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文档之家› 2011 年版课程标准指导下的小学语文阅读教学

2011 年版课程标准指导下的小学语文阅读教学

2011年版课程标准指导下的小学语文阅读教学【内容简介】新课标精神下,小学语文阅读教学的目标、内容、实施建议等也做了相应调整。

新课标更加强调阅读教学的目标要盯住学生终生阅读习惯、阅读兴趣的培养;强调在大的语文观下再去研究具体的阅读方法、阅读能力的培养;强调我们的语文教学思维的元点和终点只有一个,那就是学生语文素养的提高。

小学阶段儿童要在阅读中学习书面语系统(学习积累字词),从字词、语句到语段、篇章,培养和发展自己的语言文字应用能力;学会从文字资料中汲取意义和获得乐趣,在阅读过程中学会阅读。

在整个学校教育阶段,阅读是他们学习所有课程的关键技能。

新课标精神下,小学阅读教学要树立大语文观,语文教学思维的原点和终点指向学生语文素养的提高;让语文课回到语文本身,阅读教学的重要任务是通过教学,让学生学会阅读、学会表达;重视在优秀诗文的诵读中培养想象力;重视“非连续性文本”的学习,让语文学习回到生活本体。

【学习要求】1 、通过学习,明晰新版课程标准在小学阅读教学课程目标与内容、教学建议、教学评价等方面的调整,并结合调整的内容,写一写自己的理解。

2 、通过学习,结合新课标精神,在中高年级选择一个教学单元,写出单元教学方案,再选择一篇精读课文,认真研读文本,写出两课时教学方案。

3 、成立 3 — 5 人的研学小组,小组内成员要根据课例研究需要进行任务分工,选择一个阅读教学研究主题,采用课例研究的方式,具体研究所要教学主题的教学内容,明确所要教授内容的关键属性,同课异构。

完成课后反思和研究过程报告及教学设计、教学评析。

2011 年版课程标准指导下的小学语文阅读教学王爱东(山东省东营市胜利第二小学校长,中学高级教师)新版义务教育语文课程标准中,关于课程性质是这样描述的:“语文课程是一门学习语言文字运用的综合性、实践性课程。

义务教育阶段的语文课程,应使学生初步学会运用语言文字进行沟通交流,吸收古今中外优秀文化,提高思想文化修养,促进自身精神成长。

工具性与人文性的统一,是语文课程的基本特点。

”新版义务教育语文课程标准更强调语文课程的综合性和实践性,强调语文修养是在语文实践中逐渐培养起来和不断提高的,强调我们的语文教学要增强语言意识。

新的课标精神下,小学语文阅读教学的目标、内容、实施建议等也做了相应调整。

新课标更加强调阅读教学的目标要盯住学生终生阅读习惯、阅读兴趣的培养;强调在大的语文观下再去研究具体的阅读方法、阅读能力的培养;强调语文教学思维的原点和终点只有一个,那就是学生语文素养的提高。

一、新课标精神下,小学语文阅读教学目标、内容小学阶段儿童要在阅读中学习书面语系统(学习积累字词),从字词、语句到语段、篇章,培养和发展自己的语言文字应用能力;学会从文字资料中汲取意义和获得乐趣,在阅读过程中学会阅读。

在整个学校教育阶段,阅读是他们学习所有课程的关键技能。

美国教育部正在推动统一的国家课程标准,其中语文 K-12 标准的“关键设计注意事项”提出了“年级段现实发展”的理念。

美国同行通过大量研究,发现对于低年级以上的学生,其读写技能通常呈现出跨年级式发展的特点。

所以,他们对学生读写技能的要求是每年必须达到什么目标,这也正是我们义务教育语文课程标准设计的思路之一。

义务教育语文课程标准按 1-2 年级、 3-4 年级、 5-6 年级等三个学段,分别提出“学段目标与内容”。

各个学段相互联系、螺旋上升,最终全面达成总目标。

(一)第一学段( 1-2 年级)阅读教学目标内容本学段是小学生学习阅读的起始阶段,也是学习阅读的基础阶段。

这个阶段的阅读教学,对学生阅读兴趣的提高,朗读技能的获得,理解字词句能力的形成和良好的阅读习惯的培养,有着举足轻重的作用。

根据低年级学生的认知特点,第一学段阅读教学的重点可以确定为五项:1 、激发阅读兴趣:让学生喜欢阅读,感受阅读的乐趣;2 、培养朗读能力:学习用普通话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课文。

