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文档之家› 证据法的体系与精神ppt课件

证据法的体系与精神ppt课件

21
22
23
1. 松冈义正著、张知本译述:《民事证据论》,上 海法学编译社,1933年版;
2. 周荣:《证据法要义》,上海,商务印书馆, 1936年版。
24
1. 译著 维辛斯基:《苏维埃法律上的诉讼证据理论》,王
之相译,人民出版社,1954年版; 克林曼:《苏维埃民事诉讼中证据理论的基本问
社,1988.5第1版; 周密编著:《论犯罪与证据》,北京,法律出版
社, 1988年第1版
30
张子培等著:《刑事证据理论 》,群众出版 社, 1982年版;
法学教材编辑部《证据学》编写组编写的《证据 学》; 群众出版社, 1983年版;
裴苍龄著:《证据法学新论》,法律出版社, 1989 年版。
清华大学法学院 证据法学课程 2012年春季 法硕深圳
1
第一讲 证据法学概论(2月22日) 第二讲 证据法的哲学机理(2月22) 第三讲 证据规则的法典化(2月29日)
2
第四讲 证据的关联性(2月29日) 第五讲 特免权规则(3月7日)(3月7日) 第六讲 诘问证人与弹劾证言(3月14日) 第七讲 意见证据、专家证言(3月14日) 第八讲 传闻法则(3月21日,3月21日) 第九讲 品格证据(3月28日) 第十讲 验真法则与原本法则(3月28日)
15
完全证据:能够单独认定可判处死刑之罪的证 据:两名以上目击证人、被告人自白——适用 于定罪的证明要求
半完全证据:一名目击证人;两名证人提供的 间接证据;根据这些证据可以使用刑讯;或者 施加除死刑以外的身体刑或罚金刑;
不完全证据:风闻;被告人的可疑表情;暧昧 态度;或一切嫌疑;根据这些证据可以对被告 进行传讯或拘禁。
31
徐益初、肖贤富编著:《刑事诉讼证据学基础知 识》,法律出版社,1983年版 ;
刘兴权、苗凤兰著:《刑事诉讼证据浅说》,福建 人民出版社, 1986年版;
王昌学著:《证据与断案》,新疆大学出版社, 1988年版。
32
1. 仍然延续了以刑事诉讼法为研究对象的传统 2. 仍然不能摆脱意识形态的影响 3. 证据法学仍然没有形成自己的体系
深处探求所提出的反对被告人的证据和被告人的辩护 手段在自己的理性里发生了什么印象……法律只是向 他们提出一个能够概括他们职务上的全部尺度的问题: ‘你们是真诚地确信吗’?”
19
关联性法则 品格证据规则 特免权规则 意见证据规则 传闻法则 验真法则 最佳证据规则
20
证据的收集、保全(取得、固定) 证据的运用 证据的采信、认定及审查判断 民事诉讼证据交换、举证期限; 刑事诉讼证据开示 证明力、证据效力、证据价值 证据种类、分类
16
(1)起诉方承担证明Байду номын сангаас任,提供的证据“必须像正 午的太阳一样清晰”。
(2)证明标准:两个可信的目击证人——来源于圣 经:“对于一项指控而言至少需要两个或三个证人”
(3)如果达不到上述标准,则被告人的供认也可以 起到证明的作用。
17
18
1808年法国《刑事诉讼法》第342条: “……法律所规定的是要他们集中精神,在自己良心
以上证据必须经过查证属实,才能作为 定案的根据。
7
1. 事实是过去事情的陈述,是确定不变的 2. 事实是对过去事情的客观陈述,是硬邦邦的 3. 事实是用于论证,是片面的。
8
1. 事实可以是证据,但事实不一定是证据 2. 证据可以是事实,但证据不一定是事实;说证据
都是事实那不符合事实 3. 哲学上的证据是命题,但诉讼上的证据不一定是
3
第十一讲 推定与证明责任的分配(4月11) 第十二讲 证明标准、司法认知(4月11)
4
5
6
证明案件真实情况的一切事实,都是证 据。
证据有下列七种:(一)物证、书证; (二)证人证言;(三)被害人陈述; (四)犯罪嫌疑人、被告人供述和辩解; (五)鉴定结论;(六)勘验、检查笔 录;(七)视听资料。
事诉讼证据”,1965年第3期; 吴磊:“运用唯物辩证法研究刑事诉讼证据问题”,
1965年第3期。
29
1. 专著 齐剑侯,童振华编著的《刑诉证据基本原理》,长
春 : 吉林人民出版社, 1982年版; 王国庆著:《论刑事证据的审查判断》,北京,群
众出版社, 1985; 宋世杰著:《诉讼证据学》,长沙,湖南人民出版
命题:思维需要转换成命题,但是证据本身却不是 命题。
9
1. 证据是否具有关联性?关联性是什么属性? 2. 证据是否客观性? 3. 证据是否具有合法性?
10
11
12
1. 共誓涤罪 2. 考 验 3. 决 斗
13
14
1875年俄罗斯帝国法规全书: (1)男子的证言优于妇女的证言; (2)学者的证言优于非学者的证言; (3)显贵者的证言优于普通人的证言; (4)僧侣的证言优于世俗人的证言。
《政法研究》1958年第2期; 郝双禄:“关于刑事诉讼证据的几个问题”,《政
法研究》1963年第2期。
28
田静仁:“关于刑事诉讼证据的客观性和阶级性问 题”,《政法研究》1964年第2期;
戴福康:“证据本身是没有阶级性的”,同上; 孙兴起:“有无阶级性要区别看待”,同上; 高克祥、张树林:“必须用阶级分析的观点看待刑
题》,马绍春等译,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1957 年版; 库雷辽夫:《苏维埃民事诉讼中的证据》,中国人 民大学出版社,1958年版;
25
陈光中、时伟超:“关于刑事诉讼中证据分类与间 接证据的几个问题”,《政法研究》,1956年第2 期;
杜春生:“关于民事诉讼中证人范围问题的意见”, 1956年第4期;
刘木林、欧阳涛:“苏维埃刑事诉讼中被告人的陈 述”。
26
受前苏联证据法学的影响 主要以刑事诉讼法为研究对象 并没有形成完整的证据法学研究体系
27
1. 论文 巫宇苏:“批判资产阶级‘无罪推定’原则”,
《政法研究》1958年第2期; 张子培:“批判资产阶级‘自由心证’原则”,
相关主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