学前教育史名词解释宫廷(儿童)教育:宫廷教育也是一种特殊的家庭教育。
宫廷儿童教育,主要介绍以太子、王子为对象的教育。
宫廷的儿童教育有独特的意义、内容和形式,主要体现在保傅教育制度上。
保傅制度:是古代宫廷教育制度之一,指宫廷专门选出贵族和官僚大臣中的出类拔萃的男子,负责对太子、王子们的道德、知识、身体训练,即为保傅制度。
师、保、傅,分太师、太保、太傅和少师、少保、少傅,统称三公和三少。
保,保其身体;傅,傅之德义;师,导之教训。
太保的责任主要是保证太子日常生活举止合乎规范,生活要有规律,要负责太子身体的安全与健康;太傅,从道德和政治方面教育和训练太子;太师,负责太子的学业,还要教太子懂得管理国家、统治百姓的道术。
三母制度:是古代宫廷教育制度之一,在宫廷内,挑选符合条件的女子承担保育和教导太子、王子的职责。
子师、慈母、保母合称三母。
子师主要负责对太子道德行为规范的教育;慈母要根据太子的需要,供给衣食和其他所需;保母负责安置料理睡眠。
《颜氏家训》:颜之推的教育思想,主要反映在其著作《颜氏家训》中,这部书在中国教育史上占有重要地位。
《颜氏家训》是中国封建社会最早最完整的家庭教育著作,也是最早最完整的家庭教育教科书。
《颜氏家训》内容全面、系统。
全书共七卷二十篇,内容涉及了胎教、教子、迁善、道德情操、勉学、练习技艺等家庭教育问题,也涉及了其他更广泛的教育问题。
就学前教育而言,这部著作系统地阐述了婴幼儿教育的意义、内容、原则和方法。
《颜氏家训》影响广泛,流传久远,是我国保存下来最早的、影响最大的一部家教著作。
书中所反映的儿童早期教育思想、儿童家庭教育的原则和方法等,至今仍有理论价值和实践意义。
眼前事:在教育内容上,朱熹提出,15岁以前的儿童,主要是就儿童日常生活接触到的“眼前事”去教他们,就教者而言,是“教事”,就孩子而言是“学其事”。
他认为学必自近者易者始,并认为学问之道只就眼前日用的开始,初学应给以简单容易的内容。
儿童主要是学习眼前日用之事。
《小学》:为便于儿童学“眼前事”,朱熹与刘子橙编撰《小学》一书。
该书将大量古今圣贤的“嘉言懿行”汇集起来,贯彻对儿童多用正面教育的原则,希望用这些古人符合封建道德规范的言行,教育和诱导儿童行“洒扫应对进退之节”、“爱亲敬长隆师亲友之道”,学“礼乐射御书数之文”。
全书共六卷,分内外篇,内篇有《立教》《明伦》《敬身》《稽古》;外篇有《嘉言》、《善行》,书中列举了大量的包括刻苦学习、忠君、孝宗、事长、守节等德行方面的格言、故事等,内容生动,通俗易懂,易于儿童接受。
《小学》一书影响深远,在古代儿童家庭教育和蒙学中广为使用。
《童蒙须知》:朱熹编订的《童蒙须知》是他为儿童制定的习学“眼前事”的具体标准和要求。
分衣服冠履、言语步趋、洒扫娟结、读书写字、杂细事宜等方面,对儿童的生活起居、读书学习、道德行为礼节都做了详细的规定。
需要读的字字响亮。
不可误一字,不可少一字,不可多一字,不可倒一字。
该书对于从小培养儿童良好的生活习惯、学习习惯和某些礼貌待人的道德规范,至今也不失其教育意义。
王守仁“自然教育论”:王守仁提倡教育儿童要顺其自然,他深刻形象的揭露了封建传统教育,不顾儿童身心特点,束缚、压制儿童个性的弊端,这在当时是很难得的。
《幼儿园工作规程》(试行):1989年,国家教育委员会发布《幼儿园工作规程》(试行),1990年起施行。
包括总则,幼儿园的招生、编班,幼儿园的卫生保健,幼儿园的教育,幼儿园的园舍、设备,幼儿园的工作人员,幼儿园的经费,幼儿园与幼儿家庭,幼儿园的管理工作及附则。
