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文档之家› 数字合肥地理空间建设内容与成果

数字合肥地理空间建设内容与成果

数字合肥地理空间框架建设项目建设情况1、任务来源2000年,经国务院批准,由国家发展计划委员会牵头,科技部、国防科工委、财政部、信息产业部、国土资源部、建设部、农业部、中国科学院、国家测绘局和解放军总装备部等11个部委组成国家地理空间信息协调委员会,其主要任务是:研究提出我国空间信息基础设施和地理信息系统的发展战略,统筹规划和协调我国地理信息系统技术、产业和应用系统的发展,促进空间信息基础设施和地理信息系统及相关产业的高起点、高效率建设。

2001年,国办 [2001]53号文提出:“为了进一步促进我国地理空间信息的共享和广泛应用,充分发挥地理空间信息在我国国民经济和社会信息化以及经济结构战略性调整中的作用,需不失时机地加快我国国家空间信息基础设施建设,健全地理空间信息标准和政策法规,建立完善的公益性、基础性地理空间信息系统及其交换网络体系,为相关产业的发展创造条件。

”同时,在关于加强地理空间信息资源建设问题中强调:“当前,要进一步加大投资力度,完善我国大地测量基准系统,遥感和卫星定位导航信息服务体系,国家基础地理信息系统,人口、资源环境与地区经济信息系统,宏观经济社会地理信息系统等。

”2006年,国家测绘局(现国家测绘地理信息局)下发了《关于开展数字城市地理空间框架建设试点工作的通知》(国测国字…2006‟18号),为保证该目标的顺利实现,特制定了数字城市地理空间框架建设试点方案:“十一五”期间,全国范围内选择了100个具备条件的城市开展数字城市地理空间框架建设的试点工作,试点工作由国家测绘局、省级测绘行政主管部门、城市人民政府共同合作,按照“需求牵引,设计统一,共同投资,资源共享”的原则组织实施。

对列入试点的城市,国家测绘局将在总体设计、基础航空摄影、技术创新、系统集成等方面给予相应的技术和经费支持。

2008年,按照“国测国字…2006‟18号文”的遴选要求,国家测绘局下发了《关于批准列入2008年数字城市地理空间框架建设试点的通知》(国测国字…2008‟33号),将合肥市列入国家数字城市地理空间框架建设试点城市。

2009年6月12日,国家测绘局、安徽省国土资源厅、合肥市人民政府三方共同签署协议合作构建“数字合肥”地理空间框架协议,由合肥市国土资源局具体承担项目建设任务。

2、任务要求数字合肥地理空间框架建设要充分运用RS、GPS、GIS等技术,制定相应的政策法规和标准体系,建设合肥市多尺度、多时相、多种类、多分辨率的基础地理数据体系,建立合肥市基础地理信息数据库,并以此为基础,利用地理信息系统、计算机网络、数据库等现代技术,搭建合肥市统一的地理信息公共平台和典型应用示范系统,为领导决策、政府机关、企事业单位、社会公众提供统一、权威、通用、高质量的基于空间位置的应用服务,实现城市地理信息的共享。

3、建设成果3.1 基础地理信息数据库合肥市基础地理信息数据库包括的主要内容有:大比例尺的地理信息公共平台数据集、小比例尺基础地理信息数据集、城市三维真实景观数据集和土地利用、土地规划数据集。

3.1.1地理信息公共平台数据集(1)测绘基准采用1980西安坐标系作为平面参考基准,1985国家高程基准作为高程参考基准,建立了覆盖市辖区、肥东、肥西、长丰等县(区)的坐标连续运行参考站(CORS),设立了6个基准站、1个监测站和多个检测点。

能够满足数字城市基础地理框架数据采集与更新的需要。

(2)数字高程模型(DEM)利用数字航空摄影测量成果和最新的数字地形图成果,在市辖区840平方公里范围内,建立了数字地面高程模型(DEM),模型的格网精度为1米。

(3)数字正射影像(DOM)利用2004年、2008年、2011年拍摄的航空摄影资料,在市辖区840平方公里范围内,采用数字摄影测量的技术方法,建立了航空数字正射影像图数据库,影像分辨率为0.1米至1米。

利用2009年、2009年、2010年的卫星遥感资料(快鸟数据),在全市域范围内,采用多点纠正的方法,制作了正射影像图,建立卫星数字正射影像数据库,影像分辨率为0.5米至1米。

(4)数字地面模型(DSM)在数字高程模型和卫星数字正射影像的基础上,在市辖区840平方公里范围内,建立了卫星影像数字地面模型,时相为2010年,能够基本客观的反映地表现状。

在数字高程模型和航空数字正射影像的基础上,在市辖区840平方公里范围内,建立了航空影像数字地面模型,时相为2011年,能够较好真实的反映地表现状。

(5)核心地形要素(DLG)为了建立地理信息公共平台的数据框架,参照地理信息基本数据集提出的数据内容,我们选择了以下核心地形要素作为地理信息公共平台的框架数据。

①境界与政区数据依据第二次土地调查成果和合肥市民政局提供的行政区划资料,在全市域范围内,提取了市级、县级、乡级和村级行政区划数据,依据《土地利用数据库标准》(TD/T1016-2007),建立了行政区数据库和行政界线数据库,为地理信息公共平台和应用系统提供了基于行政区划的数据基础。

②交通数据根据合肥市规划局提供的交通设施资料和道路方程,在城市“141”空间发展战略范围(约3000平方公里)内,提取和计算了覆盖全市的现状道路和规划道路数据,按照铁路、高速公路、城市快速路、主干道、次干道、支路和内部道路等内容进行分类,参照《基础地理信息要素数据字典》(GB/T 20258.1-2007),建立了道路红线数据库和中心线数据库。

