4下综合实践主题二:关爱身边的动植物一、活动设计说明生活中,游人在公共绿化区折树枝、摘鲜花或攀爬树木玩耍时有发生,一些虐待动物甚至捕杀动物的新闻也常被报道出来。
面对这些情况,社会的谴责只能一时奏效,长远之计在于帮助人们(尤其是小学生)认识到动植物资源的宝贵,自觉做到保护动植物资源。
本次活动围绕“关爱身边的动植物”主题开展,旨在增强学生的环保意识,鼓励他们积极参加保护环境的公益活动,爱护绿化带植物,珍爱动物。
二、活动目标1.观察身边常见的动植物.如校园植物、家庭(社区)宠物、大自然中的各种昆虫、农田中的动植物等,充分感受动植物的可爱,激发热爱动植物的情感,愿意和动植物交朋友。
2.选择其中-种或多种动(植物进行实验,了解其自然特征(习性).增强保护动植物的意识,自觉善待动植物。
3.整理搜集动植物资料,制作准确、生动有趣的动植物名片积极开展保护环境的公益活动。
三、活动准备(一)教师准备1.搜集一组人与动植物和谐共处的图片,制作成PPT供学生欣赏。
2.设计一组实践活动表格供学生使用(演讲评价表、实地考察记录表等)。
3.制作动植物名片的课件。
(二)学生准备1.搜集主题为“人与大自然”或“奇妙的动植物”的美文。
2.分小组准备实地考察的工具,包括放大镜:相机、标本袋、手机APP等。
3.准备制作动植物名片的卡纸、绘画工具等。
四、活动过程建议课时数:3第一课时(一)欣赏图片.读诗导入展示准备好的人与动植物和谐共处的图片,请学生诵读儿童诗《春光染绿我们双脚》(参见“成长手册”),交流读后感。
(二)交流分享,介绍动植物1.请同学分享自己所了解的动植物信息,介绍该动植物的名称和特点。
引导学生将动物、植物分类讲述。
2.引导学生充分交流:动植物对人类有哪些好处?(预设:①植物的好处:为人类提供主要食物:能够进行光合作用,放出氧气,净化空气;能够保持水土,维持生态平衡:具有观赏价值;很多植物可以直接入药或从中提取有效成分制成药物……动物的好处:为人类的生存和发展提供丰富的食物、药物和燃料等生活物品和工业原料;维持生态平衡;与动物密切相关的仿生学为人类工程技术提供新的设计思想及工作原理……)教师适时小结:据古生物学家推断,地球上曾经有约40亿种生物,到如今其中的99%已灭绝,灭绝部分的一半是在最近300年中灭绝的,且随着人类自身的发展壮大,动物灭绝的速度越来越快。
人类正在失去许许多多的朋友。
所以。
我们必须行动起来,保护物种的丰富,从现在做起!(指导要点:围绕“动植物对人类有哪些好处”这个问题,引导每个学生在小组内大胆、大方地发表自己的意见,养成尊重他人、认真倾听的好习惯。
在全班交流时,可以先让小组分别汇报组内共识,再请其他小组逐一辨析补充。
引导学生学习分类、有条理表达的逻辑思维方法。
在交流汇总的最后。
可以再次训练学生完整叙述的能力。
)(三)拓展话题,思考如何与动植物相处1.在了解了动植物与人类的密切关系、动植物面临的大环境后,引导学生思考:人类该如何与动植物和谐相处?2.布置课后作业:从考察身边的动植物开始研究,思考考察的目的、方式等,做好准备。
第二课时(一)谈话导入教师:我们身边的动植物情况是怎样的?今天,我们一起在校园内进行一次实地考察,了解一下。
附:实地考察法指为明白事物的真相、势态发展流程等而去实地进行的直观、局部详细的调查。
1.明确考察的对象和目的。
考察什么,为什么要做这次考察,是考察之前必须弄清楚的问题,否则就会盲目考察,难以收到预期效果,2.注意了解事物的总体与局部。
在一般考察总体的基础上.重点考察有代表性的局部。
没有重点考察,总体考察就会显得浮泛:而光有个别的重点考察没有总体考察,考察又会变得支离破碎。
3.注意边考察、边分析、边记录。
所谓“考察”就是思考与观察。
在考察过程中,要随时对自己观察到的现象进行分析,努力把握住考察对象的特点。
考察报告是一种说明性的文章,它要求对事物的说明具有准确性,因此在考察过程中,对一些能够具体说明事物的信息要做记录。
(二)指导方法1.引导学生明确本次实地考察的目的,请各小组自主确定考察校园的植物还是动物。
2.引导学生思考实地考察前的准备,建议小组进行合理的人员分工。
(预设:有人负责观察,有人负责记录,有人负责拍照,有人负责收集标本,有人负责访谈专业人员……)3.引导学生交流和讨论本次实地考察的注意点。
(预设:①注意相互合作,提高考察效率;②注意爱护环境,保护动植物;③注意文明行为,不追逐打闹,不大声喧哗……)4.引导学生思考实地观察的方法,出示实地考察表,鼓励学生交流考察收获。
教师:在实地观察的时候,怎么观察?仔细看下面的实地考察示例表。
说说你发现了什么。
