日语基本浊化规则答案是错的。
虽然ざ行假名注音时使用z,但是,如果你说它们的发音也是[z],那么就错了。
可能一般人并不知道,ざ、ぜ、ぞ等假名,只有在单词中间或者最后出现时,发音才是za,ze,zo。
而在单词的开头出现时,发音其实会变成dza,dze,dzo。
大家来看看下面两个单词:増加(ぞうか)和心臓(しんぞう)。
读一下,看看两个ぞ的发音是否一样?事实上,前一个是dzo,后一个才是zo。
也就是说,日语中本来,[z]和[dz]就是混为一谈的。
ず和づ发音一样,可以说是天经地义。
4、我们中国人写日语的时候,总是喜欢全部变换成汉字,这也是民族习惯吧。
比如洗衣服的せんたく,如果写成汉字就是“洗濯”。
但是,事实上你写成洗濯可能不少日本人会很惊讶。
他们都是写成“洗たく”的,因为濯这个字,他们大多数不认识。
同样,中国人看见日本到处是“改ざん”,“ねつ造”,“完ぺき”之类的交ぜ書き,你也不要惊讶,因为反而是写成“改竄”“捏造”“完璧”更不容易理解的。
问题解答1、日语连浊时到底是怎么发音?同学、、、、介个我想告诉您呢、现在鼻浊音在日本已经几乎不用了、您可以不用纠结直接念ga就好、当然也解释一下发鼻浊音的规律、ga gi gu ge go在单词的词中或词尾的位置时发鼻浊音、在词头时不发,做助词时不发,[多是ga]有时加在句子末尾起让整句话语气缓和的时候会发鼻浊音[多是ga]2(1)若者が”中的“が”发浊音/ga/,发鼻浊音/ŋa/;都可以。
“耕して”中的“て”发/te/ “耕していると”中的“と”发/to/ “体に矢が刺さった”中的“た”发/ta/,(2)“、、、、、、だろか。
”中的“か”发/ka/3那就是现阶段读和写的时候就按照单词本身的假名来读写,别追求什么浊化、真正的口语在国内不常说是练不出来的、想进步就必须要到那个语言的环境下,或是找一些日本的留学生来和人家对话、4假名的清浊就是没有什么规律可言,日本人在讲日语的时候从来不会循规蹈矩的把哪个假名改成浊音、那些规律都是学日语的人自己归纳整理出来的、所以我说现阶段就该是什么就念什么,就算不好听别人也会理解你的意思、真正想说地道的口语就只能到日语的环境中去历练、不要为了追求浊化把单词的概念弄模糊,这样弃车保卒得不偿失、毕竟写这种东西落在书面上有一点偏差就会引发歧义、而读传达出自己的意思才是最重要的、还有就是不要过于执著于清浊音的区分,先把每个单词记住再说,时间长了就有语感了5你好,我有个老师曾经去日本留过学,她告诉我们日本人生活中基本上不发"清音",但也不把"清音"读成带两个点的"浊音",而是介于两者之间的,似乎更偏向浊音的音、是不是か行的假名,在词中和词尾是都发"ga,gi,gu,ge,go"啊?感谢大家的帮助、躹躬!!!6有个日语老师在教我们时说,象が,ぎ、ぐ、げ、ご这行只要不在句首或词首要读gan,gin,gun,gen,gon(就是鼻音化了),但老师也说了,现在国内两派读法都有,我们想发哪派的都可以、既可以读原来的,就是ga,gi,gu,ge,go的,也有读我上面说的那种鼻音方法的。
我后来全都鼻音化读--因为录音带这些听着大都也都是鼻音化了的嘛。
但是现在的日语老师坚持要我们该是什么音就发什么音!不准我们读が行鼻音化、说其实我们听着会那样其实是听觉的差异造成的、7我个人也认为就该读ka,因为免得考试多写那两个小点哦~~~^^日语浊化有规律吗?很多初学者都有类似的疑问,か行和た行的读音为什么很接近浊音?明明是わたし,为什么日本人很多读成wadashi?于是,就出现了很多规则来说明这一现象,即如果かた行假名不在一个单词的开头出现,那么往往读若浊音等等。
