二年级下学期道德与法治教学计划
一、年级情况分析
二年级学生有一定的道德认识,具有初步基础的道德情感,形成了部分的道德行为,短时间内能够静心听讲,举手发言较为踊跃,能较通过思考简单地回答老师的问题,“快乐”成了他们学习生活的主旋律。
但有些学生还不能适应,上课好动,爱做小动作,注意力不够集中,需教师耐心引导,帮助他们体验学习的愉快,形成乐观向上的生活态度;帮助他们熟悉和适应学校生活,体验到集体生活的愉快。
整体来说,学生学习道德与法治课的积极性还算比较高,但由于学生理解能力尚且有限,自我控制能力显得有些差距。
因此,本学期在抓好各项教学常规工作的基础上,应加强能力素质教学,努力提高学生的道德认知,陶冶学生思想与品德的同时锻炼运用所学知识分析问题、应对问题的能力,真正把教学工作落到实处。
二、教材简析:
二年级《道德与法治》教科书将课标提出的三经四纬课程框架,三经,即:儿童与自我,儿童与社会,儿童与自然,四纬,即:健康安全地生活,愉快积极地生活,负责任、有爱心地生活,动手动脑、有创意地生活,用三篇课文和一个单元体验活动创造性地为与儿童发生密切联系地家庭、学校、自然、社会四大生活场域,引领置身其中的儿童在4个生活方面学习、活动、提升,用空间逻辑取代了原教材的生活实践和时间逻辑的编排。
教材彰显立德树人,落实社会主义价值观、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和法制意识教育的启蒙,营造了儿童文化,增加了儿童道德与法治学习、践行的乐趣和成效,实现了课程综合,促进儿童获得道德素养、法制素养等学科素养的整体发展。
三、学期教学目标:
《道德与法治》课程是以儿童的生活为基础,因此本册教材是培养儿童能够健康、安全地、愉快积极地生活,负责任,有爱心地生活,动脑筋,有创意地生活。
四、教学重点、难点:
促进儿童获得道德素养、法制素养等学科素养的整体发展,提升学生思想道德素养,并使其在日常的行为活动中良好践行。
五、教学措施:
1.引导学生自主学习
儿童是学习的主体,学生的品德形成和社会性发展,是在各种活动中通过自身与外界的相互作用来实现的。
为此,教师要创设学生乐于接受的学习情境,灵活多样的选用教学组织形式。
为学生的自主学习和生动活泼的发展提供充分的空间。
注意引导学生从自己的世界出发,用多种感官去观察,体验,感悟社会,获得对世界的真实感受。
2.充实教学内容
教科书是一种活性因子,它应激和本课程的教学内容与语文等学科教学内容的紧密结合。
注重与学生生活和社会的联系,要把静态的教学内容和学生丰富多彩的现实生活联系起来。
3.拓展教学空间
教学要面对学生的生活实际,加强课程内容与学生生活实际的密切联系,教学空间不局限于学校和课堂。
应创设条件尽可能向社会延生。
唱法条件让学生积极参与社会实践,体验社会生活,在理解和感悟中受到教育,获得经验,逐步提高认识社会、参与社会、适应社会的能力。
六、教学进度安排。