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文档之家› 我国残疾人社会福利的问题及对策

我国残疾人社会福利的问题及对策

我国残疾人社会福利的问题及对策[摘要]我国残疾人社会福利事业虽然近年来取得了明显的成就,但离经济发展水平和残疾人需求还存在较大差距,总体说来,残疾人福利工作任重道远。

本文在简单界定残疾人及其社会福利概念的基础上,重点总结了目前我国残疾人社会福利的现状和问题,最后提出了针对性的对策建议。

[关键词]残疾人;社会福利;问题;对策残疾人由于身体残缺和功能障碍的影响,成为社会中的一个弱势群体。

在家庭生活和社会生活中,残疾人需要家人和社会成员的照料和帮助,更需要合理的制度安排,即残疾人社会福利。

残疾人社会福利不仅是各国福利体系不可或缺的一部分,而且是衡量一个国家经济水平和文明程度的指标。

因此,残疾人社会福利是各国面临的重要课题和严峻挑战。

一、残疾人及其社会福利概念的界定在具体分析之前,本文先对残疾人和残疾人社会福利的概念进行简单的界定。

(一)残疾人的概念国内外的法律法规都已对残疾人给出明确的定义,如《残疾人权利宣言》中的定义是:残疾人是指任何由于先天性或非先天性的身心缺陷而不能保证自己可以取得正常的个人生活和社会生活上一切或部分必需品的人。

我国《中华人民共和国残疾人保障法》对残疾人给出如下定义:残疾人是指在心理、生理、人体结构上,某种组织、功能丧失或者不正常,全部或者部分丧失以正常方式从事某种活动能力的人。

可见,残疾人的概念不是仅局限于身体器官的丧失或不正常,而是包括了心理、精神层面的残疾。

以缺陷为标准,残疾人一般分为肢体残疾、视力残疾、听力残疾、语言残疾、智力残疾五种。

(二)残疾人社会福利的概念不同的国家和地区对社会福利的概念有不同的理解。

有些国家和地区认为社会福利是社会保障体系的一个子系统;有些国家和地区不对社会福利和社会保障的概念作明确区分,两者的内涵基本相同,包含广泛;而另一些国家和地区则认为社会福利比社会保障内容更丰富、范畴更大。

我国学术界对社会福利和社会保障关系也没有达成完全一致的认识。

因此,残疾人社会福利的概念有不同角度的定义。

本文阐述的残疾人社会福利是大福利的概念,是指国家和社会为残疾公民在年老、疾病、缺乏劳动能力及退休、失业、失学等情况下提供基本的物质帮助,并根据社会的经济、文化发展水平,给予残疾人相应的康复、医疗、教育、劳动就业、文化生活、社会环境等方面的权益保障,实现残疾人“平等、参与、共享”的目标。

[1]残疾人社会福利不仅要保障残疾人的基本生活权利,还要为残疾人举办多种福利设施,提供社会服务以及举办各种社会福利事业,最终改善残疾人的生活状态,提高残疾人的生活质量。

[2]二、我国残疾人社会福利的现状和问题近年来,在良好的政策环境和各部门的共同努力下、我国残疾人社会福利取得了长足的发展。

在残疾人康复工作方面,2010年全年使604.7万残疾人得到不同程度的康复,这一数据比2008年增加了8.72%。

2006年至2010年五年中共完成白内障复明手术423.6万例,达到了十一五计划规定数量的141.2%,其中贫困白内障患者免费手术共计127.6万例,大幅度超额完成了十一五计划35万例的任务。

在残疾人教育工作方面,2010年全国为盲、聋、智残少年儿童兴办的特殊教育学校已发展到1705所,义务教育普通学校附设特教班2775个,在校的盲、聋、智残学生51.9万人。

此外,全国有7674名残疾人被普通高等院校录取,图1展示了“十一五”期间全国普通高等院校录取残疾考生情况的变化趋势。

在残疾人就业保障方面,如表1所示,从2004年到2009年,全国共安置224.1万城镇残疾人就业,农村地区在2004-2008年间平均每年有1730.46万残疾人被安置就业。