本文就试图从这个现象入手,说说日语的发音究竟有什么奥秘,以及导致这种所谓浊化现象的原因是什么。
第一,罗马字母表记方法对于日语学习的影响所谓表记方法,就是我们使用何种方法来记录语言的读音。
这是很重要的,因为在没有可听的语音资料的情况下,我们只能通过读音的表记方法来推测读音的实际情况。
一种就是语言学普遍使用的国际音标,这种方法虽然很准确,但又太过专业,需要对国际音标系统有一定了解。
英语使用中相对普及而并不是日语学习的最佳方法。
实际上,在日语发音学习中普遍应用的是所谓罗马字母表记法。
即使用英语26字母来表示日语的元音辅音,进而拼读日语。
在日本,这种表记法就是ローマ字。
元音:用a,i,u,e,o表示。
辅音:用k/g,s/z,t/d,n,h/b/p,m,y,r,w表示。
(/后为浊音)问题一:学习日语罗马字母表记的两种方式罗马字母表记是一种普遍接受的日语读音表示方法,但是其内部也存在分歧,即ヘボン式与训令式的差别。
请看下表:两种方式的主要差别训令式ヘボン式シ si shiジ zi jiチ ti chiツ tu tsuフ hu fu训令式比较规范地使用英文字母进行拼读,如か行一律用k,而た行一律用t等等,是官方大力倡导的表记方式;相对的ヘボン式就比较随意,某些假名存在特例。
在实际使用中两者有混用的现象。
如,在日语的电脑输入法中,就同时兼容两种表记方式。
问题二:罗马字母对日语的负面影响无论是何种罗马字母的表记方法对读音学习的作用都具有两面性。
积极的方面就是大大规范了语音的表示;消极的方面也很明显,即容易望文生义,造成误导。
对于我们以汉语为第一语言的人来说,罗马字母很容易和汉语拼音相混淆。
比如:ち,训令式表示为ti,就被误读为汉语的ti=提;し,ヘボン式表示为chi,很容易受拼音影响误读若汉语翘舌音ch=池。
总之,罗马字母只是一套表示方式,和实际的读音没有绝对的联系,千万不可生搬硬套,只有反复听磁带,模拟日本语的发音才是学习的不二途径,并努力克服母语对外语学习的负面影响。
问题三:日语浊音的表示在日语当中,浊音是通过在假名上方加上两点或小圈来表示的,而在罗马字中,我们普遍使用g,d,z,b,p等字母来表示浊音,这点请大家牢记,因为关系到下面か,た行读音的分析。
第二,“浊音化”的实质所谓的“浊音化”是用来解释かた行在词语中读若がだ的问题,好像清音かた有向浊音がだ变化的趋势。
其实这种解释是不正确的。
在讨论かた行读音问题之前,让我们了解一下语音的基本知识,如果觉得没有必要可以跳过这一部分、元音:即日语中的a,i,u,e,o。
世界各国语言都由元音与辅音构成,元音的发生主要通过声门使声带振动,发音器官其他部分没有任何阻碍。
不同的元音由共鸣腔的大小决定。
比如发日语五个元音时可以清楚体会到这一特点。
辅音:即日语中与元音拼读的k,s,t等音。
发音时需要突破一定的阻碍才可以发出辅音。
辅音又分为清音和浊音,送气与不送气。
清音:发音时不振动声带的辅音,如英语的f,s等。
浊音:发音时振动声带的辅音,如英语中的v,z等。
送气:即发音时有较强的气流通过喉部,如汉语拼音的p,t,k等。
不送气:即发音时没有明显的气流通过喉部,如汉语拼音的b,d,g等。
问题一:“浊音化”的本质其实就是送气与不送气如果你看了上面的基本语音知识,可能会有些不理解吧,这就结合汉语来说说日语的辅音发音问题。
在汉语中,长期以来存在辅音的清浊对立和送气与否的差别,直到现代汉语普通话,清浊对立消失,而只剩下送气音与不送气音的差别。
