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文档之家› 牛顿运动定律概念公式

牛顿运动定律概念公式

牛顿运动定律
A 、 牛顿第一定律 惯性
一、亚里士多德的运动观点是错误的
日常生活中直接观察所得到的直觉结论并不总是可靠的! 马克思曾称亚里士多德是古希腊哲学家中最博学的人物
二、伽利略的斜面理想实验
1、 实验结论:维持物体运动不需要力
2、理想实验又叫想像实验
以可靠事实为依据,突出主要因素、忽略次要因素,通过抽象思维深刻揭示自然规律。

三、牛顿第一定律
1、内容:一切物体总保持匀速直线运动或静止状态,直到有外力迫使它改变这种状态为止。

2、意义:(1)维持物体运动不需要力; (2)一切物体都有惯性;
(3)力是改变物体运动状态的原因。

小结:不能用实验直接验证,是以实验事实为基础,通过推理、想象总结出来的。

四、惯性及其应用
1、物体具有保持原来匀速直线运动状态或静止状态的性质,叫做惯性。

2、惯性是物体的固有属性,与物体运动与否无关。

3、质量是惯性大小的量度,惯性大小与物体的速度大小无关。

五、牛顿的主要贡献
1、建立了以牛顿三大运动定律为基础的经典力学体系 2、发现万有引力定律 3、发现光的色散 4、创立微积分 5、发明反射望远镜
6、最有影响的著作《自然哲学的数学原理》
B. 牛顿第二定律
一、内容:
物体的加速度跟物体所受的合外力成正比,跟物体的质量成反比,加速度的方向跟合外力的方向相同。

国际单位制规定:1N 的力可以使质量为1kg 的物体产生1m/s 2的加速度。

ma
F ∝合kma
F =合m F a 合

ma
F =合
二、公式:
正交分解时:牛顿第二定律的分量形式
三、意义:
(1)揭示了力与运动的关系;
(2)矢量性:物体的加速度与合外力的方向相同; (3)瞬时性:力与加速度瞬时对应;
(4)独立性:一物体同时受到几个力作用,每个力产生的效果,跟每个力单独作用产生的效果一样;加速度和力一样可以合成和分解。

四、控制变量法:
实验探究:加速度a 与F 、m 间的关系 方法:控制变量
1、保持质量不变,加速度与力的关系;
2、保持力不变,加速度与质量的关系。

化曲线为直线的方法:
⏹ 将a-m 图像改画为a-1/m 图像
附:
1、 两个表达式的区别:
定义式: 从运动学角度描述加速度,反映了加速度的物理意义,采用了物理学中的比值法,可以
用它量度加速度的大小;
决定式:
从动力学角度描述加速度,反映了加速度与哪些因素有关,大小决定于F/m ,方向决定于F 的方向。

⏹ 加速度的方向与速度变化的方向一致。

t v v a t 0
-=m F a =
加速度的方向与合外力的方向一致。

2、用牛顿第二定律解题的一般方法与步骤
(1) . 明确研究对象;
(2) . 进行受力分析和运动状态分析,画出示意图;
(3) . 求出合外力F;
(4) . 由F = ma 列式求解。

C. 作用力与反作用力牛顿第三定律
一、作用力与反作用力:
⏹力是物体与物体间的相互作用,两个物体互为施力体和受力体;
⏹在任何情况下物体间的力的作用总是成对出现的。

可以把其中任意一个力叫做作用
力,另一个力就是反作用力。

实验探究:研究作用力和反作用力
⏹结论:作用力和反作用力大小相等、方向相反。

二、牛顿第三定律:
⏹作用力和反作用力总是大小相等,方向相反,作用在同一直线上,这就是牛顿第三
定律。

三、作用力和反作用力与平衡力的区别:
附:
反冲运动:
⏹当一个物体向某一方向射出(或抛出)它的一部分时,由于反作用力,这个物体的
剩余部分将向相反方向运动。

这就是反冲运动。

D 、牛顿运动定律的应用
一、 牛顿第一定律:(揭示了力和运动的关系)
一切物体总保持匀速直线运动或静止状态,直到有外力迫使它改变这种状态为止。

伽利略斜面理想实验是牛顿第一定律的实验基础。

惯性的大小只跟物体的质量有关,与其它因素均无关。

二、 牛顿第二定律:(揭示了加速度与力和质量的关系)
物体的加速度跟所受的外力的合力成正比,跟物体的质量成反比,加速度的方向跟合外力的方向相同。

三、 牛顿第三定律:(揭示了作用力与反作用力的关系)
两个物体之间的作用力和反作用力总是大小相等、方向相反,作用在同一条直线上,同
四、国际单位制:
1、单位制:由基本单位和导出单位共同组成单位制。

基本单位:一些被选为基本物理量的单位,做为基本单位。

导出单位:利用基本单位,根据物理关系推导出的其他单位。

譬如:
力的单位:牛(N )是根据牛顿第二定律定义的。

即:使质量为1kg 的物体,获得1m/s 2加速度的力为1N 。

2、七个基本单位(SI 制): 米(m )、千克(kg )、秒(s )、安(A )、开尔文(K )、摩尔(mol )、坎德拉(cd )。

3、力学基本单位:
五、牛顿第二定律的应用:
2、超重和失重
(1)超重现象:物体对支持物的压力(或对悬挂物的拉力)大于物体所受重力的情况称为超重现象;
(2)失重现象:物体对支持物的压力(或对悬挂物的拉力)小于物体所受重力的情况称为
失重现象。

物体处于超重或失重时,实际重力并没有变。

(3)超重与失重与加速度方向的关系:
•当物体具有竖直向上的加速度时,产生超重现象;
•当物体具有竖直向下的加速度时,产生失重现象。

•超重与失重现象与速度方向无关。

(4)超重和失重现象的应用:。

相关主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