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二节有意味的形式这里所指的“形式”是艺术的整体面貌,英国美学家贝尔在《艺术》一书中提出了“有意味的形式”这一命题。
主张艺术的作品的价值不在于情感和理智的内容,而在于线条、色彩或体积等等要素所构成的纯关系。
人在欣赏艺术时,首先接触的是它的外表。
因此,整体的风貌非常重要。
在艺术家的创作中,一旦主题确定,所集中思考的也就是形式问题了。
在画家心中,当思考艺术形象的塑造时,内容和形式已经揉在了一起,既是内容,也是形式了。
第三节艺术的形式美艺术的形式美虽然没有固定的格式,这是对具体作品而言,可是在所有作品之上,即艺术家在处理构图时,有一些规律可循:1.多样的统一:艺术的形式没应该遵循“多样统一”的原则。
“多样统一”就是使形式诸因素协调达到和谐的目的。
和即合和,和同,和柔,和顺,和乐;协即协调。
人事强调和谐,艺术也强调和谐。
在音乐的乐章中不能有不协调的音符,同样在绘画的构图中也不能有矛盾。
不论什么造型,只要是造型艺术,就如同“自由”与“纪律”一样,个体的自由不能违背集体的纪律,否则就不能形成统一意志。
如果画家控制不住自己的画面,势必造成紊乱,损伤的主题的发挥。
2.黄金律:“黄金律”亦称“黄金分割率”是古希腊时研究归纳出来的一种数字比例,适用于整体的个部分之间的大小与长短的比例分配,具体的说,一个长方形,A 边大于B边,起公式为:A∶B=(A+B)∶A,用数字来表示,约为:1∶1.618。
在实际运用上,最简单的方法是按照数列2,3,5,8,13,21……得出2∶3,3∶5,5∶8,8∶13等比值作为近似值。
从古希腊到19世纪,这种比例一直被认为最能产生赏心悦目的印象,易于引起美感,被广泛运用于建筑和工艺美术方面,绘画的构图也注意于这种比例。
(古希腊的数学家的认识。
)作为形式美法则之一,“黄金律”对后世的影响很大。
在欧洲文艺复兴时期,得到许多艺术家和理论家的推崇,认为它是“不可违背的规律”。
然而,“黄金律”的理论虽然有一定的科学依据,但毕竟有它的局限性。
用数与和谐的观点解释人的心理活动和复杂的美学现象,过于简单与偏颇,是难以行之四海的。
3.度“度”就是尺度和限度。
任何事物都存在着尺度与限度的问题。
“过犹不及”,“减一分则少,增一分则肥……”等等。
第四节形式美法则一、统一与变化在现实生活中,军人队列,穿着统一的制服,是统一;到农村集市上,熙来攘往的人群,是变化。
过分的统一是单调,过分的变化会导致芜杂和紊乱。
在统一和变化中要“适度”。
二、均齐与平衡两件物体的队列称作“对称”。
对称的形式有两种:一种是同形等量,叫做“完全对称”,如中国古代建筑。
另一种是异形等量,就是平衡。
但作为视觉艺术来说,判断实际物品时也会产生错觉。
比如:对联、门神,即不同又保持着平衡的状态。
一般来说,均齐的形状显得稳重、庄严;平衡的形状感到轻快、活泼。
人的例子。
三、动感与静感动与静是相对的两个方面。
造型艺术的形象都是固定了的,不可能有实际的动,只有感觉的动。
各种动态的动与静是在感觉上明显的。
除此以外,各种形状、线条都会带有自己的动、静感觉。
设计立体物品和建筑物时,必须遵循这一法则。
四、调和与对比不管是色彩、形状还是线条,甚至处理形象的手法,都存在着调和与对比的问题。
在两者的关系上,凡是比较接近者为调和,相差较大者为对比。
过于接近会显得含混不清,相差悬殊又感到离异太甚,所以要使之“协调”。
五、省略与添加在美术的造型上,表现对象时要有取舍。
然而同一个对象,选取什么,舍弃什么,并没有死板的规定,要看作者的态度,准备怎样处理。
