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中西方体育文化的差异、迁移与融合(广东省湛江教育学院黄科)文化是构成社会的一个重要参数。
从文化学文化史的角度去认识考察体育,拓宽了体育理论研究的视野。
体育作为文明的先导,作为人类发展自身的一种工具,它以自身活动为基本特征,在不同历史条件下,发挥着无可替代的“身心共健”的双重作用。
随着生产力的发展,其功能在日益扩大,人类在超越自然、超越社会、超越自身的过程中创造了丰富多彩的体育文化形式,这种文化形式反作用于人类成为人类有效的生存方式,成为人类文化生活不可缺少的重要组成部分,甚至成为衡量人类进步与文明的显著标志,成为展现人类主体意识的一种手段。
无论是古代还是现代,不管西方还是东方,体育不仅是一种行为方式,更是一种文明生活;它不仅体现了物质文明、制度文明,更完善了精神文明,它是科学的求实精神与浪漫的人文精神的完美结合,在政治、经济、社会文化、教育等领域中发挥着极其重要的作用。
一、文化与体育文化“文化”是古代汉语中较古老的词汇。
对于“文化”概念的解说,仁者见仁,智者见智。
但有一点可以肯定,文化是人的活动的产物,是认知尺度,人的形式的一种表达方式。
拉丁文的原意为耕作、培养、教育、发展、尊筹。
18世纪以后,其含义逐步演变为个人素质,整个社会的知识,思想方面的素养,艺术、学术作品的汇集,以及引伸为一定时代,一定地区的全部生活内容。
据《大英百科全书》统计,文化的涵义在西方历史就有1印余种。
我们比较同意这样一种定义,即文化是人在社会实践中认识、掌握和改造客观物质世界的一切物质活动和精神活动及其创造和保存的一切物质财富、精神财富和社会制度的发展水平、程度和质量的总和整体,它是一个有机系统。
马克思主义文化理论认为文化是人类物质和精神财富的总和,是人和自然与社会统一的特殊表现,是人对人类创造力和才能发挥程度的鉴定。
体育文化作为这一大圆圈中的子圆圈,是人类在体育实践活动中的种种尝试,包括运动方式、健身教育、精神意识、科学发明和价值确定等等。
未来体育会以大文化为灵魂、以高科技为筋骨、以国际性为面貌,在碰撞与融合中将产生一种新的文化形态。
二、中、西方体育文化对比1.中、西文化差异中、西方由于地域环境、思想意识、文化背景等诸多因素的差异,直接导致了体育思想和体育价值观的差异。
从两种文化的比较中,我们可以看出他们各自的特征。
中国哲学观讲“天人合一”,认为宇宙、自然界、人都是由“气”构成的一体,而西方哲学将天人相对、天人有别。
人生观方面,中国人乐长生,重节制,讲中庸之道(温、良、俭、让);西方人求价值、谋进取、趋极端(敢、强、险、异)。
在认知形式上,中国人重直观感受、求整体把握西方人重视知行分析、细剖层究。
思维方式上,中国人重直觉顿悟;西方重抽象思辩。
由于以上原因,产生西方文化激进性、个体性、开放性、流变性为特征的“竞技体育文化”。
中国封闭的农业基础、自给自足、缺少更高文化竞争等方面产生了崇尚经验、注重伦理、看重礼仪教化、稳健为特征的农耕文化,也孕育出了“养生体育文化”。
2.中西体育价值观的差异(l)中西方在体育于人的价值上有着不同的强调和侧重中国的道家、儒家、佛家三种文化流派都对中国传统体育价值观的形成产生过影响,使得传统的体育价值观透射出十分明显的重人格倾向。
中国体育的一个明显特点就是通过身体锻炼经外达内,由表及里,由形而下的身体活动来促成形而上的无形精神升华,实现理想人格塑造。
其作用主要不在人体,对身体的发展并不做过高的要求,仅仅以养护生命和健康祛病、防病和延年益寿为主,注重保健养生和健康生命。
和中国相比,西方的传统体育价值观则更强调的是身体美与精神美的和谐统一,强调人体的“力”与“美”,他们心中理想的人物不是看不见摸不着的某种内在的人格,而是血统好、发育好、比例均匀、身体矫健、擅长各种运动的人体。
希腊对人体的崇拜和重视对它的文化、教育、艺术都产生了巨大的影响,并导致了人体艺术和雕塑艺术的兴起。
现代奥运会的大多数比赛项目均以体能、技能的较量,身体素质的高低来进行,这些项目在很大程度上能够映衬出人体的强壮。
(2)中、西方对体育活动的方式和手段理解不同中国传统体育以养生为主,尤其重“养”。
中国体育文化认为人与自然是一种和谐的关系,是自然的一部分;通过与自然的交换,从而排除浊气,五脏通达;中国传统体育强调意念的作用和内部修炼,对动作的把握靠直观顿悟,动作简单,但内涵深刻,讲究动作神韵,不仅要形似,更重要的是神似。
由于对人体外在形态的淡化,因而中国很少有肌肉激烈收缩运动的活动方式。
西方体育注重运动和肌肉健美,体格健壮,注重对人体外形的称颂,强调身体的外部活动;许多活动方式均要求大肌肉群参与,且肌肉活动激烈;提倡对人体力量、速度、耐力、柔韧等身体素质训练,锻炼各部位的机能水平,美化人体的形象,获得精神充实感的满足。