(预设:既要整体了解校园里的各种动植物,又要有观察的重点。
引导学生一方面整体了解植物的种类,写出各种植物的名称,另一方面重点观察其中一种,仔细了解它的根、茎、叶、花、果等各部分的特点,从颜色.形状等方面做详细的观察记录。
)(三)实地考察学生分组开始进行校园内的动植物考察活动。
适时使用手机APP识别植物。
(四)汇报交流请各个小组的代表将本组的考察结来进行汇报。
第三课时(一)谈话导入教师:同学们,经过前一段时间的研究学习。
我们对身边的动植物有了新的了解。
怎样把我们的研究成果推广给更多的人,号召全社会的人们都来爱护我们身边的动植物呢?老师建议大家选择自己前面实地考察了解的一种动植物,给它们做一张名片,介绍给更多的人。
(二)出示动植物名片.指导制作要点1.出示一组制作精美的动植物名片,引导学生欣赏并交流感想。
教师提问:欣赏过这些精美的名片后,你有什么发现?教师小结:制作动植物名片时,要注意图文并茂,文字介绍是主体,在合适的地方配上图画。
文字介绍要凸显动植物的外形以及生活习性特点。
语言应浅显易懂,表述应科学准确。
教师提示手工制作动植物名片的要点:(1)画草稿。
手绘名片时搜集有关动植物的文字和图片材料,选择、精筒,打好草稿。
(2)选定卡纸。
准备一张厚一点的卡纸,先确定好名片的大小和外形。
如花朵形、心形、五角星形等均可。
(3)排版。
设计名片上图片和文字的布局,用铅笔轻轻勾出各部分位置。
如果文档和图片需要重叠,可用水笔先抄写文字,然后用彩色铅笔绘制图片。
(4)绘制。
誊抄文字,绘制图片。
最后涂色。
修饰。
(注:电子名片制作方法详见“能量加油站”。
)2.引导学生进一步思考,引出封塑名片的方法。
教师:如果要将这些名片挂在植物上或者动物经常活动的地方。
怎样让它们保存的时间更长久?(预设:将名片封塑、拴上绳子牢牢地固定在树枝上。
)(三)学生操作,教师巡回指导五、活动实施建议在《关爱身边的动植物》主题活动的实践中,最为重要的是“交流分字”“实地考察”和“设计动植物名片”三个部分。
“交流分享”动植物名片设计”两部分.教师可以根据学生的不同基础进行“异质分组”,提出小组合作的细致要求。
特别注意关注每一个个体。
让学生在小组内充分得到训练,也发挥小组合作的力量,让学生互相学习,互相帮助,互相促进。
“实地考察”部分.教师可根据学校周边的实际情况就地取材.因地制宜地设计研究的内容。
在进行方法指导的时候.要鼓励学生充分实践与表达.教师在师生交流中巧妙引导,明确实地考察需要“整体、个体”相结合.在观察中需要比较.观察思考.从而获得第一手资料。
科学研究中,培养实事求是的科学态度也很重要。
六、活动评价建议1.表现性评价设计。
在实践活动的不同环节,教师可设计不同的评价表格或实践任务表格,既让学生明确努力的目标,也为学生提供互相评价的标准。
在小组评价中.既评选表现最优秀的同学,也评选进步最大的同学。
2.学生互评。
在实践活动过程中教师要创设更多的机会进行“生生评价”,发挥陶行知先生说的“小孩教小孩”的优势,特别是在“故事分享”和“名片制作”中,鼓励学生互相评价,互相促进3.教师评价。
教师是学生学习活动的陪伴者、引导者,耍善于发现学生思维的闪光点,运用巧妙的评价语言教给孩子方法,包容学生的不足其至错误,传递自信.使他们健康快乐地成长。
一、单选题以下每一道题下面有A、B、C、D、E五个备选答案。
请从中选择一个最佳答案。
并在题卡上将相应题号的相应字母所属的方框涂黑。
1. 自发性气胸的治疗应首选()。
A.鼻塞给氧B.排气减压C.镇静止痛D.镇咳祛痰E.手术治疗2. 患者男,55岁。
每天吸烟1包。
胸部X线片:一界限清楚的肿瘤堵塞右支气管中部管腔的95%,未发现肺门、纵隔或远处转移。
肺功能:肺活量、FEV1为预测的40%,用支气管扩张药不能改善。
最合适的处置是()。
A.建议右肺叶切除术B.建议经支气管镜做姑息性肿瘤部分切除术,以恢复右下叶的通气功能C.目前不进行治疗,如出现转移灶,对转移灶进行放射治疗D.建议放射治疗E.开始进行一个活动训练方案,在8~10周内重复进行肺功能检查3. 支气管肺癌早期最常见的症状是()。
A.经常发热B.明显消瘦C.反得咯血D.呼吸困难E.刺激性干咳4. 支气管肺炎听诊肺部可闻及()。
A.无啰音B.哮鸣音C.呼吸音粗糙D.支气管呼吸音E.固定的中细湿性啰音5. 指导慢性阻塞性肺气肿病人做腹式呼吸时,吸气与呼气时间之比为()。
A.1∶1B.1∶1.5C.1∶2或1∶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