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文档之家› 温病学题库之简答问答题

温病学题库之简答问答题

34.温病学发展过程中,在晋唐以前称为什么阶段有何特点晋唐以前的温病学阶段为萌芽阶段。

这一阶段对温病虽有一定的认识,即在《内经》《伤寒论》等书中已有对温病的病名、病因、证候及治疗等方面的初步记载。

但理论上尚较简朴,而且概念上温病与伤寒未有明确划分,把温病隶属于伤寒的范围。

35.请列举民国时期对温病学发展作出较大贡献的三名医家的姓名及其著作张锡纯《医学衷中参西录》吴锡璜《中西温热串解》丁甘仁《喉痧证治概要》36.吴鞠通在温病学方面的主要学术成就是什么①创立了温病的三焦辨证;②制定了三焦分证治疗大法;③对温病的发生、发展、传变规律进行归纳,组创了许多温病方药。

37.什么是温病学温病学的定义:温病学是中医临床基础学科的重要课程,其研究温病发生发展规律及其诊治和预防方法,既对指导温病的诊治有很强的临床实践性,而其卫气营血和三焦辨证体系又是中医临床各科基础之一。

38.刘河间在温病学发展史上的主要贡献是什么提出“六气皆从火化”“六经传受,由浅至深,皆是热证”的观点;认为热病初期,不可单用辛温解表;组创新方,主张治疗温热证应以寒凉药为主,创制了双解散等方。