(3)中、西方对竞技的胜负观有着不同的态度中国传统体育以个体活动为主,讲究自我锻炼,自我修养,主要靠自身的修炼领悟来完成,不借助外力和与外界相比较,具有自娱性的特点。
不提倡互相争斗,相互对抗,也不追求对自然的超越。
在古人看来,那些力量、速度、灵敏、技巧等外在表现都只是低层次的,而高手之交则是较心较智,人格的高度。
西方体育则追求更快、更高、更强,追求对抗和竞争,追求超越自我,超越自然。
西方把竞技场上的妓皎者视为英雄、偶像。
他们认为竟技场上的结果、名次成绩直接影响到做人的价值以及人本身的尊严,成绩好坏是他一生成功与否的标志,成功与失败是两种完全不同的东西。
价值取向就是胜利。
三、中、西方体育文化的互相碰撞与迁移1.中、西方体育文化的互相碰撞与迁移过程中的‘中学西渐’阶段由于在人类历史的数千年长河中,东西方社会发展的不平衡,使中西方体育文化所处的历史社会条件及其变化过程,也存在着显著的差异性和非同步性。
人们在考证人类的体育发展史时发现,世界体育首先产生于东方,而不是西方。
公元前50年,当世界绝大部分地区仍处于混沌、蒙昧状态的时期,古代的东方(中华民族)就开始向文明社会过渡,并逐步进人了奴隶制的阶级社会,在这样一种相对先进的社会历史条件下,东方民主(中华民族)的体育文化便逐渐形成了自己的个性,不仅是东方成为世界文明的发源地,而且也使其体育文化成为世界体育文化的摇篮。
而此时的西方体育尚未形成,西方体育的发源地古希腊和古罗马在公元前1卜9世纪时还处于十分幼雅的神话时代,可以说刚刚起步。
直到公元前8一5世纪,西方体育才初步形成。
到了这个时期,东西方体育才形成各有特色的两种体育类型,并驾齐驱的发展。
有的学者把世界体育这一发展过程称为“东学西渐”(“中学西渐”)的发展阶段,意思就是说东方体育文化(中华民族)较西方体育文化先行了一步,并对西方体育文化的发展产生了积极的影响。
2.中、西方体育文化的互相碰撞与迁移过程中的‘西学中渐’阶段从公元巧一17世纪,欧洲开始向资本主义社会发展,其社会条件大为改善,从而使西方体育开始进人了一个十分重要的复兴期,西方体育从此摆脱了战争和宗教的束缚,进人了一个大发展时期。
从公元17世纪4O年代到19世纪中期,资本主义在欧洲取得胜利,西方体育从此进人兴旺发达的近代体育时期,世界体育也进人到近代体育阶段。
由于近代自然科学发展,人们对体育的价值观发生了改变,逐渐意识到近代体育对培养全面发展的人格和体格的具体价值。
19世纪末,西方体育大发展的结果产生了奥林匹克运动,历经了一个世纪的发展,奥林匹克运动终于为全世界接受,并发展成了一个世界性的体育组织。
而就在这个时期,以中国、日本、印度和朝鲜为代表的东方体育却由于大部分时间都处于闭关自守的封建社会条件下,使在古代形成的兴旺和发达状态在近代未能得到进一步的发展。
不进则退,在鸦片战争后,帝国主义打破了禁闭的中国国门,从此中国进人了半封建半殖民地社会。
西方体育文化随着流人中国,使得中国乃至东方各国的体育越来越受到西方体育的影响,许多西方的体育形式,如西方的体操、现代足球、拳击等传人中国和亚洲各国,世界体育的发展格局发生转移,由“中学体育”变为“西学体育”。
西方体育在客观上明显的领先于东方体育。
3.世界体育文化在东(中)、西方体育文化的碰撞和双向迁移中稳定持续发展由于世界体育是由东西方体育构成,而在世界体育发展历程中,东西方体育至少有一方,甚至两方均处于兴盛期。
因而在一定程度上减缓了世界体育发展过程中兴盛与衰落的反差度,保证了世界体育持续、稳定地向前发展。
一段时间以来,人们普遍认为,当今世界体育的流动是一个单向流动过程。
事实上,虽然在世界体育发展的不同阶段,中、西方体育的这种交融和迁移的主体是在发生转换,但在任何时期都不能否认存在另一方面的反向流动和迁移。
任何一种文化交流都是双向的。
即使在古代世界体育表现为东方体育迁移的“东学西渐”趋向阶段和近代变为西方体育向东方体育迁移的“西学东渐”趋向阶段,体育文化的交流都是呈双向性的。
那种认为近代东(中)方体育中那些受时间考验、并逐渐被证实为卓有成效的部分,并不因近代社会东方体育在整体上相对落后于西方体育而失去客观存在的某些先进性。
四、中、西方体育文化的相互触合是世界体育文化的发展趋势1.中、西方体育文化的相互迁移和互补为两种文化相互融合奠定了基础中、西方体育的互相迁移已非一日之举,从近、现代世界体育发展看,主要表现在现代体育的一些体育思想、观念被东方体育所接受。
西方现代体育最典型的表现形式奥林匹克运动和奥林匹克运动会,在不同程度上为东方和全世界人民接受,从而为中、西方体育文化的交流和世界体育的和谐、统一发展,创造了良好的外部条件。
除此之外,中国体育中以儒家思想为核心的养生思想,如中国传统养生思想中的伦理道德观、健康长寿观、自然养生观,不仅逐步为西方体育文化不同程度的融摄,而且也成为现代和未来世界体育发展新动力和宝贵财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