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文档之家› 中韩货物贸易现状

中韩货物贸易现状

中韩货物贸易现状关于《中韩货物贸易现状》,是我们特意为大家整理的,希望对大家有所帮助。

    本篇论文目录导航:【题目】中韩经济一体化建设探讨【第一章】中韩经济一体化发展研究引言【2.1】中韩货物贸易现状【2.2】中韩服务贸易现状【2.3】中韩贸易比较优势及互补性分析【第三章】中韩间的直接投资现状【第四章】中韩自由贸易区建设的现状【第五章】中韩经济一体化的影响因素分析【第六章】中韩经济一体化发展的对策建议【结论/参考文献】中国与韩国贸易一体化研究结论与参考文献第2 章中韩贸易现状中韩两国贸易往来历史悠久。

据史料记载,两国经济贸易至迟在中国春秋时代的齐国和古朝鲜之间就已开始,并一直保持密切联系。

二战之后,受国际格局影响,中韩两国严重对峙,经贸关系一度处于全面禁止状态。

直至20 世纪70 年代末,随着国际形势的逐渐缓和,中韩两国从对峙走向和解,两国经济交往开始以民间贸易为起点逐渐发展起来。

1992 年8 月24 日,中韩正式建立外交关系,开启了真正意义上的中韩贸易。

随着中国改革开放的深入和韩国"北方外交"政策的实行,中韩贸易关系日益紧密,并发展为彼此重要的贸易伙伴国。

2.1 中韩货物贸易现状。

2.1.1 中韩货物贸易发展历程。

自1978 年中韩两国开启经贸往来,以1992 年中韩建交为标志,两国贸易发展历程可以分为两个阶段。

第一个阶段为1978-1991 年,双边贸易发展比较缓慢。

第二个阶段为1992-2014 年,中韩关系进入全面发展时期,并在经贸合作领域取得巨大进展。

(1)1978-1991 年中韩货物贸易的发展历程。

中韩建交以前,两国贸易方式以经香港、日本和新加坡等地进行中转的间接贸易为主。

如图2-1 所示,中韩两国双边贸易额呈上升趋势,且中国在与韩国的贸易中处于顺差状态,但贸易规模较小。

由于中国没有报送1978-1988 年双边货物贸易数据,因此,采用韩国海关统计数据库发布的数据加以替代。

1978 年,中国确立了以经济建设为中心的方针路线,大力实施对外开放政策,敞开了国内市场,为韩国在华开展贸易提供了机遇。

而韩国正处于经济高速发展时期,并跻身于东亚新兴工业化国家行列。

经济的互补性为两国关系的和解提供了可能。

1978 年,中韩两国经香港开始了间接贸易,开启了中韩两国的经济往来,两国贸易由全面禁止状态向间接贸易展开。

1979-1983 年间,中韩货物贸易总额增长幅度较小,双边贸易额均未超过 1 亿美元,占中韩各自进出口贸易总额的比例均不到1%.1984-1991 年间,双边贸易额增势逐渐加快,年均增长率达到74.49%.这主要因为随着中韩两国经济的迅速发展和政策的支持,民间直接贸易初步发展起来,尤其是1988 年中韩两国政府开始大力发展直接贸易,两国间的直接贸易比重逐渐增加,推动了双边贸易额的大幅度增长。

据统计,到*** 年底,中韩间的直接贸易占双边贸易总额的比重为39.7%,到1992 年 6 月底,该比值已达77%.尽管如此,双边贸易规模占中韩各自进出口贸易总额的比例仍均小于3%.综上所述,由于中韩尚未建立正式的外交关系,两国贸易往来以间接贸易为主,限制了双边贸易规模的扩大。