在残疾人扶贫开发工作方面,2010年全国共扶持贫困残疾人204.0万人,其中119.5万人通过扶贫开发解决温饱;当年接受实用技术培训的残疾人近85.5万人次,投入培训经费近2.6亿元。

此外,残疾人社会保障状况进一步改善。

全国城镇职工已参加社会保险的残疾人达到283.2万人;在已经实行最低生活保障制度的城乡,共有927.1万残疾人享受到最低生活保障,71.1万残疾人在各类福利院、养老院享受集中供养、五保供养;452.3万残疾人得到临时救济和定期补助。

[3]虽然我国残疾人社会福利事业取得了明显的成就,但残疾人规模庞大且增速较快,根据2006年全国残疾人抽样调查的结果推算,目前全国各类残疾人的总数约为8296万。

[4]与残疾人切身利益密切相关的社会福利也仍然存在一些问题。

(一)工作观念落后目前我国残疾人福利工作的重点仍然是救助,工作观念落后,忽视了残疾人自身的建设,欠缺切实地站在残疾人自身的角度去思考,造成政府和社会无法切实感受到残疾人的真实想法和需求,难以最大限度地帮助他们融入社会,因而国家在这方面大力度的投入并没有换来残疾人生活素质相应的提升。

[5]这种仅限于救助的工作观念会造成残疾人对政府过度的依赖或者是对政府的不信任甚至是抵触情绪,不利于残疾人社会福利工作的可持续发展。

(二)法制建设不到位我国保护残疾人合法权益的法律规范欠缺以及执法力度不够,在一定程度上限制了残疾人福利事业的发展。

虽然我国在1990年已颁布了《残疾人保障法》,但内容过于笼统和原则,并且与其配套的法律法规也不够完备,例如无障碍环境建设在很多城市还未推进,因交通事故和意外伤害致残者的赔偿方面也需要切实可行的政策等等。

此外,执法不严现象也普遍存在,有相当多地方没有认真贯彻落实《残疾人保障法》,一些落后的边远地区实施《残疾人保障法》有很大困难。

对于违法行为也没有严格的惩罚性规定,不能很好地保护残疾人合法权益。

因此,我国残疾人社会福利离走上法制化、规范化的轨道还是有较大差距的。

(三)筹资渠道单一多元化的筹资渠道是社会福利资金充足的重要保障。

国外社会福利资金一般来源于税收、捐助和收费三个渠道。

然而残疾人经济水平总体较低,在2006年开展的全国第二次残疾人抽样调查资料表明,全国有残疾人的家庭2005年人均全部收入在城镇为4864元、农村为2260元,而当年全国城镇人均收入水平为11321元,农村为4631元,残疾人家庭人均收入不足全国人均水平的一半。

[6]因此,福利事业向残疾人收费是不可取的,如此一来,我国残疾人社会福利资金的来源仅限于税收和捐助两个渠道,再加上捐助体制不完善,导致福利资金主要依靠国家的财政税收。

不仅如此,在行政色彩浓厚的管理体制中,残疾人社会福利资金的管理和运用较为混乱,降低了原本就有限的福利资金的使用效率。

[7](四)福利供给不足虽然我国残疾人社会福利日益完善,但总体说来目前的福利供给仍然不足。

2008年全国八千多万残疾人中有绝对贫困人口461万,相对贫困人口583.1万,两项之和达到1044.1万。

同时,低收入人口也呈逐年增长趋势,已从2006年的603.1万增长到了2008年的644.6万。

[8]另外,据全国第二次残疾人抽样调查数据,残疾人曾接受过医疗服务与医疗救助、贫困救助与扶持、康复训练与服务、辅助器具配备服务的比例分别占其总量的35.61%、12.53%、8.45%和7.31%,而对以上需求的比例分别达到其总量的72.78%、67.78%、27.69%和38.56%。

