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文档之家› 实验诊断学.pptx

实验诊断学.pptx

2.嗜酸性粒细胞减少 ●长期应用肾上腺皮质激素 ●某些急性传染病(伤寒)
(三)嗜碱性粒细胞(basophil,B) 嗜碱性粒细胞增多: ● 慢性粒细胞白血病 ● 骨髓纤维化 ● 慢性溶血及脾切除后
(四)淋巴细胞(lymphocyte,L) 20%~40% , 外周血 T细胞占50%~70%, B细胞 占15%~30%
一、红细胞计数和血红蛋白测定
【临床意义】 1.红细胞及血红蛋白增多 (1)相对性增多:呕吐、 腹泻、烧伤、
大量出汗
(2)绝对性增多 ★继发性红细胞增多症(非造血系统疾病) ●胎儿、新生儿、高原居民,心肺疾病 ●某些肿瘤或肾疾患 ★真性红细胞增多症(polycythemia vera,pv)
2.红细胞及血红蛋白减少 (1)生理性减少
1.淋巴细胞增多 ●感染性疾病(麻疹、传单、肝炎、 百日咳、结核) ●淋巴细胞白血病、淋巴瘤 ●急性传染病的恢复期 ●器官移植后的排斥反应
2.淋巴细胞减少 应用皮质激素、烷化剂、ALG、接触放射线、
免疫缺陷性疾病、丙种球蛋白缺乏症等。
3.异形淋巴细胞(abnormal lymphocyte) 形态变异,可见于: 病毒感染、药物过敏、输血透折、 免疫疾病、放射治疗。
婴儿、<15岁儿童、中晚期妊娠、老年人
(2)病理性减少(见表) 3.红细胞形态学改变(见彩图) (1)大小的异常 (2)形态的异常:球形、椭圆、口形、半
圆形、镰形、泪滴形、棘形等
(3)染色反应的异常:低色素性、高色素性,
嗜多色性
(4)结构的异常:嗜碱性点彩、染色质小体、
Cabot环、有核红细胞
二、白细胞计数和白细胞分类计数
[参考值]
红细胞数
血红蛋白
成年男性 (4.0~5.5)×1012/L(400~550万/mm3) 120~160g / L(12~16g / dl) 成年女性 (3.5~5.0)×1012/L(350~500万/mm3) 110~150g / L(11~15g /dl)
新生儿 (6.0~7.0)×1012/L(600~700万/mm3) 170~200g / L(17~20g /dl)
0.01~0.05 0.50~0.70 0.005~0.05
0~0.01
淋巴细胞 0.20~0.40
百分比(%) 1~5
50~70 0.5~5 0~1 20~40
绝对值(×109/L) 0.04~0.5(40~500) 2~7(2000~7000) 0.02~0.5(20~500)
0~0.1(0~100) 0.8~4(800~4000)
●当病因去除后,类白血病反应也逐渐消失。
●引起类白血病反应的病因有:感染、恶性肿瘤、 急性溶血或出血、大面积烧伤、过敏及电离辐射 等。
●中性粒细胞型类白血病反应与慢性粒细胞白血病 的鉴别诊断。
第二节 红细胞的其他检验
一、网织红细胞计数(reticulocyte)
【参考值】 百分数 成人0.005~0.015(0.5%~1.5%,平均1%) 绝对值 (24~84)×109/L(2.4万~8.4万/mm3)
实验诊断学
Laboratory diagnosis
第一章 血液检验
(2)
第二章 骨髓细胞学检查
(24)
第三章 止血与凝血障碍的检验 (33)
第一章 血液检验
第一节 血常规检查 (blood routine examination)
内容:红细胞计数(RBC) 血红蛋白测定(Hb) 白细胞计数(WBC) 白细胞分类计数(differential count,DC)
●病理性增多 ★反应性增多:△急性感染和炎症 △ 组织损伤或坏死 △急性溶血 △急性失血 △急性中毒 △恶性肿瘤 ★异常增生性增多: △粒细胞白血病 △骨髓增殖性疾病
2.中性粒细胞减少 ●白细胞减少症(leukopenia) WBC<4×109/L ●粒细胞减少症(granulocytopenia) 中性粒细胞<1.5 × 109/L ●粒细胞缺乏症(agranulocytopenia) 中性粒细胞< 0.5 × 109/L ★中性粒细胞减少病因: ●感染性疾病(病毒、细菌、结核、 脓毒血症) ●血液系统疾病(再障、粒缺、恶组)
【参考值】

人 (4~10)×109/L(4000~10000/mm3)
新 生 儿 (15~20)×109/L(15000~20000/mm3)
6个月~2岁 (11~12)×109/L(11000~12000/mm3)
白细胞分类计数
细胞名称
比值பைடு நூலகம்
中性杆状 核粒细胞 中性分叶 核粒细胞 嗜酸性 粒细胞 嗜碱性 粒细胞
(五)单核细胞增多 1.生理性增多:见于儿童及两周内婴儿 2.病理性增多:某些感染、血液病、急性传染 病或急性感染恢复期
三、类白血病反应(leukemoid reaction)
●是指机体对某些刺激因素所产生的类似白血病表 现的血象反应。
●周围血中白细胞数大多明显增高,并可有数量不 等的幼稚细胞出现。
4.中性粒细胞形态异常 中毒性改变:●细胞大小不均 ●中毒性颗粒 ●空泡形成 ●核变性 中性粒细胞出现上述中毒性改变者称为中毒
性粒细胞(见彩图)。 5.棒状小体(Auer 小体)诊断白血病
(二)嗜酸性粒细胞(eosinophil,E)0.5%~5%
1.嗜酸性粒细胞增多 ●变态反应性疾病 ●寄生虫病 ● 皮肤病 ● 血液病 ● 某些恶性肿瘤 ● 高嗜酸性粒细胞综合征
单核细胞 0.03~0.08
3~8
0.12~0.8(120~800)
【临床意义】
白细胞增多 WBC>10×109/L(10000/mm3) 白细胞减少 WBC<4×109/L(4000/mm3) (一)中性粒细胞(neutrophil,N) 在防御和抵抗病原菌侵袭过程中起重要作用
1. 中性粒细胞增多 ●生理性增多 正常波动;暂时性升高; 新生儿、月经期、妊娠期
●物理、化学因素(放射线、同位素、 化学/药物)
●单核-巨噬细胞系统功能亢进 (脾亢、 类脂质沉积病、恶性肿瘤)
●其他:SLE、自身免疫性疾病、过敏 性休克等。
3.中性粒细胞的核象变化
●中性粒细胞核左移(杆状>6%、见于感染、 类白反应、白血病)
●中性粒细胞核右移(五叶>3%,见于巨幼 贫、抗代谢药物,感染恢复期)
相关主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