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
文档之家› 第一小节 西方学者个体犯罪原因论
第一小节 西方学者个体犯罪原因论
上至下法则
距离法则
模仿法则
下层模仿上层, 青年模仿长者 穷人模仿富人
插入法则
两种对立风气流行 旧风气衰退, 新风气上升
侵犯行为的模仿
儿童的模仿行为
侵犯模特反应平均数
25 20 15 10 5 0 系列1 活模特 22 电影模特 16 动画模特 11 非攻击模特 2
模特类型
不 良 模 仿
影 视 节 目 中 常 见 的 镜 头
儿童目睹攻击行为后的行为表现
攻击行为总量(得分) 实验条件 有形的(打) 暴力模式(实验组) 12.73 言语的(骂) 8.18
平静模式(控制组)
1.75
0.75
1981年5月,约翰•辛克利企图暗杀里 根总统。 调查者后来发现,辛克利在刺杀总 统之前曾多次观看动作片《的士司机》, 片中描写了一个男子的生活经历,男主 人公曾经想枪杀一位总统候选人。辛克 利被男主人公强烈地吸引住了。
生物学的犯罪原因论 之体型说
克雷奇默尔
体型 犯罪类型
肥胖型 不易犯罪,即使犯罪大多为欺诈型犯罪, 累犯较少,且容易在社会化 瘦长型 多犯盗窃罪和诈骗罪,累犯较多
健壮型 专门触犯采用暴力的财产犯罪和性犯罪
障碍型 大多实施性犯罪
生物学的犯罪原因论 之体型说 谢尔顿
谢尔顿体型—气质类型对应表
体型
内胚叶型 柔软、肥胖的体格 矮胖型 中胚叶型 魁梧、结实的体格 斗士型 外胚叶型 瘦弱、细长的体格 瘦长型
产 生 挫折感
挫折感是 一种消极 情 绪
消极情绪 是一种能量
多次挫折 消极情绪 积 累
能量积累
到达自我 调控上限
反 弹 或宣泄
形 成 攻击性
侵犯他人 造成伤害
导 致 犯 罪
侵犯的消除和控制
用一种无害的方式如登山 拳击等竞技活动,开展 辩论来宣泄(释放)能量, 以降低侵犯性 强化超我,控制和减少 侵犯行为;以良知的内省 指导自我去限制本能 欲望和冲动
——
学 会 关 爱 良 性 模 仿
——
社会学习论
班杜拉· 美:攻击行为是后天 通过观察学习而习得的 侵犯行为 依赖于父母对 其的态度
社会行为的 学习方式
儿童学习双亲
社会学习理论
模仿和观察
依赖于父母 之间的态度
班杜拉—社会学习理论代表人
强调观察学习
• 班杜拉认为,儿童总是“张着眼睛和耳 朵”观察和模仿那些有意的和无意的反 应,因此,他强调观察学习在行为(包 括犯罪行为)发展中的作用。
龙勃罗梭对6034名罪犯研究后得出如下结论: • “刺客的下巴突出,颧骨间距大,头发和胡须 稀疏、细碎而且是通常是黑色的,脸色苍白; • 攻击者的脖子短,头盖骨比较圆,手臂长; • 强奸犯的手短,前额窄,发色淡,鼻子与生殖 器畸形; • 抢劫犯头发粗,头盖骨不规则,鬓髯浓重; • 纵火犯四肢长,头小,身材瘦小; • 骗子的下颌宽大,颧骨突出,体重大,脸色苍 白; • 盗窃犯手臂长,个高,黑发,胡子稀疏。”
第三章 犯罪心理的形成和发展变化
第一节 影响犯罪心理形成的因素
——犯罪的原因
ቤተ መጻሕፍቲ ባይዱ
人们对犯罪心理的研究,是 从探讨犯罪原因开始的。由于人 们的哲学观点不同、研究的角度 不同,在看法上存在很大分歧, 特别是在西方,形成了许多流派。 对不同学说的比较、鉴别,有助 于我们弄清犯罪心理产生的真正 原因。
•西方学者的个体犯罪原因论 –生物学的犯罪原因论 –精神分析学的犯罪原因论 –学习理论的犯罪原因论 –多元性犯罪原因论
同卵双生子犯罪行为 的相似率为66.7%, 异卵双生子30.4%
染色体异常研究
XYY型,身材高大, 攻击性强,易冲动, 不能自制,犯罪率是 正常人的6倍 多为盗窃、暴力犯罪
生物学的犯罪原因论
之血型说
生物学的犯罪原因论 之脑功能失调说
美· 罗宾调查发现, 60%的自杀者小脑功能失调 尤德尔发现, 运用小脑功能失调的资料 预测暴力罪犯的累犯危险性 准确率高达95% 威廉斯对335名暴力型少年犯 调查发现,65%惯犯脑电图异常, 57%偶犯脑电图异常
人格结构 失调学说
“本我” (id)
本能的我,受唯 乐主义支配.想干 什么就干什么.
现实的我,受社会 “自我” 规范支配。要求行为 (ego) 和环境的要求相协调.