学习默读;3 、落实字词句训练:结合上下文和生活实际了解课文中词句的意思,在阅读中积累词语。

借助读物中的图画阅读。

认识课文中出现的常用标点符号。

在阅读中体会句号、问号、感叹号所表达的不同语气;4 、重视传统经典阅读:阅读浅近的童话、寓言、故事,向往美好的情境,关心自然和生命,对感兴趣的人物和事件有自己的感受和想法,并乐于与人交流。

5 、重视优秀诗文诵读:诵读儿歌、儿童诗和浅近的古诗,展开想象,获得初步的情感体验,感受语言的优美。

(二)第二学段( 3-4 年级)阅读教学目标内容本学段是第一学段阅读教学的巩固与发展,同时又是第三学段阅读教学的基础。

它起着“承上启下”的作用。

根据中年级学生的认知特点,第二学段阅读教学的重点可确定为四项:1 、培养朗读能力:学习用普通话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课文。

初步学会默读,做到不出声,不指读。

学习略读,粗知文章大意。

2 、培养理解词句的能力,落实语言训练:能联系上下文,理解词句的意思,体会课文中关键词句表情达意的作用。

能借助字典、词典和生活积累,理解生词的意义。

在理解语句的过程中,体会句号与逗号的不同用法,了解冒号、引号的一般用法。

3 、培养概括文章主要内容的能力:能初步把握文章的主要内容,体会文章表达的思想感情。

能对课文中不理解的地方提出疑问。

能复述叙事性作品的大意,初步感受作品中生动的形象和优美的语言,关心作品中人物的命运和喜怒哀乐,与他人交流自己的阅读感受。

4 、突出段落训练。

(三)第三学段( 5-6 年级)阅读教学目标内容第三学段是小学生学习语文的综合提高阶段。

根据课程标准的要求和高年级学生的认知特点,我们可把高年级阅读教学的重点定位在“培养独立阅读能力,落实篇章训练”上。

1 、快速默读,学习浏览;2 、词句训练:联系上下文和自己的积累,推想课文中有关词句的意思,辨别词语的感情色彩,体会表达效果。

在理解课文的过程中,体会顿号与逗号、分号与句号的不同用法。

3 、学习书面语言表达:了解文章的表达顺序,初步领悟文章的表达方法。

突出篇的训练。

4 、初步掌握叙事性作品、诗歌、说明性文章等常见文体的阅读方法。

学习阅读简单的非连续性文本;5 、诵读优秀诗文,注意通过语调、韵律、节奏等体味作品的内容和情感。

拓展阅读。

二、修订后义务教育语文课程标准在阅读教学和评价等方面的调整(一)阅读教学的调整内容新版课程标准在阅读指导方面,明确提出“在理解课文的基础上,提倡多角度、有创意的阅读……但要防止逐字逐句的过细分析和远离文本的过度发挥。

”提出:“在阅读教学中,为了帮助理解课文,可以引导学生随文学习必要的语文知识,但不能脱离语文运用的实际去进行‘系统'的讲授和操练,更不应要求学生死记硬背概念、定义。

”在朗读教学方面,也提出明确具体的要求:“各个学段的阅读教学都要重视朗读和默读。

各学段关于朗读的目标中要求‘有感情的朗读',这是指,要让学生在朗读中通过品味语言,体会作者及其作品中的情感态度,学习用恰当的语气语调朗读,表现自己对作者及其作品情感态度的理解。

朗读要自然,要摒弃矫情做作的腔调。

”在课外阅读方面,提出“关注学生通过多种媒介的阅读,鼓励学生自主选择优秀的阅读材料,加强对课外阅读的指导,开展各种课外阅读活动,创造展示与交流的机会,营造人人爱读书的良好氛围”。

