读音浊化的规则、读音规则的浊化两个单词组合在一起时,后面的单词词头会有发生浊化或不发生浊化的情况吧(当然仅限于词头为カ行・サ行・タ行・ハ行等能发生浊化的单词)。
比如“流れ”+“星”便成为“ながれぼし”,这里“ほし”变成了“ぼし”,但是“流れ”+“作業”却不会变成“ながれざぎょう”。
这种不同到底是什么原因造成的呢?
其实这里还是有规律的,只是没那么严格。
我也是直到最近才知道的(说来也是大约10年前的事情了)。
【法则1】后置的单词不含浊音的话,词头发音浊化,若后置单词包含浊音,词头不浊化。
比如
另外,有人会将“したつづみ”读成“したづつみ”,这本来就是错误的。
有人一直以为“鼓”发音是“つつみ”,这本就已经错了,要真是“つつみ”的话,确实“舌”+“つつみ”会成为“舌づつみ”(和“風呂敷包み”同个道理),但是“鼓”(つづみ)本身已包含浊音了,因此词头不浊化,就算浊化了也应该变成“づづみ”。
不过,也有人这样解释,这种错误并非一定是将“鼓”误读为“つつみ”造成的,比如“お騒がせ(おさわがせ)”这个词,有人会读成“おさがわせ”,道理是一样的(据说这叫音位转换)。
注:音位転換(英語: metathesis)とは、単語の中で隣り合う音や音節が入れ替わる音の変化のこと。
音位転換は多くの言語で日常的に見られる現象である。
例えば、「お薬」を「おすくり」と言ったりする。
ときに、音位転換後の語形が優勢になり、時を経てそのまま定着してしまう場合もある。
好了,有些扯远了,回到原来的问题再举些例子看看吧。
只是,正如之前说过那样,这个规则是非常不严格的,要想举出些例外的单词,要多少有多少。
比如“使い捨て”读法为“つかいすて”而不是“つかいずて”(要说是“捨て”这词不会发生浊化那也不是,在“聞き捨て(ききずて)ならない”这个单词中还是会浊化的。
这种区别解释不了。
)
另外,相扑中的招数“上手”+“ひねり”变成“うわてひねり”而非“うわてびねり”。
“恋愛結婚”读音为“れんあいけっこん”而非“れんあいげっこん”,“商業高校”读音为“しょうぎょうこうこう”而非“しょうぎょうごうこう”。
能感觉到后置单词是汉语词的话,这个规则大多不适用,但是像以下几个单词,“小田原提灯(おだわらぢょうちん)”“裏なり瓢箪(うらなりびょうたん)”“歌合戦(うたがっせん)”“丁稚奉公(でっちぼうこう)”等,又各个都彻底浊化了。
看来如果是老式词汇(比如江户时期便开始使用的)的话,这个规则有相当大的可能性是适用的,对于新词就有很多不适用了。
虽然这么说了,但是像“交替交替”这个词是“こうたいごうたい”,“参勤交代(さんきんこうたい)”这词却不读“さんきんごうたい”。
这么说又不对了啊。
不过,似乎还是可以得出下面这个结论的。
【法则2】前置单词是汉语词的时候不发生浊化。
怪不得“恋愛結婚”“商業高校”“参勤交代”这几个单词不适用前面的规则了(“交替交替”一词因为是单词重复,所以暂且归到别的情况下吧)。
只是,文章开头的“高野豆腐”那个词还是发生了浊化,哎,就这样吧。
【法则3】后置的单词是外来语的话发音不浊化
这是肯定的。
比如“お試し”+“セット”不会变成“お試しゼット”;“賃金”+“カット”不会变成“賃金ガット”;“老人”+“ホーム”不会变成“老人ボーム”,“鉄筋コンクリート”一词亦是如此。
音一浊化,单词原来的样子就容易搞不清了。
“雨”+“合羽(かっぱ)”发音为“あまがっぱ”。
啊?你不知道怎么回事?其实カッパ为外来语,原为葡萄牙语。
结果这词在江户时代传来日本,连汉字都给它填上了,早已经彻底日语化,以至于谁都认不出它是外来语了。
正因为如此,カッパ才会浊化成ガッパ的吧。
于是,读者恐怕要这么想了,关于例外你这刚解释了一通,都到最后了就别出来个什么例外的例外了,太烦。
【法则4】语言嘛就是这么回事儿。
说到底标准这东西还是要看大家平时怎么说话了。
也许本就不存在着什么严格适用的语法、规律之类的,例外必然是存在的,而那个所谓的例外也还是会有例外,这让人说什么好呢。
其实,个人认为这才是语言有意思的地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