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 地下水污染及其特点
1.1基本概念
凡是在人类活动影响下,地下水水质朝着恶化方向发展的现象。
地下水污染源可分为人为污染源和天然污染源两大类。
地下水污染物是指:凡是人类活动导致进入地下水环境,会引起水质恶化的溶解物或悬浮物,无论其浓度是否使水质恶化达到影响其使用的程度。
按其性质可分为3类: 化学污染物、生物污染物和放射性污染物。
按其形态又分为液体污染物和固体污染物两大类。
地下水污染途径是指污染物从污染源进入地下水所经过的路径。
研究地下水的污染途径有助于制订正确的防治地下水污染的措施。
按照水力学特点可分为4类:间歇入渗型、连续入渗型、越流型和径流型。
1.2地下水污染的特点
一般而言,地下水由于贮存于地下含水介质中,不易被污染。
一方面,包气带具有过滤屏障作用, 可将进入地下的有害物质优先过滤掉;另一方面,污染物在进入地下水沿途易被土壤、岩石及水体中的微生物降解而成无害的物质,因而地下水的污染常被人们忽视。
但是,由于环境容量的有限性, 污染物进入地下水系统超出其自净能力时, 将会对地下水造成一定污染。
地下水一旦被污染, 很难被及早发现, 其后果莫测。
地下水污染具有如下特点。
(1)不确定性,由于地下水含水介质的差异性和复杂性,决定了地下水污染范围的不确定性。
地下水一旦被污染,其范围很难准确圈定。
(2)隐蔽性。
地下水一旦被污染, 很难被发现,不像地表水污染直观明显而易于监测,因而常不会引起人们的关注。
(3)延时性。
地下水污染早期不易被觉察,待人们发觉水质有明显变异特征时,才确定地下水已被污染或严重污染。
(4)广泛性。
由于地下水是处于不断运移和循环中,经历着补给、径流、排泄各个途径,在地质环境复杂的体系中,各个水力系统又有着密切的水力联系,从而决定了地下水污染范围的广泛性。
而地表水污染仅局限于水体所流经或贮存的有限空间内。
(5)不可还原性。
地下水运移于含水介质中,由于受含水介质差异性、空隙、裂隙系统的限制,使地下水的运移速率极其缓慢,地下水在含水系统中的循环周期也相当长(几年、几十年、几百年),从而决定了污染地下水体在地下滞留时间亦长,使污染的地下水在近期内很难得以彻底修复还原。
而地表水循环流动迅速,只要排除污染源,并加以一定的改善措施,水质还是能在短期内得到改善、净化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