“省略”自成一格,添加却必须在省略的基础上进行。
“添加”什么呢?或者是沿着轮廓或结构附加装饰,或者添加上由此联想和想象的其他形象,如果说省略的手法就是简化和夸张,那么,添加的手法就是使之丰富和充实。
不仅仅在表现形式上,同样也表现在主题内容上。
六、适应与照应“适应”是将整个画面集中在一个特定的外轮廓中,如圆形、椭圆形、斜方形、菱形等,画面一般较匀称,所留空间不大,不要轮廓线也能显现预定的形状。
“照应”则与此相反,强调虚实和空灵,将画面的某一部分占有很大的空间,以其“虚”对应画面“实”。
前者如建筑的壁画和浮雕。
后者如国画对空间的处理。
七、求心与离心“求心”的构图中心点最为集中,但“离心”的构图并不因此而分散,其中仍然上在“离”中心点上。
八、单独与连接在图案学上一般讲纹样的变化,主要指独立的、单独的花纹,通称“单独图案”。
单独图案的应用很广,在日用品上处处可见,平面设计中应用也很多。
另外还有“连续图案”,分作“二方连续”如花边,可以无限延长,和“四方连续”如花布、锦缎、壁纸等,可以大面积的展开。
九、渐变与突变既有色彩的简便与突变,又有形象和构图的渐变和突变。
色彩上的渐变专业术语叫“退晕”或“接晕”,即将同类色或类似色分别调进白、灰、黑使之渐淡或渐深,色彩的“突变”较难把握,为的是色彩的鲜明和醒目,甚至使用对比色。
在形象上的处理,同一个形象,使之压扁或拉长,用“递减”、“递增”的办法排列起来,会产生一种变化的韵味。
“突变”在四方连续中会显得醒目,颇有鹤立鸡群之感,有时绘画也会采取这种手法。
十、统觉与错觉这是心理学上的术语。
所谓“统觉”,就是我们的眼睛在看东西时,被最明显、最有变化的部分所吸引,视觉便以此为中心产生的一种统一的感觉。
协调与不协调。
错觉,是心理上的一中不正确的、歪曲的知觉。
1.对比的错觉2.远近的错觉3.高低的错觉4.方向的错觉以上所举,大都是一些常识性的问题,有的还涉及激发。
这是艺术欣赏和鉴赏的一个必要条件。
艺术作品的主题和内容和形式风格以及所创造的意境,都是同技法连在一起的。
第五章美术的风格和流派第一节艺术的风格一、风格风格是美术作品显示出的一种格调和气派;流派是优秀风格群体的显现。
风格与流派是艺术多样化特征的标志,在美术欣赏中只有对艺术风格与流派的把握,才能真正的理解作品特有的艺术美,才能对作品作出具体适当的分析和评价。
同时,在欣赏中自觉养成对风格与流派的关注,不仅可以提高艺术的鉴赏力,而且可以拓宽审美视野,避免思维方式的单一化,使自己的审美心胸更开阔,精神生活更丰富。
二、艺术风格艺术风格是艺术作品整体上呈现出来的独特面貌,是艺术家作品成熟的标志,艺术风格和人的风度一样,不仅是具有独特的外形特点,而且显示出内在的精神气质。
艺术作品显示艺术家的个性,是个人风格;显示某一个时代的精神,是时代风格;显示某一个民族的传统内在特质,是民族风格。
艺术风格是作者内在精神的外部显现,所以艺术作品的形式及其相关表现手段,是艺术风格的媒介,而且是风格形成的重要形式因素。
特征:1.独特性独特是艺术家的鲜明个性的显现,也是艺术家创造的精神的表现。
在艺术史上称之为风格的无不具有独特的品质,西方美术史上出现的各种风格,如古典主义、罗马风、哥特式等等,都是以其独特而代表一个时代的艺术风格的。
独特性是艺术风格最重要的特点。
2.稳定性是指艺术家观察事物的独特视角和艺术表现的独特技巧的一贯性和相似性,如一个油画家,稀罕风景题材,以他擅长的写实手法、惯用的构图方式、常用的几种颜料和独特的描绘技法,追求画面的一种特殊的情调,这一切,长时间甚至毕生都保持在他的艺术创作活动中,这种稳定性,是艺术家的风格形成的重要因素。