外部 世界
道德的我,受道德 “超我” (完美)原则的支 良心:罚 配.对 “本 (superego) 我”“自我”起监 督作用。 自我理想:奖
社会学 的犯罪 原因论
条件作用论
社会学习论
犯罪是后天习得的, 犯罪行为是社会学 习的结果
美· 班杜拉: 攻击行为是 后天通过观 家庭的影响 亚文化群的影响 察学习而习 得的 符号示范
犯罪 模仿论
法· 塔尔德1890: 所有社会生活的重要 情节(包括犯罪)都是模仿的结果
人与人之间的距离 越近,模仿性越强
智力水平低:判断 力和理解力差,缺乏 自主性,易受暗示易 冲动和兴奋
心理学的犯罪原因论虽然 从个体方面揭示了犯罪的原 因,但片面强调人的心理属 性,忽视人的社会属性,或 者忽视人的主观能动性,仍 然不能正确揭示犯罪心理的 实质及其产生原因。
多元性犯罪原因论
犯罪心理形成的原因绝非由 单一因素所致,而是多因素 综合或交互作用的结果。
人具有保护自己、追求优越的本能, 即权利欲,当欲望得不到满足时, ——自卑感——努力追求优越——过度补偿 ——表现优异 ——犯罪
精神分析学的犯罪原因论
之多拉德等的攻击—挫折说
侵犯始终是挫折的 一种后果,侵犯行为的 发生总是以挫折的存在 为先决条件,而挫折的 存在也必然会导致某种 形式的侵犯。
经 受 挫 折
心理学的犯罪原因论
之精神病理学理论
犯罪是由于精神 上的缺陷所致
低级欲望强烈而缺乏调 节或抑制力薄弱;情绪不 稳定,常因小刺激激发大 反应;意志缺乏独立性坚 定性,极易为他人左右; 缺乏同情心良心和罪责 感,好显示自己,利己,残 忍;不负责任,反社会性 强,不能适应集体 惯犯—病态人格比率高
低能说
病态人格说
1856-1939
精神分析学的犯罪原因论
之弗洛伊德的性冲动说
性冲动(各种原始的本能和冲动) 是犯罪心理产生的唯一根源,是一切 犯罪的原动力——“泛性论” 人格结构失调导致犯罪行为出现。 特别是自我和超我发展的缺陷,不能对 人原始的本我加以限制和调节。
意识 前意识 无意识 潜意识
建立在无意识理论基 础上的人格结构理论
在与他人 交往中习得
不同接触理论
在与本人关系 密切的团体 中习得
权衡比较,犯罪比 不犯罪更有利
学习犯罪技巧和 动机,态度理由
遵从“底层文化”理 论
社会结构呈现 金字塔状,上 下层各有自己 的价值观,难以 相互认同.
上 层
人数少,掌有权力,统 治社会。其推崇的价值 观被认为是主流价值观。 权力、贡献、秩序、服 从
1997年2月24日,中国青年报发 表了《并非一个少年的悲剧》一文, 叙述了黑龙江省萝北县一个14岁少 年绑架、勒索并杀害一个7岁儿童 的案例… …
悲剧幕后的原因
1、“我是从一些枪战、武打电视剧中学会 的” 2、酗酒的父亲、非打即骂的教育方式、三 番五次被赶出家门的经历
…
Nielson TV Index
生理学的犯罪原因论 片面强调生理属性,忽 视人的社会属性,不能 正确揭示犯罪心理的实 质及其产生原因。
美· 萨瑟兰1939: 任何社会中,犯 罪都是习得的 结果
不同 接触理论
美· 伯吉斯1966 : 犯罪行 为在习得的过程中,受 到各种因素的强化
遵从底层文化 理论 法塔尔· 1890: 德 所有社会生活 的重要情节都 是模仿的结果 犯罪 模仿论
气质类型
内脏紧张型 追求安乐、好社交、宽容、 迟缓、好社交 身体紧张型 体力强壮、精力充沛、大胆、 坦率、冒险、好斗 头脑紧张型 负责时而抑制、时而神经过 敏、深思熟虑、不善于社交、 工作热心
生物学的犯罪原因论
之遗传说
双生子研究
XXY型,智力低劣, 易受暗示,顺从被动, 犯罪率是正常人的4倍 多为盗窃犯罪
生物学的犯罪原因论 之内分泌失调说
男性暴力罪犯中 男性荷尔蒙激素的含量 比其他罪犯要高
尤其是荷尔蒙失调 与犯罪密切相关 过量的雌激素和孕激素 影响行为人的暴力行为
生物学的犯罪原因论 之物质代谢异常说
暴躁型罪犯 体内铜元素含量过高
体内代谢物质 的高低和平衡 与否和犯罪 密切关系
VB3缺乏易造成少年过渡活跃, 进而有抽烟、喝酒、逃学、 离家出走、破坏公物、打架等 偏差行为出现
•我国学者的犯罪综合动因论
第一小节 西方学者的个体犯罪原因论
生物学的犯罪原因论
体型说
遗传说 血型说 身体表征说: 以龙勃罗梭的 “天生犯罪人” 论为先导
“生理是犯罪 物质代谢异常说 心理的基础”
内分泌失调说
脑功能失调说
生物学的犯罪原因论 之身体表征说
龙勃罗梭: 对5907名各类 罪犯长期的人体 测定、对博物馆 383名惯犯和重 大犯罪者颅骨和 身体各部位长期 测定表明 犯罪者的头和颜面部特征
„
实际凶杀数量 55 102 106 108 64 „
预期凶杀数量 42.10 82.01 82.93 81.69 52.57 „
差值 12.90 19.99 23.07 26.31 11.43 „
结果表明
1、拳王争霸赛3天后,凶杀率平均以 12.46%的速率上升。
2、全美宣传力度最大、收视范围最广、 收视率最高的阿里/弗雷泽之间的比赛 结束后3天,凶杀率增加最多。 3、问卷调查发现,看了15场比赛后, 所有被调查的人都认为攻击行为被 模仿了。
1、美国儿童在2-18岁期间平均每天看电视时间 超过3小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