保护东北虎与维系生物多样性东北虎(Panthera tigris altaica)又称西伯利亚虎、阿穆尔虎,为国家一级重点保护动物,是世界上现存最大的猫科动物。
国际自然及自然资源保护联盟(IUCN)濒危级(EN)物种,濒危野生动植物种国际贸易公约组织(CITES)列于附录1物种。
在中国主要分布于东北黑龙江省和吉林省东部山地,在世界范围内还分布于俄罗斯远东滨海边区和哈巴罗夫斯克边区南部林区及朝鲜北部山地[1]。
近50年来,由于生境的破坏、人为的捕杀和生物链的断裂,东北虎的数量锐减,处于濒危状态。
本文将根据现有的关于东北虎的相关报道讨论东北虎的分布变迁,野生东北虎面临的威胁,保护东北虎的措施以及保护东北虎对维系生物多样性的作用。
1 东北虎的生物学特性、分布及数量1.1 生物学特性东北虎头圆、耳短、尾长,四肢粗健,虎掌宽阔,前足5趾后足4趾,爪能伸缩,体长1.6至2.9米,最长超过3米,尾长约1米,体重180至220公斤,大型雄虎甚至可达350公斤。
身体为棕黄色或褐色,通体布有黑色横纹,后背皮毛为深褐色,两肋呈浅黄色,颏、喉、腹及四肢内侧均为白色[2]。
东北虎一年换毛两次,冬季毛比夏季长2倍,蓬松、柔软、细密,且长出厚密的细绒毛,使东北虎免遭严冬之苦。
具有发达的嗅觉和视觉,夜视性强,但最灵敏是听觉。
行动敏捷稳健,擅长穿山越岭,爆发力强[3]。
东北虎一年四季均能繁殖,发情交配期集中在12月到来年2月,孕期100至105天,一胎生2至4子,约两年产一次崽,幼虎2岁独立生存,4岁性成熟,寿命15至20年。
其最适宜的栖息地是山地针叶林或针阔混交林地带,栖息地的范围即取决于性别、年龄以及抚育的幼崽年龄和数量,甚至还取决于其主要食物——偶蹄动物密度。
一般成年雄虎的领地不重叠,领地面积为600至800平方公里,雌虎大约为300至500平方公里,未成年虎活动在成年虎领地的外围边缘地带。
主要靠捕捉野猪、马鹿和狍子等为生,也猎食其他动物[4,5]。
1.2 种群分布历史上,东北虎曾广泛分布于亚洲东北隅的黑龙江、松花江和乌苏里江两岸各林区。
到了19世纪中叶,东北虎的分布范围仍然很大,西自外贝加尔的雅布洛诺夫山麓,北沿黑龙江北岸的外兴安岭,东及鞑靼海峡一直到库页岛,皆有分布[6]。
二十世纪初,东北虎的分布区开始逐渐缩小,而后分布范围急剧缩减,从亚洲东北隅退缩到乌苏里江流域[7]。
目前,世界上确定有野生东北虎分布的国家仅有中国、俄罗斯。
朝鲜历史上曾有东北虎分布,但现在是否还有野生东北虎分布还是个疑问[8]。
中国的野生东北虎分布在吉林省和黑龙江省两个行政区。
其中黑龙江省的适宜分布区为孤立的3个岛状区域,分别位于完达山东部、老爷岭南部、老爷岭北部,张广才岭南部未发现东北虎活动信息。
完达山东部森林面积约11700 km2,其中东北虎适宜栖息地面积约4000 km2;老爷岭南部分布区总面积约7200 km2,其中适宜栖息地面积约2200 km2;老爷岭北部分布区总面积约4500 km2,栖息地面积约1600 km2 [9]。
吉林省的野生东北虎分布区也被分割成3个彼此独立的孤岛,分别是大龙岭分布区、哈尔巴岭分布区、张广才岭分布区,总面积8660 km2 [10]。
俄罗斯野生东北虎主要分布在黑龙江(阿穆尔河)以南的锡霍特山脉、比金河流域[3]。
1.2 种群数量中国的东北虎分布区历史上一直被视为“禁地”,人类对东北虎的影响仅限于皇室狩猎。
由于猎物丰富,恢复时间较充足,东北虎的数量一直比较稳定。
据估计,二十世纪初,东北虎总数大约是2500至3000只,而且大部分个体分布于中国境内[11,12]。