[9]可见,现阶段国家或社会提供的福利还远远不能满足残疾人的基本需求。

(五)福利水平地区差距较大福利水平地区差距主要表现在城乡之间、东中西部地区之间。

首先,农村的残疾人福利严重落后于城镇。

全国第二次残疾人抽样调查表明当时城镇残疾人中仅有13.28%的人口享受到城镇居民最低生活保障,农村的这一比例则低至5.12%。

城镇16岁及以上残疾人参加养老、医疗、工伤、失业社会保险的比例分别为27.87%、36.83%、1.11%、1.35%,而农村这四项比例分别只有1.95%、29.39%、0.10%和0.07%。

[10]其次,东中西部地区之间残疾人福利水平差距明显。

全国残疾人康复工作办公室的一项调查显示,东、中、西部地区残疾儿童入学率的差距是25%,城市残疾人就业率的差距是49.1%,农村残疾人在业率的差距是45%,贫困残疾人占当地残疾人比例的差距是64.12%。

[11]四、完善我国残疾人社会福利的对策建议发展残疾人社会福利意义重大,但这不是一蹴而就的,我们应该及时针对目前存在的突出问题采取有效的措施。

根据以上总结的几点问题,现阶段应该重点做好如下几点。

(一)树立全新的工作理念我们在开展残疾人福利工作时应当以尊重残疾人的自尊心为出发点,不能让救助带有浓重的施舍色彩。

如日本的残疾人社会福利工作致力于消除正常人与残疾人之间的“心理障碍”,加深相互的理解与交流,鼓励人们理解、亲近、支持残疾人,更重要的是,这会极大地促进残疾人人格尊严的提升,激发其重回、参与社会生活的热情。

因此,要树立全新的工作理念,帮助残疾人培养自助的能力,这样残疾人福利工作才能更加高尚和有意义。

(二)加强法制建设完备的法制体系是保障残疾人福利工作顺利开展的基石。

首先,应建立健全相关的法律法规,如制定《残疾人保障法》的配套法律和实施细则,根据现实情况合理调整相关规定,以更好地适应残疾人的实际需求。

其次,要做好残疾人福利法律、法规、政策落实情况的调查研究和信息反馈工作,确保各地认真地贯彻落实法律法规,同时可以为法律法规的修改完善提供有益的第一手资料。

再次,强有力的舆论监督也可以配合残疾人福利的法制建设。

新闻工作者应敢于揭露违法行为,积极保护残疾人的合法权益。

[12](三)开拓筹资渠道如果残疾人福利事业过度地依赖财政投入,那么会长期缺乏社会基础,即使我国的财政收入逐年增多,但毕竟投入到这方面的资金是有限的。

因此,开拓筹资渠道,实现筹资多元化是十分必要的。

一方面,随着我国财政实力日益雄厚,中央应该加大对各地发展残疾人社会福利事业的财政支持和资金投入。

另一方面,残疾人社会福利事业应继续放开,秉持非盈利或低盈利的原则,尝试由社会、公共团体、企事业甚至个人来创办。

国家在进一步重视民间的作用、动员社会力量的同时,应有计划地组织一支志愿(或低报酬)的义务人员队伍,参加残疾人社会福利工作。

[13](四)加大福利供给面对残疾人特殊的福利需求,应积极地加大福利供给,主要包括生活、教育、就业和康复几个方面。

在生活福利方面,使更多的残疾人纳入城乡最低生活保障制度并获得优于一般人群的照顾,并建立相应的残疾人失业保险、养老保险、医疗保险等;在教育福利方面,优先考虑残疾儿童教育,确保残疾儿童有接受公平的义务教育的机会;在就业福利方面,加强劳动就业法律保护,开展多种形式的就业,积极组织残疾职工参加再就业培训,优先推荐就业;在康复服务方面,重点将残疾人康复事业与工伤保险等康复服务整合起来,共同为残疾人与工伤受害者提供康复服务,促进残疾人康复事业的发展。

相关主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