《规程》规定了幼儿园的任务和性质,幼儿园保育和教育的主要目标,幼儿园教育工作的原则等。
《规程》的颁布,对加强幼儿园内部的科学管理,提高保育和教育质量无疑起着重要作用。
1996年《幼儿园工作规程》:1996年《幼儿园工作规程》是在1989年国家教育委员会发布的《幼儿园工作规程》(试行)的基础上经过试行、修改而成的。
蒙养院制度:蒙养院是中国最早的学前教育机构。
1903年,清政府颁布了《奏定学堂章程》,也叫癸卯学制。
其中,《奏定蒙养院章程及家庭教育法章程》是中国第一个学期教育法规,其内容包括:①蒙养院的意义、对象:蒙养院招收“3岁以上至7岁之儿童”。
充分肯定了学前教育的重要意义、作用,指出了它在国民教育体系中的基础地位,说明了设置蒙养院,是作为教育学前儿童的专门机构。
②蒙养院的设置:蒙养院附设在育婴堂和敬节堂内。
③蒙养院的保教要旨:蒙养院对儿童的教育,包含了体育、德育、智育、美育的内容,在教育原则上,提出了应该照顾儿童情性及心理特点,指出教育要量力适度,还要利用榜样的教育作用。
④蒙养院课程:游戏、歌谣、谈话、手技。
⑤蒙养院保姆的来源与培训:蒙养院内教师称“保姆”,保姆由乳媪和节妇训练而成。
⑥蒙养院实行“蒙养家教合一”。
⑦执教者母亲或保姆所接受的训练是封建纲常名教。
武昌蒙养院(或湖北幼稚园):武昌蒙养院是中国最早创立的公立学前教育机构。
1903年秋,湖北巡抚端方在武昌创办了幼稚园,也叫湖北幼稚园,癸卯学制颁布后湖北幼稚园改名为武昌蒙养院。
湖北幼稚园曾附设女子学堂,这是中国幼稚师范的萌芽。
湖北幼稚园的教员主要由日本人担任。
当时聘请了户野美知慧等三名日本保姆。
户野美知慧是日本来华的最早的幼教工作者。
她拟定了《湖北幼稚园开办章程》,规定幼稚园“重养不重学”的原则。
保育幼儿包括发展身体、开发智识,培养行为习惯三个方面。
该章程规定课程有:行仪、训话、幼稚园语、日语、手技、唱歌、游嬉七项。
康有为公养公育思想:“公养”、“公育”是康有为的理想教育制度,体现在《大同书》中。
打破一切界线,实现政治改革的关键,是“去家界”。
他设计了一个从胎教到大学的“公养”、“公教”的理想教育制度。
儿童从胎教到20岁的全部教育由公立政府负责,全社会的人都有权接受这一完整的教育。
康有为提出的“公养”、“公教”的教育思想,是一个终身教育计划,贫富平等,男女平等,前后相接,二十年一贯制。
这不但在当时,而且在今天也是无法实现的,但它却有鲜明的反封建性和民主性,是进步的。
蒙养园制度:1912年9月,教育部公布《学校系统令》,称“壬子学制”,与“壬子学制”结合,成“壬子癸丑学制”。
按“壬子癸丑”学制的规定,学前教育机构的名称为蒙养园。
蒙养园是学制体系上的教育机构,但与大学院一样,不占学制年限,并未单独成为学制系统中的一级。
蒙养园附属在小学和女子师范学校、女子高等师范学校内,已纳入到真正教育机构之中,这也是学前教育地位提高了的标志。
幼稚园制度:1992年11月教育部公布《学校系统改革令》,又称“壬戌学制”或称“新学制”。
这个学制规定的学前教育,在小学下设幼稚园,“幼稚园收受六岁以下之儿童”,并把幼稚园正式列入学校系统,改变了以前蒙养院和蒙养园在学之中没有独立地位的状况,确定了学前教育机构在学制系统中作为国民教育第一阶段的地位。
《幼稚园课程标准》:1929年9月《幼稚园课程暂行标准》拟定完成,1932年10月由教育部正式公布,称《幼稚园课程标准》,1936年又曾修正。
这个“标准”,是我国第一个自己制定的统一的幼稚园课程标准。
《幼稚园课程标准》分幼稚教育总目标、课程范围、教育方法要点三部分。
