代受众阅读习惯之流变

数字化时代受众阅读习惯之流变

数字化时代受众阅读习惯之流变摘要任何时代,阅读对人类文化遗产的传承都具有重大意义。

随着中国进入数字化时代,国民阅读发生了急剧变化,数字化时代产生的新媒介第一次真正延伸了人的大脑,同时也反过来影响人们的学习、生活和思维。

本文总结了传统阅读与新兴数字化阅读的特征,从阅读载体、阅读内容、阅读方式、阅读理念等方面归纳出数字化时代下受众阅读习惯的变化,最终提出应以“相对主义”的观点看待当今数字化时代受众阅读形态的多元化。

关键词数字化时代;阅读习惯;传统阅读1 解读数字化时代与数字化阅读自20世纪下半叶以来,世界范围内兴起的以网络技术、信息技术为特征的第三次科技革命带来了一个新的时代——数字化时代。

这一时代所带来的影响是全方位、多方面的,它正在全面刷新着人类社会的政治、经济、军事和文化体制。

美国著名未来学家阿尔温•托夫勒在其著作《权利的转移》中勾勒人类文明的发展轨迹时提出,人类获取资源的方式存在三种形式,合称3m,即muscles(肌肉、力量)、money(金钱、财富)、mind(智慧、大脑)。

这三种样式分别在不同的时代扮演推进人类文明发展的重要角色。

在人类文明的初始阶段,生产力的不发达使得muscles成为获得权力的最重要资源,战争是获取资源的最重要手段;工业社会阶段,money在获取垄断地位时的作用越来越大,有金钱就意味着可以拥有一切资源;进入后工业社会后,生存状态的变化使人们意识到,依靠mind可以创造出难以想象的资源,谁拥有最多的知识和信息,谁就拥有了主动权,不断接受教育、投资学习成为当今人们追求可持续发展的方式。

阅读作为人类特有的文明行为和社会现象,是人类获得知识和信息的重要手段。

各种阅读活动不但使人类文明得以传承,而且推动着人类社会不断进步发展,伴随着时代的进步,阅读的本质也在不断发生变化。

历史上每一次技术的进步都对人类的阅读行为和习惯带来革新,如文字、纸张到印刷的进步都大大推动了人类文明的进程。

识字率的提高、大众报刊的兴起也在很大程度上培养和塑造着国民阅读的习惯。

数字化时代背景下,随着计算机网络的日益普及和数字媒体的广泛应用,受众的阅读行为所受到的影响也越来越突出。

自上世纪90年代中期起,互联网和个人电脑在民众中迅速普及,截至2008年底,中国网民规模达到2.98亿,手机网民数达1.137亿。

1随着3g牌照的发放,数字化媒介极大地改变了国民获取信息、知识的途径,数字化阅读趋势势不可挡。

据第五次“全国国民阅读调查”显示,网络阅读率继续大幅攀升,达到44.9%,比2005年提高了17.1个百分点;在报纸读者中,有固定阅读手机报习惯的用户人口规模在251万人左右,占报纸总体读者的0.56%,占人口总体的比例为0.33%;中国国民2007年一年平均自费购买手机报0.11份,人均购买金额0.54元,购买总金额在1.6亿元左右;电子杂志读者规模为227万人,占杂志读者比例为0.77%,占人口总体比例为0.30%。