然而风格的稳定性,并不意味着作品的程式化、定型化。
艺术家保持风格的稳定,实质是在稳定的题材和技巧中求发展。
通过不断创作实践提高艺术水平,往往分为早期风格、中期风格和晚期风格。
另外,在时代风格、民族风格中这种稳定性的因素更为鲜明,更为显而易见。
尤其是民族风格,没有稳定性,也就没有民族风格。
3.多样化与统一性艺术风格的多样化是由艺术本质的创造性所决定的,是独特性的结果,同时由于艺术家是生活在社会的人,必然受到时代精神、文化环境以及物质条件的影响。
不同的艺术家,虽然个人风格存在差异,但也不能不受到他们共同生活的某个时代、民族、阶级的审美要求和艺术发展的制约,从而显示出风格的一致性,形成艺术风格的多样化和同一性的错综复杂的现象。
三、风格类型与艺术流派艺术风格,由于具有同一性的特征,所以尽管艺术史上存在千变万化的个人风格,但大致可以分为几种类型,在实际艺术发展过程中,统一类型的风格,往往形成一种艺术流派。
以上这些有关风格类型能够的论述,对人们欣赏艺术、理解艺术和审美发展是极其有益的。
第二节民族风格与个人风格一、民族风格艺术的民族风格,是民族文化和心理在艺术中显现出来的风格特色。
民族是历史形成的人的共同体,一般来说,同一民族有共同语言、共同居住的地域、共同的经济生活、共同的文化上的心理需求,因此,每个民族成员在观念、思维以及审美思想诸方面,经过长期积淀而形成一致性。
这一致性就是民族性,既民族精神,它表现在艺术上,就形成民族风格。
民族风格标志着一个民族的精神、文化素质和艺术品格。
艺术的民族风格形成有两个要素,一是民族审美意识;二是艺术表现形式。
从世界范围看,不同的民族具有不同的审美意识,在审美意识的主导下,决定艺术家选择本民族的显示生活、历史事件、风俗习惯、自然环境等作为艺术创作的题材,这样就形成了民族风格的作品。
题材内容对民族风格的形式具有重要作用,但题材不是民族风格形成的要素,因为任何一个民族的艺术家,都可以用自己的民族艺术形式去表现异国风情。
决定民族风格的决定因素是:用什么审美观念反映内容,用什么艺术形式去表现内容。
例如同样是描绘妇女题材的艺术,西方民族以真、美为基准,而中华民族追求“尽善尽美”。
不同民族创造的艺术,不论是绘画、雕塑、还是大型的建筑物、小型工艺品,无不体现着民族的审美意识,呈现出不同的民族风格。
关于飞天的例子说明看起来是表现手法写实与写意的差别,实质上是民族的思维方式、审美艺术所决定的风格取向。
民族风格的另一个要素是艺术形式。
没有独特的民族艺术形式,也就无法判定其民族风格的存在。
艺术形式是一个民族的艺术家在长期实践中所积累的表现方式。
比如,我国传统绘画的艺术形式是:一,造型的写意性;第二,构图的多样性,画面不受空间、是限制。
但重视裁减和组合,讲究虚实关系,注重意境的表达;三,线条的丰富性。
传统的中国话主要依靠这些艺术表现特色,显示出鲜明、独特的民族风格,独立与世界艺术之林。
民族风格,是民族审美意识在一定的历史条件下的产物,因此民族风格是一种历史的范畴。
它的独特性和稳定性,是不同民族风格之间相对存在的特点,但民族风格不是静止不变的。
任何民族的艺术发展从来不是孤立的,在历史上各民族之间的文化艺术交流,促进了艺术水平的土高和民族艺术风格的更新发展。
误区二、个人风格个人风格是艺术家在作品中呈现出有别与他人的独特个性。
个人风格的形成:客观因素:1)环境影响,特别是艺术家生活的自然环境,它不仅给艺术家提供特定的景观和题材,而且也影响艺术家的个性形成和审美取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