其中:现状道路总长度2200Km,规划道路总长4100Km。

③水系数据利用2011年最新修测1:500、1:1000的数字地形图,在市辖区840平方公里范围内,提取了河流、水库、湖泊、水塘、干渠等水系数据,建立了水系数据库。

④植被数据依据第二次土地调查成果、卫星遥感数据、航空摄影数据和数字地形图成果,在市辖区840平方公里范围内,提取了城市绿地、农林用地等植被要素,建立了植被数据库。

⑤居民地数据利用2011年最新修测的1:500、1:1000的数字地形图,在市辖区840平方公里范围内,提取了建筑物、构筑物等房屋数据,按照高层建筑、多层建筑、一般房屋和简单房屋进行分类,建立了居民地数据库, 包含各类建筑物、构筑物共45多万栋。

⑥地名地址数据利用最新的数字地形图,结合实地调查,采集了市辖区主要街区、街巷、居民小区和建筑物的地名数据,建立了地名地址数据库。

(6)地籍数据利用合肥市第二次土地调查成果、城镇地籍调查成果和2011年变更调查成果,提取了宗地、界址线和界址点等权属要素,依据《城镇地籍数据库标准》(TD/T1017-2007),建立了地籍数据库,涉及宗地25000宗。

(7)元数据在基础地理数据库的基础上,提取数据的描述性信息,依据国土资源核心元数据标准,建立了元数据库。

3.1.2基础地理信息数据集(1)小比例尺地形图数据(DLG)利用安徽省测绘局提供的1:1万地形图数据,在市域约7000平方公里范围内,参照《国家基本比例尺地形图更新规范》(GB/T 14268-2008),建立了地形数据库(DLG)。

利用合肥市已有的1:5万地形图,在市域约7000平方公里范围内,通过扫描纠正,建立了地形图影像数据库。

(2)卫星遥感影像数据利用卫星遥感资料(Rapideye、Spot5),在全市域内,采用多点纠正的技术方法,建立了卫星遥感数字正射影像数据库,影像分辨率为2.5米、5米、10米,时相从2005年至2011年。

3.1.3三维城市真实景观数据集利用2011数字地形图更新成果、2010年高分辨率卫星遥感影像成果和2011年数字航空摄影测量成果,在市辖区840平方公里范围内,采用补充调查的形式,通过全野外采集城市建筑物、立交桥、高架公路、道路设施、城市小品、水系和植被等城市真实景观数据,依据《城市三维建模规范》(试行)和《合肥市城市三维建模技术标准》,建立了城市三维真实景观数据库,包含建筑物45万栋,35%为精细模型,40%为标准模型,25%为简单模型。

其中:建筑物高度采用数字解析坐标量测仪建立立体像对,在立体模型上量测,主要建筑物、立交桥、高架桥等地物贴面采用全景外业实拍后制作真实纹理,按照精细模型的标准建立三维景观模型;地面实景采用正摄影像图与数据地面高程模型叠加而成;独立地物和小品独立建模;树木和绿化采用近似和修饰模型。

3.1.4土地利用和土地规划数据集(1)土地利用现状数据利用合肥市第二次土地调查和更新成果,在全市域内,提取耕地、园地、林地等农用地数据和城市、城镇、农村居民点等建设用地数据,依据《土地利用数据库标准》(TD/T1016-2007),建立了土地利用数据库(VCT)。

(2)土地利用规划数据利用最新修编的土地利用规划成果,在合肥市“141”空间发展战略范围内,提取基本农田、允许建设区、有条件建设区、禁止建设区等与城市建设紧密相关的土地规划要素,依据《土地规划数据库标准》,建立了土地规划数据库。

3.2 地理信息公共平台合肥市地理信息公共平台由地理信息公共平台数据库、地理信息公共平台管理系统、网络环境和软硬件支撑环境共同组成。

(1)地理信息公共平台数据库地理信息公共平台数据库以大比例尺的基础地理数据集为基础,能够满足国土管理、城市规划、城市建设、城市管理、房屋管理、公共安全、应急指挥等部门对地理信息的需要,主要内容包括:测绘基准、高分辨率的正射影像图、数字地面高程模型、行政区划、交通路网、水系、建筑物、植被、地名数据和三维真实景观数据等内容。

(2)地理信息公共平台管理系统在地理信息数据库的基础上,利用Oracle数据库管理系统,ArcGIS、CityEngine等地理信息系统,VC++、C#、Java等编程语言,引入WebService和WebGIS技术,采用面向对象的设计思想和多层体系架构,参照RUP的开发模式和组件化开发方法,搭建了地理信息公共平台管理系统,实现了数据交换、数据编辑、拓扑检查、逻辑校验、图属互查、空间分析、空间量算、统计汇总、三维展示、成果输出和系统维护等功能,能够满足地理空间数据管理的需要。

(3)网络环境合肥市已经建立了全市统一的电子政务专网,全市电子政务专网是一个连接合肥地区党政机关、企事业单位及公众的网络基础平台和宽带城域网络。

网络整体架构,分为核心、汇聚、接入等三个层次。

核心层和汇聚层是网络的中心主体,是电子政务的骨干部分,它由三台核心路由交换设备构成,负责承载县区、市直部门设备上连,形成全市电子政务专网中的骨干网。

在接入层中,以政务文化新区为中心,分区内和区外两种接入。

在网络应用模式上,实现网络“纵向到底、横向到边,纵横互联”。

纵向,实现市、县(区)、乡镇(街道)的互连互通。

横向,实现同级单位之间的受控互访。

在应用业务上,该网络可以满足数据、语音、视频等综合业务的需求,为各种电子政务业务信息系统提供完善的网络平台。

相关主题