(二)阅读评价的调整内容新版课程标准在阅读评价方面,对于精读的评价,由原来笼统的评价细化为更具体明确的分学段评价:“第一学段可侧重考察对文章内容的初步感知和文中重要词句的理解、积累;第二学段侧重考察通过重要词句帮助理解文章,体会表情达意的作用,以及对文章大意的把握;第三学段侧重考察对文章表达顺序和基本表达方法的了解和领悟……”对于文学作品阅读的评价,同样也细化为分学段评价:“第一学段侧重考察学生能通过朗读和想象等手段,大体感受作品的情景、节奏和韵味;第二学段侧重考察在阅读全文的基础上对重要段落和语句的细致阅读,具体感受作品的形象和语言;第三、第四学段,可通过考察学生对形象、情感、语言的领悟程度,以及自己的体验,来评价学生初步鉴赏文学作品的水平。

新版课程标准增加课外阅读评价内容:“要重视学生课外阅读的评价,应根据各学段的要求,通过小组和班级交流、学习成果展示等方式,了解学生的阅读量和阅读面,进而考察其阅读兴趣、习惯、品味、方法和能力。

”三、新课标精神下,小学阅读教学具体教学策略(一)树立大语文观,语文教学思维的原点和终点指向学生语文素养的提高大语文观要求我们把语文学习和学生的终生发展结合起来。

何为语文素养呢?语文修养是指或者说主要是指书面语的语文修养。

学生在学校学习,不是为了学说话,更重要的是为了识字、学文化、掌握好书面语。

一个人只有掌握了书面语才能不断接受高素质的教育,包括文化科技教育和道德品德教育。

一个人也只有掌握了书面语,才能用娴熟的书面语准确的表达自己的思想观点、情感态度。

书面语水平提高了,也将有助于提高自己的口头表达能力。

先前吕叔湘先生和朱德熙先生都曾这样说过:你别看胡同里的老太太,农村里的老大爷,说起话来一套一套的,也可能很风趣,很幽默,而且说得可溜着呢,但这只能说他们很会说话,但不能认为他们有语文修养,因为他们都是文盲。

那么具体如何衡量一个人语文修养的高下呢?首先要有较好的知识结构——除了专业基础知识外,要有一定的文学素养,有关汉语字词的知识要掌握的比较好。

这里所说的字词知识,不是指词汇学的知识。

而是——就字而言,是指尽可能掌握每个汉字的形音义;就词语而言,不但知其义,要尽可能知其用法。

知识是语文修养的基础,但是仅仅有知识并不一定就具有深厚的语文修养。

语文修养是在对语文工具的运用和实践中逐步培养起来和不断提高的。

语文修养主要表现在阅读能力、表达能力和纠错能力。

就阅读能力而言,不仅能知道读的文章或书说了些什么,而且能一下子抓住要义,更能有一定的鉴赏能力。

例如,薛法根老师在教学课文《匆匆》时,对于“燕子去了,有再来的时候;杨柳枯了,有再青的时候;桃花谢了,有再开的时候。

”的研读教学,给我们很大的启示:师:作者没有直接写了日子一去不复返,而是写这一句:“燕子去了,有再来的时候;杨柳枯了,有再青的时候;桃花谢了,有再开的时候。

”我们一起来读一读。

师:老师这样排列,你能看出什么特点?燕子去了,有再来的时候;杨柳枯了,有再青的时候;桃花谢了,有再开的时候。

生:这是排比句。

师:你注意了句式的特点,除了排比句,在内容上有什么发现?生:前面都是讲了什么事物去了,后面都讲这个事物又回来了。

师:你讲得很好。

无论是燕子,杨柳,还是桃花,他们去了,都能再回来。

那叫失而复得。

你来读一读。

……师:你注意到了这三样事物去了可以再来,他们都会在时间上留下痕迹。

师:日子去了也应该是可以回来的啊?生:不可以。

相关主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