可以说,中韩建交之前,政治因素是中韩贸易关系发展的主要障碍。

(2)1992-2014 年中韩货物贸易的发展历程。

1992 年中韩两国正式建交后,直接贸易迅速取代间接贸易,成为主要的贸易方式,推动两国经贸合作全面展开。

如图2-2 所示,总体上看,中韩双边贸易额呈上升趋势,同时,中国与韩国的贸易逆差逐渐增大。

这一期间,中韩商品贸易发展历程可以分为两个阶段.第一个阶段为1992-2000 年,双边贸易额增长速度较快,除了1998 年受金融危机影响双边贸易额有所下降,其余年份一直保持两位数的增长速度,年均增长率为32%.1992 年,双边贸易额为50.28 亿美元,同比增长55%,中国已成为韩国仅次于美国和日本的第三大贸易伙伴国,韩国已成为中国仅次于日本、香港、美国和台湾的第五大贸易伙伴。

直至1998 年亚洲金融危机爆发,双边贸易额首次下降11.6%.1998 年,中韩两国确定建立面向21 世纪的合作伙伴关系,使得两国关系迈向了一个新的发展阶段。

1999 年双边贸易迅速恢复至金融危机爆发之前的水平。

2000 年,中韩双方同意将中韩关系推向全面合作的新阶段,政治互信进一步加深,双边贸易额达到345 亿美元。

两国贸易结构的互补性是双边贸易额强劲增长的根本动力。

中国处于社会主义初级发展阶段,韩国则已跻身于新兴工业化行列,基于自身资源禀赋所决定的贸易结构的不同使得两国相互间产生巨大的需求。

第二个阶段为2001-2014 年,双边贸易额呈快速上升趋势。

2001 年中国加入WTO 后,通过不断降低关税水平,取消非关税壁垒,改善贸易、投资环境,全方位扩大对外开放,对外贸易不断提高。

2003 年,中韩两国确定将中韩关系提升为全面合作伙伴关系,2008 年又进一步提升为战略合作伙伴关系,政治关系的升温大大推动了双边贸易的发展。

2001 年,中韩双边贸易额达到358.96亿美元,其中,中国对韩国的进口额达233.77 亿美元,超过日本成为韩国的第二大出口市场,2003 年又超过美国成为韩国的第一大出口市场。

2005 年,双边贸易额首次突破1000 亿美元,达到1119.28 亿美元,分别占中韩各自进出口总额的7.87%和20.51%,提前完成了中韩两国在2008 年将双边贸易额提高到1000 亿美元的目标。

2007 年,韩国对中国的出口仍然位列第一,占韩国出口总额的22.1%;自中国的进口占韩国进口总额的17.7%,中国超过日本成为韩国的第一大进口市场。

自此之后,中国连续位居韩国的第一大贸易伙伴国地位,韩国则保持中国的第三大贸易伙伴国地位。

2009 年,受国际金融危机影响,双边贸易额下降幅度较大,但仍然超过了韩日、韩美的贸易额总和。

中韩两国政府积极采取一系列改革措施应对金融危机,加强经贸合作。

2010 年,双边贸易额首次突破2000 亿美元,达到2071.15 亿美元,占中韩各自进出口总额的 6.96%和23.23%,提前两年完成了中韩两国在2012 年将双边贸易额提高到2000 亿美元的目标。

2014 年,双边贸易总额达到2904.92 亿美元,同比增长5.93%,有望于2015 年突破3000 亿美元大关。

可见,中国两国的正式建交,使得双边贸易进入实质性发展阶段。

随着中韩两国经济、政治关系的良好发展,双边贸易规模不断扩大,并成为对方重要的贸易伙伴国,尤其是中国在韩国对外贸易中所占的地位不断上升以及中韩双边贸易额占韩国贸易总额的比重不断扩大,说明中韩两国已建立了紧密的经贸关系,相互依存程度显著提高,特别是韩国对中国的依赖程度更大,两国已具备深层次经济合作的基础,发展前景广阔。