39.何谓“伏寒化温”指感受寒邪藏于肌肤,至春变为温病,至夏变为暑病。

40.温病学发展过程中,在宋金元时期有关温病的主要学术成就是什么举出该时期两名主要医家对温病的贡献。

.①这一时期为温病学的成长时期。

在理论上,划清了伤寒与温病的界限,为温病学术体系的形成奠定了理论基础。

②在治疗上,有了根本性的突破,主张灵活运用经方,强调治疗温热证应以寒凉药为主。

其中:刘河间提出“六气皆从火化”“六经传受,由浅至深皆是热证,非有阴寒证”的理论,认为热病初期,不可单用辛温解表,并创制了双解散等方剂。

王安道认为“温病不得混称伤寒”,提出温病发热是沸热自内达外,治疗应以清里热为主。

36.何谓广义伤寒广义伤寒指一切外感热病的总称,包括属于狭义伤寒和温病。

37.试述温病的概念。

温病是由温邪引起的,以发热为主症,具有热象偏盛,易于化燥伤阴等特点的一类急性外感热病。

它与其他疾病不同,它是属温热性质的,而且它不是指某一具体的疾病,而是指外感疾病中的一大类。

38.温病的主要特点是什么①有特异的致病因素。

------由外界温邪引起。

②有一定的传染性,流行性,季节性,地域性。

③病程发展有阶段性。

大多循卫气营血规律传变发展。

④临床表现具有特殊性:起病急,传变快,发热为主症,易出现险恶证候,易耗伤阴津。

39.温病与温疫有何区别温病是由温邪引起的一大类外感热病。

它包括了多种急性传染性疾病和多种感染性疾病。

故温病的范围较广。

温疫是温病其中之一类,属于温病中具有强烈传染性,并引起流行的一类疾病。

二者在概念上有大小之别,但二者又不能截然分开。

古人云:“一人受之谓之温,一方受之谓之疫”二者有传染强弱,有无引起流行的不同。

40.简述伤寒与温病的关系《难经·五十八难》说:“伤寒有五,有中风、有伤寒、有湿温、有热病、有温病”。

从经文看,伤寒有“广义”、“狭义”的不同。

“广义伤寒”范围较广、是一切外感热病的总称,包括了温病在内,与温病的关系是隶属关系。

“狭义伤寒”范围较窄,仅指感受风寒引起的外感热病,与感受温邪引起的外感热病性质不同,两者属并列关系。

41.试述温病的病变过程有何规律性温病是由温邪引起的一类急性外感热病,其病变的过程亦是温邪作用下导致机体卫气营血及三焦所属脏腑功能失调及实质损害的结果。

根椐温邪侵入的浅深层次不同,及人体卫气受伤轻重,强弱的差异,其病变过程大体上可分为五个阶段。

即①邪在卫分阶段②邪在气分阶段③邪在营分阶段④邪在血分阶段⑤恢复期(或后期)阶段。

在新感温病来说,一般循表入里,由浅进深,循卫气营血逐渐演变。

若是伏气温病,则起病邪从内发,可向外透发,亦可内陷。

但始终不离卫气营血及其相关联脏腑间进行演变。

卫、气、营、血,是温病病程演变过程中共同规律。

42.风温病与伤寒(狭义伤寒)有何不同风温病与狭义伤寒均属外感热病。

但因感邪性质不同,其证治亦有明显差异。

风温病感受是风热病邪,邪从口鼻而入,先受于手太阴肺经,初起常见发热恶寒、口微渴、咳嗽、无汗或少汗、头痛、舌尖边红苔薄白、脉浮数。

传变较速,有卫气营血演变过程,病变过程中易化燥伤阴,初起治宜辛凉解表。

狭义伤寒,感受的是风寒病邪,邪从皮毛而入,先受于足太阳膀胱经。

初起常见恶寒发热,头痛身痛,无汗,苔薄白,脉浮紧。

传变稍慢,一般寒邪化热,才传入于里,病程中有六经传变次第,病变中易伤阳气。

初起治宜辛温解表。

43.暑温、湿温,初起即有里热证表现,为何又不属伏气温病暑温、湿温初起即见里热证候表现,有似伏气温病。

但其临床见证,与当令主气的致病特点一致。

如暑温,发于夏季。

夏季,暑热当令,易产生暑热病邪,简称暑邪。

暑为火邪,邪气强盛,致病迅速,传变较快;初起即见阳明气分大热证候,甚可直犯心包,引动肝风,出现痉厥危证。

此与暑温的临床证候特点相一致,故是新感的暑热病邪所致,属新感温病。

同样,湿温多发于长夏。

长夏(即夏秋之间)湿土当令,气候多湿,易形成湿热病邪。

其致病好犯中焦脾胃,且以脾胃为病变中心,初起即出现湿热困阻脾胃见证。

这一点与湿温病的临床证候特点相一致,故属新感温病。

35.何谓新感温病邪立即发病,病发于表的一类温病。

本病初起病邪在表,主要症状为发热重恶寒轻,头痛,咳嗽,无汗或少汗,苔薄,舌边尖红,脉浮数等。

36.何谓伏邪温病感受温邪之后,伏藏于里,或平素内热,复为外感之邪诱发的一类温病。

初起多以里热证为主,症见发热口渴,溲赤,舌红,脉数等,治疗以清里热为主。

37.何谓天受吴又可《温疫论》,指通过空气传播。

38.试述温热病邪的致病特点。

①邪气内伏,热自里发。

②病变过程中里热内迫特性显著。

③易耗伤人体阴液。

39.试述疠气的致病特点。

①其性暴戾,致病力强。

②具有强烈的传染性。

③感染途径多从口鼻而入。

④不同疠气致病对脏腑经络有特异性的病变定位。

40.试述新感温病的特点。

初起病多在表,以发热,恶寒,无汗或少汗,头痛,咳嗽,苔薄白,脉浮数等卫表证候为主要表现。

其传变趋向是由表入里,由浅入深。

一般病情较轻,病程较短。

初起治疗以解表透邪为基本大法。

代表性的病种如风温,秋燥等。

41.温邪的感邪途径有哪几种.①邪从皮毛而入②邪从口鼻而入42.试述伏邪温病的特点。

初起以灼热,烦躁,口渴,溲赤,舌红苔黄等热郁于里的证候为主要表现。

其传变趋向:如伏热由里外达,为病情好转的表现;如里热进一步内陷深入,则为病情进展的标志,伏邪温病一般病情较重,病程较长。

初起治疗以清泄里热为主,主要病种有春温,伏暑等。

43.简述新感温病与伏邪温病的区别。

①感邪发病的方式不同。

新感温病,感邪即发,病发于表;伏气温病,感受外邪,不即发病,过时而发,病发于里。

②初起临床表现不同。

新感温病,初起以发热微恶风寒、少汗、头痛、咳嗽、口微渴,苔薄白、脉浮数等肺卫表热证为主;伏邪温病,初起即见高热、烦渴、尿赤,舌红苔黄,或昏谵,舌绛无苔等气、营分里热证为主。