清朝的封禁政策在很大程度上限制了人们对东北虎的影响。
但随着清朝覆灭,禁区开放,移民大量迁入,开始了对东北虎种群长达一个多世纪的严重干扰。
到20世纪30年代,东北虎的总数约为500只,其中大部分仍分布于中国东北地区。
1953–1957年中国科学院动物研究所兽类组的野外调查表明,东北虎在中国的数量不足200只。
70年代至90年代,我国进行了3次较大规模的野外调查,明确记录了东北虎种群数量的锐减[12]。
孙海义等在2003至2004年的调查表明,中国东北仅有东北虎16至20只,黑龙江省9至11只,且3个分布区严重孤岛化[13]。
而在2005至2006年的监测表明,黑龙江省的野生东北虎种群数量增至12至14只[9]。
目前,吉林省野生东北虎的三个主要分布区估计种群数量为9至10只,具有可繁殖个体[1]。
俄罗斯远东地区东北虎种群在19世纪末20世纪初曾达到了600至800只[12],由于人类的捕杀,到了20世纪30年代,东北虎种群数量锐减到了20至30只。
1947年,前苏联政府下令禁止猎杀东北虎,种群逐渐恢复。
20世纪50年代末数量恢复到100只左右,70年代东北虎数量达到200只[3]。
俄罗斯境内东北虎种群在1996年时约为415至476只,2005年时约为428–502只[14]。
1.4 种群人工繁殖情况由于圈养保护可以人为地减少或消除了虎在野外时的受危因素,并在食物、水源供应非常充分,在繁育上、增加物种交配成功率,减少幼体的死亡率,因此,我国圈养繁育虎种群增长很快,目前已取得了很大的成功,在饲养管理、人工繁育等方面己积累了丰富的经验。
东北虎是人工饲养最成功的虎亚种,相对于野生种群,我国圈养种群的情况在数量上比较乐观。
如,横道河子猫科动物饲养中心,在1986年时只有8只东北虎,到2006年底时已有东北虎700余只,桂林雄森熊虎山庄到2006年底虎数量已经超过1300只,另外,国内大多数中等以上城市动物园和野生动物园也都已“虎满为患”[15]。
2 野生东北虎面临的威胁造成目前东北虎濒危的主要原因,除了其自身的生物学特性有着不可避免的潜在不利因素之外,导致东北虎陷入绝地的重要因素体现在以下几个方面。
2.1 栖息地日益减少、分割、破碎化我国的东北虎栖息地已然破碎为3个独立的“孤岛状”生境。
虽然这3个分布区内森林面积不小,但适宜东北虎栖息的生境面积却不大。
研究表明,完达山东部适合东北虎栖息的生境面积只占总面积的11.63%,而因为人口增加、城镇建设、森林采伐、道路修建、开矿、从事林区副业生产等活动,导致东北虎的栖息生境分割、减少。
栖息地的破碎化,不仅导致东北虎适宜生境的萎缩,造成食物短缺,直接威胁东北虎的生存;而且也进一步使东北虎陷入孤立的境地,形成“异质”种群,从而威胁到东北虎的繁衍。
同时,栖息地破碎化也增加了人与虎、家畜与虎相遇的几率,导致虎害现象发生,近年东北虎伤人害畜的报道很多,一方面说明我国保护野生东北虎取得了不小的成绩,老虎数量增加了;另一方面则令人忧虑,说明东北虎的适宜生境变小了,老虎不得不频繁和人接触[8]。
2.2 乱捕滥猎我国东北地区从20世纪80年代以来就逐步限制并最终禁止狩猎,私藏枪支亦是非法,但猎套却成为现今最主要的捕猎野生动物的方式,猎套捕捉的主要对象是东北虎的猎物。
这样的乱捕滥猎对东北虎构成了两方面的威胁:一方面造成东北虎猎食对象的数量锐减,东北虎的主要食物是野猪、鹿、狍子、羚羊等有蹄类动物,人们对它们的过量捕杀,使食物严重不足,迫使东北虎扩大活动范围甚至迁往它处,这又增加了东北虎与人、畜接触的机会,增大被捕杀的机率;另一方面猎捕其他动物,尤其是大型有蹄类动物,所设置的机关对东北虎的威胁依然不小,经常会伤及东北虎,近年仅见诸报端的误杀东北虎事件就不下3起[8,16]。