2在传统意义上,阅读是指文本阅读,即纸质阅读。

随着数字化时代的到来,阅读的内涵和外延发生了变化,阅读成为信息社会中所有媒介的信息性阅读,进入了“数字化阅读时代”。

数字化信息传播技术颠覆了以纸质媒体作为唯一阅读方式的传统。

信息数字技术衍生出许多广电出版物,互联网的普及使人们获取信息的途径发生根本变化。

数字化时代的阅读不仅指读书看报等传统的纸质文本阅读,也包括对声音、图像的接收领悟以及网络在线阅读和下载浏览。

如今书籍出版数量与日俱增,网络信息排山倒海:文字、图片、图像、色彩、声音都成为数字时代阅读的对象。

从读书到读屏,当前的阅读包含了视、听、读三重含义,是一种立体的获取信息的方式。

数字化阅读的物质技术基础是电脑与数字科技,网络阅读、电子阅读、手机阅读这些基于数字基础的阅读方式,统称为“数字化阅读”。

一方面,数字化阅读内容具有丰富性,多媒体信息具有便于查询检索、开放共享、节省空间、经济环保、动态可交互等特性,在人们获取信息、知识的途径中逐渐占据主导地位,当今受众开始使用数字多媒体、超文本,全面调动阅读感官来满足其阅读需求;另一方面,数字化时代阅读环境比传统阅读更为复杂,海量的信息良莠不齐,信息不一定都是知识,即使是知识也未必是文化。

与传统阅读时人的大脑充当知识储存器的时代不同,数字化时代需要能迅速捕获有价值信息的信息人,数字媒体连接的是一个多样化的信息空间,受众若想用有效的工具在有限的时间内获得有用的信息资源,必须取其精华、去其糟粕。

数字化时代的阅读已成为有效获取信息、获取知识的方式之总和。

?2 数字化时代受众阅读习惯之流变信息爆炸、信息资源的数字化和信息传播的网络化对当代受众的阅读习惯和思维方式造成了影响和冲击。

阅读在数字化时代背景下本质上已经发生变化,具体可从阅读内容、阅读方式、阅读理念等层面进行总结。

?2.1阅读载体、内容呈现个性化、多元化趋势如今是一个图书海量出版、知识“过剩”的时代。

数字化时代带来的后现代主义思想也在一定程度上改写了知识的整体版图,模糊了学科之间、国家之间、高雅文化与通俗文化之间的界限。

它在消解高雅文化与大众文化界限的同时,也提升了大众阅读文化的地位。

3知识界呈现出更为复杂的局面,表现在阅读领域则是进入了细分的多元化时代。

随着计算机和网络技术的发展,人们迅速进入了从传统阅读到多媒体数字化阅读的转变。

从广播、电视、互联网、手机及其他阅读器来获取信息,从媒体的形式来说,除纸质介质的媒体阅读外,各种新的媒体阅读方式进一步扩大,向多元化方向发展。

另据中国出版科学研究所的一项调查显示,国民纸质阅读率从1999年的60.4%下降到2007年的34.7%,首次低于电子图书阅读率,后者的数字是36.5%。

新型数字化、网络化阅读趋势势不可挡,国民阅读步入数字化时代,呈现出年轻化、高知化的趋势。

2009年8月15日中央电视台新闻联播的头条新闻是:据新闻出版署权威发布,今年我国的数字出版产值达到了750多亿元,首次超过了传统出版业的600亿元。

一方面,数字多媒体技术的出现将人们带入了一个色彩斑斓的立体虚拟世界。

新的资讯和前沿信息来源广泛、内容丰富,信息更新速度快,不论是娱乐休闲还是获取信息,都能够较好地满足用户需求。

数字多媒体技术支持的动画、图片、音乐等多种形式辅助展现信息内容,给受众以视觉、听觉上全方位的感受,表达直观、界面美观、兼顾图文、声情并茂,信息传递更加人性化,且速度快、成本低。

另一方面,由于名著、文学、专业典籍要求较高的专注程度和理解时间,而数字阅读时易造成视觉疲劳、注意力转移等问题,加之网络信息的良莠不齐,由此受众对经典、专业典籍的阅读还是倾向于纸质文献,以便进行重点、深度阅读,得以深入思考。

在非线性、充满链接的环境下,网络阅读只是为了获取一些平面的知识,适合即时性的学习,受众阅读只是在众多信息中筛选所需内容进行拼凑,形成直截了当的答案,是一种机械的复制和增加,而非深层次的思考和体味,更像是一种文化消费行为。

与传统阅读载体所具有简便易行、知识思辨性的特征相比,数字化阅读存在非经典化、欠缺文化积淀的问题,而这正是传统阅读之所长。

传统文本中存在着一个文化传统,当受众阅读时会进入这个文化传统中思考,从此意义上来说,网络阅读仍然无法替代传统纸质阅读。

网络阅读是阅读的发展趋势,是人类阅读史上一场伟大的变革。

网络载体所依赖的超文本,具备复合性、开放性等特征,它与过去的龟甲、简帛、纸张等一样,是知识的载体,可以影响阅读,但不能决定阅读,如英国情报学家麦克洛雷所说:“没有任何一种媒介可以完全取代另外一种媒介,总的情形是相互补充并逐步统一起来以解决一个特定的交流问题”。