③治疗不同。

新感温病,初起治疗以解表透邪为主;伏邪温病治疗以清泄里热为主。

④其他:病程,病情,预后亦不同。

新感温病,病情较轻,病程较短,治疗得法易愈;伏邪温病,病情较重,病程较长,伏邪透尽方愈。

44.温毒病邪的致病特点是什么①攻窜流走:温毒病邪可内攻脏腑,外窜经络、肌腠,上冲头面,下注宗筋、阴器,其病变部位的差异与温毒病邪的性质及感邪重轻有关。

②蕴结壅滞:温毒病邪客于脉络,可致局部血脉阻滞,毒瘀互结,而形成肿毒特征,局部出现红肿疼痛等。

45.风热病邪与燥热病邪致病有何异同相同点:①以肺胃为中心;②初起都有肺卫见症。

不同点:①发病季节不同;风热病邪多发生于冬、春季节;燥热病邪多发生于秋季。

②初起症状,燥伤肺卫证必伴有津液消耗见症;③风热病邪每易出现“逆传心包”的病理变化,燥热病邪病势轻浅,以肺为病变中心。

46.吴又可提出的疠气病因具有哪些致病特点其特点有五:①其性暴戾,致病力强,无问老幼,触之即病。

②具有强烈的传染性,易引起广泛传播和蔓延流行。

③其侵袭人体多从口鼻而入。

④疠气有多种不同,不同的疠气对脏腑经络有特异的定位性。

⑤疠气致病对不同的动物种属有一定的选择性,如“牛病而羊不病,鸡病而鸭不病,人病而禽兽不病”。

47.起病即见里热证候的都是伏邪温病吗试举例说明之。

病即见里热证候的不一定都是伏气温病,也有属新感温病的。

如暑温,湿温等。

现以暑温为例说明如下:暑温发于夏季,初起即见阳明气分甚至暑入心包等里热证而无卫分表证,何以属新感因暑即为火,其性酷烈,传变极速,致病多入阳明气分而无卫分经过。

初起即见暑入心包,因暑为火邪,心为火脏,通于夏气,同气相求,致病可直犯心包的特点一致。

正是由于这种里热证候的出现,与夏令的主气所形成的暑热病邪的致病特点完全相符,自然是感受当令之邪即时发病的新感温病了。

52.简述温病辨证的临床意义是什么温病辨证的临床意义有以下几点:①归纳证候类型;②分析病机;③判断病位深浅;④阐明证候病变;⑤提供治疗依据。

53.简述卫气营血辨证的临床意义卫气营血辨证的意义是:①明确病变深浅层次;②确定证候类型及病变性质;③为确立正确的治法提供依据。

54.何谓“卫营同病”举例说明之。

“卫营同病”是指卫分证未罢而营分证又起,或一起病即卫分证与营分证同时并见。

例如伏暑病初起既有发热微恶风寒,头痛,少汗脉浮数等邪袭卫表的卫分证,又见邪热内舍营分,营热炽盛,营阴耗损的口干,反不甚渴饮,舌红绛少苔等营分证。

55.何谓卫气同病指温病过程中卫分之邪未尽即见气分证候,或一起病即见卫分证和气分证并见。

如发热、微恶风寒、心烦、口渴、舌质红、苔黄、脉数等症。

56.何谓舌蹇又名舌涩。

指舌体运动失灵,言语不清的征象。

多因热毒深陷,内闭心包所致。

57.何谓湿蒙心包指气分湿热酿蒸痰浊,蒙蔽包络的病机变化。

证见:神志昏蒙,时清时昧,舌苔垢腻等。

58.上焦热入心包的病变属于营分范围,其与热入营分有何不同热入心包的病变,虽应归属营分范围,但其病理变化及临床表现与热入营分者有所不同。

在病理上,热入心包是邪热炼痰,热痰闭阻心窍;热入营分是热损营阴而心神被扰。

在症状表现上,热入心包以灼热肢厥,神昏谵语或昏愦不语,舌蹇为主要见症,神志症状最为严重;热入营分以身热夜甚,心烦不寐,或时有谵语,反不甚渴饮为主要见症,热损营阴症状显著而神志症状较轻。

59.试述上焦手太阴肺的主要病理变化,证候。

上焦手太阴的病理变化有:①邪袭肺卫,肺卫失宣。

症见发热,微恶风寒,咳嗽,头痛,口微渴,舌边尖红,苔薄白欠润,脉浮数。

②邪热壅肺,肺气闭郁。

症见身热,汗出,咳喘气促,口渴,苔黄,脉数。

③湿热阻肺,肺失清肃。

症见恶寒发热,身热不扬,胸闷,咳嗽,咽痛,苔白腻,脉濡缓。

60.温病下焦肝肾病变和邪在血分,其病机与证候有何不同下焦肝肾的病变为热伤肝肾之阴,邪少虚多之候,属虚证。

相关主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