2.3 对保护东北虎的宣传仍有不足由于对保护东北虎的意义宣传不够,保护措施也不健全,致使人们肆意捕杀。
作为兽中之王的东北虎,在自然界中除了人类以外,一般尚无敌害。
东北虎生活在深山老林之中,不与人们主动接触,只是在食物严重缺乏时才走近村屯捕食家畜,遇惊或人们威逼时才向人们进攻。
它所捕食的有蹄动物一般都是种群中的老弱病残者,有益于动物种群复壮。
所以尽管老虎在个别情况下捕食家畜或伤人,但不能把它看成是对人类有威胁的害兽。
2.4 东北虎的相关信息较为缺乏东北虎基本信息缺乏,科研亟待加强与俄罗斯相比,我国目前还未对东北虎及其猎物种群开展系统而科学的监测工作。
不少监测站和东北虎保护人员的专业知识和保护能力也有待提高,监测信息也只能根据虎捕食家畜或人虎偶然遭遇来被动地收集。
这样的数据,并不能全面反映的客观事实和虎的生态学[16]。
3 保护东北虎的建议保护野生东北虎,壮大野生东北虎种群,维持并逐步恢复野生东北虎的适宜栖息生境,人虎共存、和谐相处,是我们最终的目标。
3.1 保护东北虎的栖息生境。
扩大现有的保护区和建立新的保护区是保护和恢复东北虎栖息环境的主要措施。
目前,我国针对东北虎的保护仅设立了长白山和七星砬子两个自然保护区,目前这里已没有东北虎生存。
而被很多专家认为最适宜野生东北虎生存的黑龙江省完达山东部地区,目前还没有建立保护区。
考虑到保护区的实际保护投入,目前野生东北虎保护最好应该纳入国家级保护区保护网络[12]。
根据森林状况调整森林采伐制度。
合理的采伐,有效的利用,不仅有利于实现森林资源的可持续利用,也在一定程度上有利于东北虎的保护。
3.2 加强宣传和立法,严禁捕杀盗猎仍然是威胁东北虎种群的重要因素之一。
盗猎一方面导致大型野生有蹄类动物,如野猪、狍子、马鹿等数量逐年递减,导致了野生东北虎食物的匮乏;另一方面会对东北虎造成误伤误杀。
因此,在强化舆论宣传教育的基础上,把法制管理摆在东北虎保护的首要位置,坚决杜绝非法偷猎现象。
3.3 加强国际交流,建立生态廊道和跨国保护区网络加强国际交流,推动国际合作,建立跨国界自然保护区。
俄罗斯无疑是开展野生东北虎保护国际合作项目的主要国家。
应重点考虑如何推动中俄两国东北虎保护计划的合作,以期能够达到对东北虎的保护、对其栖息地的保护更有效更合理。
此外,广泛寻求与其他国家、国际组织在野生东北虎救护上的合作与交流,在保护计划、研究项目的资金支持,保护计划的制定与实施,培训、教育项目的组织与管理,社区共管工作的推进等方面都将大有裨益。
另外,注意保护已经监测到的几个中、俄之间,黑、吉之间的东北虎迁移生态廊道,使东北虎保护区成为一个整体保护网络,尽量降低生境破碎化带来的负面影响[13]。
3.4 加强科学研究,促进散养半散养东北虎的野化回归野生东北虎种群数量稀少,分布零星隔离,由于生境面积过小和居群个体太少,求偶繁殖困难,自然繁衍艰难,而且面临如栖息地破碎化、偷猎等多种威胁。
而与之相比,人工饲养东北虎的种群数量逐年递增,远多于野生东北虎。
因此,加大科学研究,不断探索,通过野化实验,是一些东北虎成功野化回归到适宜的野生环境中,将是逐步恢复东北虎野生种群的重要措施。
4 保护东北虎对维系生物多样性的作用4.1 生物多样性的概念生物多样性是指一定范围内多种多样活的有机体(动物、植物、微生物)有规律地结合所构成稳定的生态综合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