因此,图书馆应以传统的阅读精神引导数字化阅读,以达到二者平衡,使受众获得知识和乐趣的目的。

2.2阅读方式、阅读理念呈现浅表化、实用化、休闲化趋势传统阅读的过程强调朗读、诵读和精读,给受众提供进行理性思维的机会,利于人们抽象思维的发展。

随着社会进步,生活节奏加快,多媒体技术发展,人们对经典文化的追求逐渐受到冲击,快餐文化迅速传播,阅读越来越倾向于浅表化、实用化和休闲化。

在数字化信息数量爆炸式增长的背景下,在时间和精力有限的情况下,掌握海量变化的状态,以浅显的浏览替代传统的经典阅读是信息时代发展的必然结果。

据第五次国民阅读调查结果显示,报纸是阅读率最高的文字媒体,杂志排第二位。

在这一调查中,报纸、杂志、网络浏览等传统意义上的“浅阅读”模式占很大部分,这种阅读方式显然正成为国民阅读的主流。

此外,越来越多的受众在快节奏的生活中利用零星时间阅读,出现“速读”和“缩读”, 如阅读名著通俗本、白话本以及推崇在书中多加插图的“读图本”。

数字化时代的知识界呈现出更为纷繁复杂的局面,受众的阅读也越来越讲求实效,以实际功效或利益为行为准则,追求以最直接、快速的阅读以获取最大的功利效应。

林语堂先生说过:“今人读书,或为取资格,得学位;……诸如此类,都是借读书之名,取利禄之实,非读书本旨”4,其中“取利禄”就是指实用的功利性阅读。

据统计,2007年全国人均购书量不足5本,其中八成是教材。

在各大书店的销量统计中,教材参考、考试辅导类书籍占了很大比重,关于职场、官场等人际交往技巧方面的书籍也大受欢迎。

非“有用”的书不读,一种新的“读书有用论”正在悄然流行。

当前受众的阅读除了“以学习和工作需要”为主的“学习性阅读”外, 满足情感需求的“休闲性阅读”趋势也越来越明显,越来越多的受众通过“满足兴趣爱好”和“休闲娱乐”来获取情感和精神上的愉悦。

2006年全国国民阅读与购买倾向抽样调查报告表明,市场购买额居前三位的依次是:文学类图书,文化、科学、教育、体育类图书和综合性图书。

在杂志类阅读中,文化娱乐、家居生活、文学艺术、时尚消费是阅读率最高的前四类。

3 数字化时代背景下受众阅读之困境自上世纪90年代以来,中国的社会结构在市场经济的影响下发生了较大变化,表现在文化上则是大众文化兴起、娱乐文化兴盛。

“传统阅读更多的是受到一种意识形态激情的支配,阅读行为的背后总是有关国计民生之类的宏大关怀”5,而当今数字化时代下受众阅读更多的是受到市场的支配,追求实用、流行,有学者将此种阅读形态称为“物质阅读”,即“是一种既休闲又娱乐的阅读,它无须耗神费力,只要随着作者轻松而流利的笔触在作者描绘的景象中闲庭信步、四处游览”6。

图书的本质在于体现出内容的深刻和文化积累,如今在知识“过剩”、图书海量出版的时代,受众阅读习惯的变化不可避免地带来了一些问题:以网络为代表的多媒体信息对语言和词语的运用都非常简单,受众若习惯于此种阅读模式易导致语言运用能力的退化;阅读的浅表化、休闲化有悖于专心致志、循序渐进的读书方式,思索和感悟过程的缺乏易导致浮躁肤浅、急功近利现象的产生;对文化的理解停留在娱乐与消遣的层面阻碍了受众的文化沉淀,导致历史感的缺失和民族文化素质的下降。

相关主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