2.1.2 中韩货物贸易结构分析。

1992 年至今,中韩之间的贸易商品结构发生了重大变化。

按照要素密集度不同,贸易商品分为资源密集型产品、劳动密集型产品和资本、技术密集型产品。

根据《国际贸易标准分类》(简称SICT),产品分为十类,包括:0(食品和活动物)、1(饮料及烟草)、2(非食用原料、不包括燃料)、3(矿物燃料、润滑油及有关原料)、4(动植物油、脂和蜡)、5(未另列明的化学品和有关产品)、6(主要按原料分类的制成品)、7(机械及运输设备)、8(杂项制品)、9(未另分类的其他商品和交易)。

SITC0-4 类大多为资源密集型产品,SITC5 类和SICT7 类大多为资本和技术密集型产品,SITC6 类和SITC8 类大多为劳动密集型产品,SITC9 属于未另分类的其他商品和交易,在此不予考虑。

通过比较图2-3 和图2-4 可知,(1)长期以来,中国从韩国进口的资源密集型产品占中国从韩国进口总额的比重最低,一直仅占10%左右;而中国对韩国资源密集型产品的出口份额占中国对韩国出口总额的比重则呈现快速下降趋势,变动较大。

(2)中韩两国的劳动密集型产品所占比重均呈下降趋势,其中,中国从韩国进口的劳动密集型产品所占比重下降较快,中国对韩国出口的劳动密集型产品所占比重则波动较小,出现小幅度下降。

(3)中韩两国的资源密集型产品所占比重均呈上升趋势,其中,中国的上升速度较快。

(1)中韩资源密集型产品的进出口。

中国从韩国进口的资源密集型产品占中国从韩国进口总额的比重一直处于较低水平,这主要因为中国具有丰富的自然资源,而韩国国土狭小,资源贫乏,符合两国基于资源禀赋要素理论进行国际分工的现实状况。

中国对韩国资源密集型产品的出口份额占中国对韩国出口总额的比重总体上呈下降趋势。

1992-1993 年间,该产品出口比重较高,分别为52.62%和45.44%,位居三大类产品首位。

1994 年,该比重持续下降,资源密集型产品的首要地位被劳动密集型产品取代,成为对韩出口的第二大类产品,1998 年商品结构进一步优化,演变为对韩出口的第三大类产品。

建交之前,中国对韩国的出口主要以农林水产品、纤维类产品、矿产品为主,占据对韩出口总额的70%以上。

这主要因为中国的资源禀赋决定了在初级产品上具有比较优势,同时,韩国在进入20 世纪80 年代后,经济的高速发展和对美、日资源供给的严重依赖,使得韩国不断寻求国外市场,中国的初级产品特别是矿产资源正是韩国经济发展所急需的。

然而,中国在初级产品上的价格优势对韩国国内企业造成很大的冲击,使得韩国采取各种措施减少对中国初级产品的进口,比如对农副产品进口征收的附加关税、实施反倾销调查等。

此外,两国建交后,中国开始在机械、电子、石油化工等领域加强与韩国的经贸合作,大力发展劳动密集型产业和资本、技术密集型产业,对韩国出口的资源密集型产品所占份额迅速下降。

2013 年,该比重已下降至7.7%.(2)中韩劳动密集型产品的进出口。

中国从韩国进口的劳动密集型产品占中国从韩国进口总额的比重呈稳定下降趋势。

1992-2013 年,该比重由52.43%下降至22.5%,下降了近30%.1992年,韩国向中国出口的产品主要有金属制成品、化工产品、纤维纺织品、汽车与机械类产品,占到韩国对中国出口总额的76.2%.1992 年,中国加快对外开放步伐,经济发展速度较快,这些产品正是中国进行经济基础建设所需要的。

而韩国正处于经济结构的调整时期,由于国内生产成本的提高使得韩国国内劳动密集型产业的竞争力下降,韩国逐渐将国内部分劳动密集型产业转移到劳动力丰富的中国,而将出口重点转移到资本和技术密集型产品上。

1995 年,韩国对中国出口的劳动密集型产品所占比重被资本和技术密集型产品超越,成为对中出口的第二大类产品。

相关主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