具体说来,以b,d,g为声母的汉字是不送气的,即发音时没有强烈气流冲出;而以p,t,k为声母的汉字是送气的,发音时明显有气流冲出。
看到这里,我想你已经明白了。
日语中か行与た行之所以读起来像浊音,是因为原本应当送气的音被习惯地读作了不送气的音。
没有浊音的中国学习者,就误以为是浊音化。
在日语中,辅音存在清浊的对立,清音和浊音是两个完全不同的音,很容易区分。
而送气与否在日语中没有什么讲究,无论你送气与否都可以,或很难听出不同。
日语中かきくけこ,たちつてと这些音的声母无论你发成汉语拼音中的k/t,还是g/d,对于日本人来说都是同一个音。
也就是说,无论你发音时是否送出气流,日本人都认为你发的是同一个音。
在汉语里就很难想像“他”和“打”是同声母的。
所以,唯一的方法还是多学习日语的发音规律,掌握正确的发音,不要受到母语的影响。
问题二:日语浊音送气与否的标准是什么既然日语送气与否没有差别,那中间的标准到底是什么呢?如果かた行假名不在一个单词的开头出现,那么往往读若浊音。
这个规律是有其实际意义的,的确,かた行假名如果在单词的开头往往送气(汉语拼音的k/t);而在单词句子的中间时往往不送气(汉语拼音的g/d)。
为什么呢?原因很简单,简便。
语言追求的无非是准确和简便,在没有歧义的情况下,能省力又何乐而不为呢?由于送气需要更多的力气使气流冲出,不送气音相对容易发,更多的人愿意在单词和句子中间不影响意义的前提下,选择不送气的发音方式。
所以,在语速较快的日语中,不送气的音大量在句子中出现,这就是为什么“瓦他西”变成“瓦打西”的原因。
问题三:那么日语浊音究竟怎么回事这个问题对汉语使用者的我们可能比较困难。
因为普通话里浊音已经消失,只在一些方言中继续存在。
我们很容易把日语的浊音和不送气的清音混淆起来,就像わたし中间的た(汉语拼音读作d声母)和真正的浊音だ(罗马字母d)很难区别,有些人甚至以为是一样的。
这就是一个日语学习的难点,因为日语中这样的问题实在是太多了,比如ても/でも,た/だ都需要严格区分开。
很难描述这其中的区别,只有靠大家多听日语磁带,揣摩其中的差别。
即使你到头来还是觉得太像了,但至少,你要能辨别他们。
其他如はさ行,が行浊音鼻化等,基本遵循简便的原则。
比如半浊音ぱ和浊音ば就是一例。
日语比较繁琐。
反观简便的维度,日语也有很多这样的例子,比如上文提到的句中多使用不送气的音来求省力等等。
另外,日语中的通音,约音等现象,也是来源于对日语读音的简化处理,俗语中往往大量存在。
以后有机会专门讨论。
结语:作为使用汉语为第一语言的我们,学习外语时或多或少要受母语的负面影响,想当然地用汉语去套其他的语言,这是相当危险的。
只有建立在多听第一手语音资料的基础上,才能对一门外语的发音有完整全面的认识。
日语的“连浊(れんだく)”规律一、【什么是“连浊”】“连浊(れんだく)”是指在日语复合词中,后方词素的最初的清音变成浊音的现象。
来源于名词的助词中也能看到这种现象,如「ぐらい」「だけ」「ばかり」。
在复合词中,如果后方词素以清音/k/,/s/,/t/,/h/中的其中一个开头,将分别按以下规律产生变化。
其中前面三个是单纯的有声化,而至于第四个,由于在日语历史中有过p->h的变化(唇音退化),可以说是不符合规律的。
k>z t->d h->b 根据传统,连浊属于“被夹在元音中的音会有声化”这种同化现象中的一种,由于和语的语头原本不能是浊音,因此人们认为连浊通过清音浊化起到了表明该词是复合词的作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