关于幼稚教育总目标,“标准”指出:增进幼稚儿童身心的健康。
“标准”的第二部分是七项范围,规定的幼稚园的课程有:音乐、故事和儿歌、游戏、社会和常识、工作、静息、餐点,共七项。
“标准”的第三部分是教育方法要点,主要内容:规定幼稚园七项课程,应打成一片,于实际实施时,无所谓科目,教师是儿童活动中的引导者。
《幼稚园课程标准》是我国第一个由国家颁布的幼稚园课程标准,它是由我国的专家和学者在总结自己实践的基础上,吸收和借鉴了西方教育方法,因此,它既体现了民族性,又体现了洋为中用的精神,这个“标准”具有中国化、科学化的特点,推动学前教育向中国化、科学化方向发展。
这个课程标准产生在半殖民地半封建的大社会背景下,存在一点封建主义的余毒和西方教会的影响是难免的。
南京鼓楼幼稚园:是一所实验性质的幼稚园,陈鹤琴创办于1923年春。
该园以研究幼儿心理与教育为中心。
开创了大学进行幼儿教育的实践研究活动。
该园的实践活动是多方面的,包括课程实验、行为习惯的培养、技能学习、幼稚生生活历的安排、幼稚园设备等。
实验总结了九项课程,有:音乐、游戏、工作、常识、故事、读法、数法、餐点、静息。
通过对儿童行为习惯的探索,总结出了对儿童进行卫生习惯、做人习惯等方面的训练内容。
在技能训练方面,总结出了生活技能、游戏运动技能、表达思想的技能和日常常识等的内容。
在幼稚生生活历方面,总结了入院儿童一天、一个星期、一个月、一年的生活历。
它的实验经验和出版物在全国颇有影响。
南京燕子矶幼稚园:是中国第一个乡村幼稚园,创办人陶行知于1927年创办。
该园的办园宗旨为建设中国的、省钱的、平民的幼稚园,招收贫苦农民孩子。
该园结合农村实际,确定保教内容,选取教学材料,草订幼儿生活纲要。
在教学方法上继续试验“设计组织”的方法,尤其注意:①户外生活多,室内生活少;②注意卫生;③注意读法;④看护极小的儿童。
燕子矶幼稚园在幼稚师范教育上曽做过一些实验,那就是用艺友制的方法训练艺友成为幼稚园教师。
江西省立实验幼稚师范学校:是中国第一所独立设置的公立师范学院,陈鹤琴于1940年创立。
该校的办学宗旨有三:一是培养幼稚园的师资与造就幼稚教育的人才;二是开展幼稚教育的理论和教材教法方面的实验研究;三是进行陈鹤琴创立的活教育理论的实验。
课程设置,在1937年教育部颁定的三年制幼师课程标准的基础上有所修改。
从课程内容看,可以分为精神训练、基本训练和专业训练三项。
增加人生心理一科,是其创造。
教材和教学方法强调尽量与小学实际、幼稚园实际相联系,教学方法强调以“做”为中心,采用陈鹤琴提出的“做中学、做中教、做中求进步”的方法。
在训导工作方面,是要培养学生不厌不倦的态度和敬业、乐群、专业、创造的精神,基本目标是培养学生“做人,做中国人,做现代中国人”。
1934年苏区的《托儿所组织条例》:苏区中央人民政府内务部于1934年2月颁布托儿所组织条例。
它是红色政权颁布的第一部关于学前儿童教育的指导性纲领性文件。
《条例》对组织托儿所的目的、儿童入托的条件,托儿所的上级领导领导机构,托儿所的班额,保教人员的编制及标准,环境,设备,经费,托儿所的管理,保教人员的职责,托儿所的作息时间等事项作了详细的规定。
《条例》的颁布开创了苏区的托儿所制度。
中国战时儿童保育会:为抢救民族后代,培育无家可归的难童健康成长为抗日建国之力量,经中国共产党联合各党派和各界知名人士发起,于1938年3月10日在武汉成立中国战时儿童保育会。
该组织是抗日民族统一战线下国共两党合作的产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